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靈靈 李秋麗 戴秀英 余學
自殺是我國15~34歲人群首位死亡原因[1]。自殺意念是自殺行為實施的最為強烈的預測因素[2]。已有的研究表明自動思維對抑郁癥的發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3],消極的應對方式與自殺意念有相關關系[4]。本研究對2012年11月~2013年4月寧夏高校大學生自殺意念調查結果中的166名大學生進行自動思維問卷、應付方式問卷調查,以了解大學生自殺意念者自動思維與應對方式特點及其關系,旨在為之后的心理干預提供科學指導作用。
1.1 一般資料 調查對象來自于本課題2012年11月~2013年4月寧夏高校中的三所大學的3050例,研究組對象的納入標準:(1)自殺意念自評問卷總分大于12分,且掩飾因子分小于4分;(2)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Ⅲ,2001)自殺意念的診斷標準;(3)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有軀體疾病者;(2)有嚴重精神疾病者。80名符合上述條件,作為研究組(有自殺意念組),其中男33例,女47例,平均(20.11±0.93)歲;從調查對象中選取86名正常大學生,作為對照組(無自殺意念組):其中男35例,女51例,平均(20.25±1.06)歲,兩組共計166例。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調查工具 本次研究工具包括:(1)自動思維問卷(ATQ)采用Hollon和Kendall編制的自動思維問卷的中文修訂版[5],主要評價與抑郁有關的自動出現的消極思想的頻度,共30題,五級評分,分值越高表示負性自動思維程度越嚴重。(2)應付方式問卷(CSQ)共包括62個條目[6],六個維度,即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六個應付因子重測相關系數分別為0.72、0.62、0.69、0.72、0.67、0.72,各題的因素負荷值均在0.35以上,表明量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調查實施 由統一進行過培訓且具有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證的研究生、輔導員統一實施訪談,施測問卷調查,并當場核查問卷是否有漏項等。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兩變量之間的相關用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為:以本次調查對象分組(1為研究組,2為對照組)為二分類因變量(Y),將單因素比較有差異的變量全部放入二分類的Logistic回歸分析作為自變量(X),采用向后的逐步回歸法(Backward Wald),變量進入方程的標準是α=0.05,剔除標準β=0.01,進行逐步篩選。
2.1 兩組自動思維得分與應對方式得分的比較 研究組自動思維問卷總分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應對方式問卷各維度比較,研究組在退避、幻想、自責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求助、合理化、解決問題維度得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2 自動思維得分與應對方式得分相關性分析 退避、幻想、自責與大學生有自殺意念者自動思維均呈正相關(r=0.629、0.520、0.471)。求助、合理化及解決問題與大學生有自殺意念者自動思維呈負相關(r=-0.530、-0.159、-0.387)。見表2。
表1 兩組自動思維、應對方式的比較(s)分
表1 兩組自動思維、應對方式的比較(s)分
應對方式退避 幻想 自責 求助 合理化 解決問題研究組(n=80)71.48±19.66 16.33±2.56 15.98±2.24 15.68±2.28 10.70±2.24 16.50±2.65 15.00±2.52對照組(n=86)54.99±20.57 15.05±2.91 14.51±2.70 13.72±3.00 12.64±2.17 17.62±2.31 16.30±3.01 t值 5.280 3.013 3.815 4.700 -5.660 -2.932 -3.015 P值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組別 ATQ
表2 自動思維與應對方式相關性分析
2.3 對自殺意念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自動思維及自責為大學生有自殺意念者的危險因素,求助為大學生有自殺意念者的保護因素。見表3。
表3 有自殺意念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自動思維是指日常不時涌入個體頭腦中消極的思維、觀念和想法,具有自動、不隨意、持續存在的特點。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有自殺意念組自動思維問卷總分大于大學生無自殺意念組,這與王風麗等[7]對腦卒中后抑郁癥患者的調查結果一致。Beck的認知三聯理論提出,負性的自動思維是導致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產生的重要因素。原因可能與自動思維易出現,相應的也提高自殺意念頻率,導致自殺行為。相同境況,個體思維方式的差異,導致應對問題方式的不同,相應結果也不一致。所謂應對方式是指個體持續地改變認知和行為方面的努力,用以應付那些被評價為緊張的、超出個人資源所以的外在和/或內在的要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有自殺意念組在退避、幻想、自責維度得分均高于大學生無自殺意念組,而求助、合理化、解決問題維度得分均低于大學生無自殺意念組,這與羅京濱等[8]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可能與求助、合理化、解決問題為積極的應對方式,促使問題的最終結果有利于個體健康發展,減少了自殺意念的頻率。
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有自殺意念者自動思維出現與退避、幻想、自責呈正相關,與求助、合理化及解決問題呈負相關。這可能與自動思維的特點有關,個體遇到問題,逃避責任,不考慮客觀條件幻想問題解決,自身承擔的責任過多,最終導致問題惡化,引起自責,個體陷入上述不良循環方式中,加上過度用消極方式處理問題,不尋求自身及周圍的資源,發揮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問題看法的不理解,自我心身無法處于相對平衡狀態,不平衡狀態容易對問題產生極端思維,發生沖動行為。
本次研究回歸分析顯示自動思維及自責是大學生有自殺意念者的危險因素,這與姚樹橋等[9]對抑郁癥患者治療的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可能原因為自動思維與自責是導致自殺意念的前提條件,條件出現頻率減少,相應的自殺行為也降低。求助為大學生有自殺意念者的保護因素,求助是個體社會支持系統具體表現的一部分,可以降低個體對于事件應承擔的責任,緩解焦慮等不良情緒,這與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10-11]。
綜上所述,通過對大學生有自殺意念者調查結果分析,減少大學生自殺,可以通過認知療法改變負性自動思維,提高個體解決問題的方式,減少自責,完善社會支持系統,增加求助范圍,減少大學生自殺,最終達到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標。
[1]Phillips M R,Li X,Zhang Y.Suicide rates in China,1995-1999[J].Lancet,2002,359(9309):835-840.
[2]Nordstrom P,Samuelsson M.Suicide analysis of suicide risk after attempted suicide[J].Acta Psychair Scand,1995,91(5):336-340.
[3]陳策,高成閣,馬現倉,等.抑郁癥病人自動思維和應對方式的特點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9):1294-1296.
[4]褚成靜,潘艷云,楊敏,等.家庭環境和應歸方式對大學生自殺意念影響[J].中國公共衛生,2012,5(28):654-656.
[5]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2(增刊):215-217.
[6]戴曉陽.常用心理評估量表手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85-90.
[7]王風麗,張寶玉,盛青敏.腦卒中后抑郁癥患者自動思維的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濟寧醫學院學報,2011,8(34):255-257.
[8]羅京濱,楊玲,張文藝,等.大學生自殺態度、自殺意念與生活事件及應對方式的調查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4,4(17):57-59.
[9]姚樹橋,郭文斌,吳大興.抑郁癥患者自動思維及應多方式特征的研究[J].中國心里衛生雜志,2003,17(6):412-414.
[10]劉向陽,關素珍,鄭平,等.新疆高校大學生社會支持與自殺意念相關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1,32(6):662-666.
[11]Kleiman E M,Risdind J H.Utilized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steem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suicide ideation[J].Crisis,2013,34(1):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