摘 要:生態旅游的概念源于西方,近年生態旅游在我國發展的勢頭非常迅猛,本文從生態旅游的幾個概念出發,全面闡述了我國現在的生態旅游發的背景與市場,資源與規劃等,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關鍵詞:生態旅游;資源與規劃;可持續發展
生態旅游的基本核心的內容就是可持續的發展的旅游,生態旅游的核心就是保護與負責、維護社區利益三個方面,生態旅游的概念與方式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傳到中國。在一九九五年一月召開的中國生態旅游研討會在我國生態旅游的發展過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1 生態旅游在國內外的發展與界定
生態旅游的定義提出至今已有23 年, 但其內涵界定依然模糊。據不完全統計, 國際上與生態旅游相關的概念有140 多種, 包括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世界銀行以及澳大利亞、美國、日本等國家的旅游機構提出的生態旅游概念。國內學者提出的概念也有近100 種。但至今還沒有令大多數人信服的統一的定義, 這些概念的表述或層次不同, 或出發點不同, 或范圍不同,或陳述的角度不同, 或要達到的目標不同。目前生態旅游定義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各定義所著眼的角度和層次不同, 生態旅游的概念與其他概念含糊交叉。其原因是由于在過去的23 年中,眾多不同的組織和機構為了不同的目的, 在不同的區域實踐著各自認為最佳的生態旅游模式, 由于其重視生態旅游的原因和目的各不相同, 于是對生態旅游的理解也大相徑庭。另外, 大部分概念存在著將目的和手段混而論之的情況。
例如, 在強調可持續發展的同時, 指出要實現環境與文化負面影響的最小化與正面經濟影響的最大化, 實際上后者正是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表現; 再如環境教育, 不管是為了滿足旅游者的需求還是為了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實際上也都是實現可持續目的手段。此外, 與生態旅游幾乎同一時期出現的相關概念和詞匯也很多, 如自然旅游( nature tourism) 、荒野旅游(wildernesstourism) 、探險旅游( adventure tourism) 、可持續旅游( sustainable tourism) 、綠色旅游( green tourism) 、替代性旅游( alternative tourism) 、與環境資源相適應的旅游( appropriate tourism) 、科考旅游( scientific tourism) 、文化旅游( cultural tourism) 、無負面影響的旅游( lowimpacttourism) 、農業旅游( agro tourism) 、鄉村旅游( rural tourism) 、軟旅游( soft tourism) 等等, 由于這些概念本身也不完善, 因而極易造成概念的混淆。正如奧朗姆斯( Orams) 所說“ 生態旅游的概念就像是畫在沙灘上的一條線, 其邊界是模糊的, 而且被不斷地沖刷、修改”。
2 生態旅游的類型
目前關于生態旅游的概念歸納起來, 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2.1 保護中心說
這類概念認為生態旅游= 觀光旅游+ 保護,其核心內容是強調對旅游資源的保護。認為生態旅游應強調保護, 要求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應保護自然、保護資源、保護文化。其代表定義有美國生態旅游協會做的界定: 保護環境和維護當地居民良好生活的負責任的旅游。也有國內學者認為: 生態旅游是在利用自然資源供人們觀賞的同時, 又對自然環境進行保護的一種活動。
生態是生物與環境之間關系的總和, 旅游是人與地之間的關系總和。這類概念是完全保護主義者的觀點。旅游是有動機、有目的、有行為的, 這類概念沒有考慮旅游者的旅游動機, 而認為生態旅游的目的是為了保護, 這與旅游者為了愉悅、享受、求知、體驗等的出游動機背道而馳。這類概念提醒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要保護旅游環境、保護旅游資源, 但旅游資源涉及天空、山川、海洋、水域、生物、城市、文物等非常廣泛的范圍和部門, 旅游部門、旅游者提出保護根本起不了作用, 更何況目前對各類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有眾多的法律法規, 保護的實現必須通過執法和嚴格的管理, 而不是通過旅游者。如果旅游時強調保護, 生態旅游就僅僅是一種理念, 是無法以一個獨立的體系在實踐中操作的。
2.2 居民利益中心說
這類概念認為生態旅游= 觀光旅游+ 保護+居民收益, 其核心內容是增加當地居民收入。認為生態旅游應在保護的基礎上開展, 而且旅游組織者和旅游者有義務為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而做出應有的貢獻。代表定義有國際生態旅游學會做的界定: 生態旅游是為了解當地環境的文化與自然歷史知識, 有目的地到自然區域所做的旅游, 這種旅游活動的開展在盡量不改變生態系統完整的同時, 創造經濟發展機會, 讓自然資源的保護在財政上使當地居民受益。郭岱宜也認為: 生態旅游除了是一種提供自然游憩體驗的環境責任型旅游之外, 也負有繁榮地方經濟、提升當地居民生活品質, 同時尊重與維護當地部落傳統文化之完整性的重要功能。
旅游是一個勞動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的產業,能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 增加當地的就業機會。從旅游業的經濟本質來分析, 所有旅游活動均能產生經濟效益, 旅游者從客源地來到目的地, 均能帶來巨大的物流、能流和資金流, 均能為當地經濟繁榮產生一定的影響, 直接或間接為當地居民帶來收益。如果因此而界定當地居民有收益的旅游就是生態旅游, 那么生態旅游與大眾旅游沒有本質區別, 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從生態旅游詞面理解, 與居民利益也毫無關聯。
2.3 回歸自然說
這類概念認為生態旅游= 大自然旅游, 其核心內容是回歸大自然。認為生態旅游就是回歸大自然, 只要旅游者走進大自然的懷抱就屬于生態旅游的范疇。
代表定義有庫臺做的界定: 生態旅游就是直接或間接促進保護并支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自然旅游。世界旅游組織做的界定: 生態旅游是以生態為基礎的旅游, 是專項自然旅游的一種形式。強調組織小規模旅游團( 者) 參觀自然保護區, 或者具有傳統文化吸引力的地方。澳大利亞國家生態旅游戰略中做的界定: 生態旅游就是涉及對自然環境的解釋和教育的自然旅游, 該旅游按照生態可持續的方式經營。也有國內學者認為: 生態旅游是人們開始追求一種回歸自然、自我參與式的旅游活動,渴望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體驗/ 天人合一0 的高雅享受。
這類定義將生態旅游的范圍擴大到所有的戶外旅游, 包括探險旅游、登山旅游、科考旅游、度假旅游、休閑旅游等多種類型, 擾亂了人們習慣了的旅游類型體系, 給旅游者造成認知和識別上的混亂, 讓機會主義者將生態旅游的標簽隨處粘貼, 這也正是前些年生態旅游泛用、泛化、泛濫的主要根源。例如,登山應屬于專項旅游范圍, 但在這類定義中, 將登山也歸為生態旅游, 這就造成了認識和市場的混亂。從內涵來看, 這類概念的內涵是空洞的, 其不但沒有促進旅游的發展, 反而是旅游研究的一種倒退, 給旅游組織者造成混亂。
2.4 負責任說
這類概念認為/ 生態旅游= 負責任旅游, 其核心內容是旅游者應對環境承擔維護責任。代表定義有布諾斯( Brouse) 做的界定: 生態旅游是一種負責任的旅游, 旅游者認識并考慮自身行為對當地文化和環境的影響。國際生態旅游學會在其后對生態旅游定義簡化時也強調了負責任, 認為生態旅游就是在自然區域里進行的、保護環境同時維持當地人福利的負責任的旅游。也有國內學者認為:生態旅游是在自然環境中, 對生態和文化有著特別的感受并負有責任感的一種旅游活動;
生態旅游是一種對自然環境負責的旅游形式, 它有助于旅游區域自然環境的保護。
作為社會的一員, 全體有能力的公民均應承擔法律法規、規章制度、道德、民俗的限制、約束的責任和義務, 均應對自己的行為及其產生的后果負責任。從這個意義來看, 負責任不應作為旅游當中特殊的部分進行強調或放大, 因而負責任旅游,對生態旅游的開展并不具備可操作性, 該類定義與生態旅游毫無關聯性。
4 生態旅游概念的泛化與濫用的后果
由于缺乏權威的生態旅游概念, 以至于社會上偽生態旅游招搖過市, 大行其道。生態旅游的概念被嚴重泛化,幾乎任何一種與自然資源有關的旅游活動均被貼上生態旅游的標簽, 不少地區的生態旅游并不生態, 從規劃、開發、管理到經營,很大一部分沿用大眾旅游的模式, 且鮮有顧及開發對資源的負面效應。
生態旅游的泛化主要表現在景區開發和旅游經營過程中, 把生態旅游泛化成自然旅游。自然旅游以滿足旅游者需求, 獲得最大經濟利益為主要目標,而生態旅游以生態、社會和經濟綜合效益最大化為主要目標。因此, 相對于自然旅游, 生態旅游需要強調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和環境資源的特殊性。是否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充分地利用環境資源為生態旅游服務, 同時又通過生態旅游活動的開展改善了環境, 提高了環境的抗壓力, 應作為衡量生態旅游成功與否的標尺。然而在中國, 一些人對環境資源知之甚少,卻打著生態旅游的旗幟, 干著破壞生態的行為。
生態旅游被演化為一種市場營銷的手段, 很多旅游企業通過刷一層綠漆來迎合市場的需求, 獲得競爭優勢。部分開發商狡猾地利用生態旅游這個時髦詞, 其目的是為了中飽私囊, 他們以利潤最大化和自利為主導思想, 投其所好地討得客戶的歡心, 吸引旅游者, 并沒有將環境資源深入地開發出來為游客服務, 更沒有在旅游開發中體現維護環境的功能。甚至一些景區管理部門唯利是圖, 往往打著生態旅游的招牌, 大肆在景區內開發游樂項目。這是完全背離生態旅游的初衷的。曾經有權威調查顯示, 國內有22%的自然保護區的環境因開展生態旅游而受到破壞, 11% 的生態旅游資源出現退化, 44% 的存在垃圾公害, 12% 的出現水污染,11%的有噪聲污染, 3% 的有空氣污染。這些問題的出現很大程度上與缺乏統一規劃、盲目開發、游客嚴重超載、人造景觀和設施泛濫等因素有關。這樣的生態旅游名不副實, 使人們對生態旅游本身產生質疑。其實, 在歐美等發達地區, 人們并沒有像國內這么熱衷于對生態旅游的追逐, 生態旅游也并不是高
于一切的旅游形式, 而是普通旅游的一種類型。但由于全世界至今還沒有生態旅游統一的定義, 加上生態旅游一詞在全國范圍內濫用, 使大家感到生態旅游是一個很虛的東西, 難于落到實處, 大多數人對生態旅游無所適從??傮w而言, 目前生態旅游還只是一種理念, 一種空中樓閣, 難于在實踐中操作,有必要對生態旅游的內涵進行明確的界定。
6 小結
國內外對生態旅游定義的研究, 絕大多數都是將生態旅游作為一種理念進行研究, 其內涵不能適合我國現階段的國情, 只有將環境作為生態旅游的研究對象, 將環境資源作為生態旅游開發的主要內容, 從旅游動機、旅游目的、旅游市場出發進行研究,才能將生態旅游落到實處, 才能在市場上具有可操作性, 也才能使生態旅游真正實現可持續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靜雅. 生態旅游與可持續發展的研究[J] .旅游論壇,1999: 177- 178.
[2] 曹小丹. 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J] 當代旅游 2001 ,2月
[3] 孟雅潔 生態旅游的構建與在我國的發展[ J] . 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1, 44( 1) : 54.
作者簡介
李娟(1983-),女,河南省臺前縣人,鄭州旅游職業學院助教,本科學歷,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