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
(湖南省益陽市人民醫院 湖南益陽 s413001)
多囊卵巢綜合征臨床內分泌代謝對子宮內膜病變的影響
郭靜
(湖南省益陽市人民醫院 湖南益陽 s413001)
目的:研究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臨床內分泌代謝對于子宮內膜病變的影響。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PCOS患者68例,分為PCOS伴子宮內膜病變組(A組)與子宮內膜正常組(B組),選擇同期非卵巢障礙性不孕或者卵巢良性腫瘤患者30例作為對照組,檢測并比較三組的血清內分泌激素水平、胰島素以及血糖。結果:A組高雄雌激素血癥發生率31.2%,與B組的33.3%無明顯差異(P>0.05);A組胰島素抵抗率75.0%,顯著高于B組38.9%(P<0.05);三組血清E2無明顯差異(P>0.05);A、B組T、LH/FSH及HOMA-IR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PCOS患者合并高胰島素血癥是引起子宮內膜的主要原因,胰島素水平增高可能促進子宮內膜異常增生。
多囊卵巢綜合征;子宮內膜;胰島素
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是一種臨床常見婦科疾病,主要表現為月經稀發以及閉經等。由于PCOS患者的內分泌異常變化,常影響多種器官功能,且合并不同程度的子宮內膜增生,故這類患者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高于正常人群[1]。本病就分析了86例PCOS患者的子宮內膜病理學變化、血清內分泌激素水平、血糖以及胰島素水平等的變化,旨在討PCOS內分泌代謝對于子宮內膜病變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PCOS患者68例,年齡22-41歲,平均為(29.5±5.7)歲。患者近3個月內均未接受激素治療,均符合POCS的臨床診斷標準,除外甲狀腺以及腎上腺等內分泌疾病。患者均接受診刮內膜活檢,按照子宮內膜病理檢查結果進行分組,PCOS合并子宮內膜增生以及癌變的32例患者作為A組,PCOS但子宮內膜正常的36例患者作為B組。選擇同期因素就診的非卵巢障礙性不孕或者卵巢良性腫瘤患者30例作為對照組,年齡在25-43歲之間,平均為(30.5±4.6)歲。
1.2 方法
1.2.1 子宮內膜病理學檢查
對照組在經前或者接受手術治療前進行診刮,PCOS患者在閉經或者淋漓出血時接受診刮。子宮內膜病理組織采用10%的甲醛進行固定,并常規脫水以及石蠟包埋處理,切片厚度為4μm,然后以HE染色,在光鏡下觀察組織病理形態變化。
1.2.2 實驗室檢驗
于月經第3d或者就診當天或者次日清晨采集空腹靜脈血4ml,常規離心分離,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空腹胰島素(FINS)水平,采用化學發光法測定血清泌乳素(PRL)、黃體生成激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孕酮(P)以及睪酮(T);采用氧化酶法測定患者的空腹血糖(FPG)。試劑盒均由德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操作均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1.3 判定標準
(1)子宮內膜病理學診斷:根據鏡下表現,可將子宮內膜分為內膜增生期、內膜分泌期、內膜增生以及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增生分為單純型、復雜型以及不典型三種類型增生。(2)胰島素抵抗:以穩態模型(HOMA)法計算患者的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FINS×FPG)/22.5,以HOMA-IR>2.69表示胰島素抵抗。(3)高雄激素血癥:以女性血清T值水平超過76ng/dl表示高雄激素血癥。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以統計學軟件SPSS18.0析,以()表示計量資料,經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資料,經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子宮內膜病理變化
A組32例PCOS患者中,16例單純型增生,2例復雜型增生,10例不典型增生,4例癌變;B組36例患者中,34例增生期,2例分泌期;對照組30例中,9例子宮內膜分泌期,21例增生期。
2.2 不同雌激素水平PCOS子宮內膜病理變化
A組32例PCOS患者中,10例(31.2%)高雄雌激素血癥,22例(68.8%)雌激素水平正常;B組36例患者中,12例(33.3%)高雌激素血癥,24例(66.7%)正常,兩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2.3 不同胰島素抵抗PCOS子宮內膜病理變化
A組32例患者中,24例(75.0%)胰島素抵抗,8例(25.0%)非胰島素抵抗;B組36例患者中,14例(38.9%)胰島素抵抗,22例(61.1%)正常。A組的胰島素抵抗發生率顯著高于B組(P<0.05)。
2.4 各組血清性激素以及胰島素抵抗指數比較
三組血清E2無明顯差異(P>0.05);A、B組T及LH/FSH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但A、B組間無明顯差異(P>0.05);A、B組HOMAIR顯著高于對照組,且A組顯著高于B組(P<0.05),見表1。
表1 各組血清性激素以及胰島素抵抗指數比較(±s)

表1 各組血清性激素以及胰島素抵抗指數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B組比較,P#<0.05
組別例數T(ng/dl)E2(pg/ml)LH/FSHHOMA-IR A組3256.6±24.1*55.2±40.42.32±1.13*3.95±2.16*#B組3657.8±22.4*53.1±39.32.51±1.07*2.31±1.36*對照組3035.5±14.457.9±42.40.94±0.421.44±0.73
PCOS患者因內分泌失調,導致卵泡無法正常發育以及排卵,可引起黃體功能缺陷,導致子宮內膜無法進行正常周期性變化,從而引起子宮內膜增生,如不及時治療,可發展成為子宮內膜癌[2]。PCOS患者合并子宮內膜病變時,多為無排卵型,且子宮內膜增生發生率較高,部分可合并不典型增生甚至是子宮內膜癌變,僅少數患者為排卵期內膜[3]。本組68例PCOS患者中,66例(97.1%)為無排卵型子宮內膜,28例(47.1%)發生內膜增生,4例(5.9%)發生癌變。
長期無排卵導致PCOS患者的子宮內膜長期受到單一雌激素的刺激,缺乏孕激素拮抗。此外,患者常合并高胰島素血癥、胰島素抵抗以及促性腺激素比例失調等表現[4]。本研究結果顯示,PCOS合并子宮內膜病變(A組)與子宮內膜正常組(B組)的E2水平接近,且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認為E2峰值水平并非引起子宮內膜病變的主要原因。但目前已有諸多研究表明,雌激素作用持續時間與子宮內膜異常增生以及癌變密切相關[1]。體外研究發現,雄激素能夠抑制子宮內膜生長,當其與胰島素共同作用時,則可能促進子宮內膜生長。究其原因,可能是在高胰島素水平下,子宮內膜芳香化酶活性增強,導致雄激素轉化產生雌激素,從而降低對于子宮內膜的抑制作用[2]。但本研究發現,A、B組的高雄激素癥發生率并無明顯差異,認為高雄激素血癥并非導致PCOS患者子宮內膜病變的主要原因。陳彩蓉等[3]認為,高促性腺激素水平,特別是高FSH能夠持續刺激卵巢上皮,從而促進顆粒細胞的增生以及有絲分裂,并可進展為惡性病變。本研究中,雖然A、B組的LH/FSH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但A組的LH/FSH較B組有所降低,推測促性腺激素比例失調并不是導致PCOS患者子宮內膜病變的原因。既往研究顯示,高胰島素血癥以及胰島素抵抗對于子宮內膜增生甚至癌變具有重要作用,但關于其具體作用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體外研究發現,胰島素可有效促進PCOS子宮內膜上皮以及間質細胞生長,認為PCOS合并高胰島素血癥可能誘導子宮內膜異常增生甚至癌變[4]。本研究資料顯示,A、B組的HOMA-IR顯著高于對照組,同時,A組的HOMA-IR較B組顯著提高。此外,A組胰島素抵抗發生率為75.0%,顯著高于B組的38.9%,證實了上述觀點。
綜上所述,高胰島素血癥及胰島素抵抗是影響PCOS子宮內膜病變的主要原因之一,臨床治療中對于PCOS合并高胰島素血癥者,應及時行子宮內膜診刮,以便及早發現和治療,改善臨床預后。
[1]羅國群,鄧偉芬,柳倩茹等.PCOS患者子宮內膜病變和胰島素受體表達的臨床研究[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3,21(1):32-35.
[2]江紅梅,侯麗輝,李威等.多囊卵巢綜合征對子宮內膜的影響[J].現代婦產科進展,2009,18(5):383-386.
[3]陳彩蓉,王秋香,邱佩嫦等.多囊卵巢綜合征合并不孕與子宮內膜病變關系的臨床探討[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21):3291-3293.
[4]吳月蓮,李雪.多囊卵巢綜合征伴不孕子宮內膜的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1,04(11):1096-1099.
R711.32
A
1009-6019(2014)07-0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