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靜 周敏
毛細支氣管炎比較常見,在2歲以下的嬰幼兒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臨床主要表現為喘鳴、呼吸急促以及吸氣三凹征等癥狀;患病后對小兒的身體健康以及生長發育均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1]。加強對毛細支氣管炎的研究,對易發的嬰幼兒人群及早給予適當的干預,可降低毛細支氣管炎的發病率,并利于臨床療效的改善。臨床在長期觀察中認為毛細支氣管炎的發生與肥胖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即肥胖的嬰幼兒發生毛細支氣管炎的幾率相對更高[2]。本文對兩者的相關性進行具體的探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年2月-2013年2月本院兒科共接收呼吸道疾病小兒患者1460例,男817例,女643例;年齡35 d~2歲,平均(1.1±0.4)歲;體重正常的患兒(對照組)共有1284例,占87.9%,其中,毛細支氣管炎患兒有57例;肥胖患兒(研究組)共有176例,占12.1%,其中,毛細支氣管炎患兒有28例。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所有患兒臨床均出現喘鳴、呼吸困難以及吸氣三凹征等相關癥狀,且呼吸困難癥狀異于中毒后癥狀;發病均比較急,體溫均低于38.5 ℃;均為2歲以下的嬰幼兒;均行X線檢查且均顯示出肺不張以及肺氣腫等癥狀[3]。(2)所有患兒均參照我國有關青少年BMI(體重指數)的分類標準進行肥胖診斷和分類[4],均顯示BMI(體重與身高平方的比值)在30以上,且均為單純性肥胖患兒。
1.3 臨床分型 輕型:喘鳴、咳嗽程度較輕,無發紺現象,體溫相對較低;中型:喘鳴與咳嗽均較明顯,出現三凹征,情緒不安,有發紺現象,肺部濕啰音明顯;重型:具有中型各癥狀,且同時出現心衰、呼吸功能異常以及腦病等嚴重伴隨癥狀[5]。
1.4 評價指標 (1)統計并對比兩組發生毛細支氣管炎的比率。(2)對比兩組發生毛細支氣管炎患兒的病情程度。(3)兩組患兒均采用綜合方式治療,對比兩組臨床預后情況(預后效果良好/較差)。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發生毛細支氣管炎的比率比較 研究組患兒中,發生毛細支氣管炎的比率為15.9%(28/176);對照組發生毛細支氣管炎的比率為4.4%(57/1284);研究組患兒發生毛細支氣管炎的比率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毛細支氣管炎患兒的病情程度比較 研究組患兒中,輕型患兒比率相對較少,中型和重型患兒所占比率均相對較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毛細支氣管炎患兒的病情程度比較 例(%)
2.3 兩組患兒臨床預后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兒中,預后效果良好的患兒比率為71.4%,預后較差的患兒比率為28.6%;研究組患兒的預后較對照組差(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預后情況比較 例(%)
毛細支氣管炎是常見的一種呼吸道疾病,在嬰幼兒中的發病率比較高,2歲以下的嬰幼兒中相對更為常見,患病后患兒一般出現明顯的喘憋、呼吸困難以及吸氣三凹征等主要的癥狀,對患兒的正常生長發育以及健康情況均會產生不良影響。加強對嬰幼兒發生毛細支氣管炎相關原因的探討,并及早采取適當的防范措施,可減少毛細支氣管炎的發病率。臨床在長期的觀察和研究中,發現肥胖與毛細支氣管炎的發生有顯著相關性。肥胖患兒較之體重正常的患兒更容易發生毛細支氣管炎,且一旦發生毛細支氣管炎后,整體病情程度一般更重[6]。
肥胖可見于任何年齡段,在嬰幼兒中也有較高的發生率。出現肥胖的嬰幼兒,氣道口與正常體重兒相比往往會變小,氣道對外界的敏感性相對更高,對抗病菌侵襲的能力相對更弱,發生毛細支氣管炎的幾率往往更高[7];另外,體重過高患兒的肺部、胸壁的關系容易發生改變,使肺部的順應性降低,容易出現氣道高反應,并進而引發憋喘以及呼吸困難等毛細支氣管炎常見的癥狀。此外,肥胖患兒因身體脂肪含量相對更高,呼吸肌功能容易受限,對呼吸深度等產生影響;同時,肥胖兒往往運動量相對更少,適應外界的能力相對較弱,更易受到外界病菌的侵染[8]。
另外,發生毛細支氣管炎的患兒中,肥胖兒的整體病情程度較之正常體重的患兒往往更重,本文研究即予以驗證;分析認為主要與以下原因相關:體重過高的患兒肺泡的表面積往往減小,導致肺部的彌散能力降低,容易使PaO2下降,更易出現嚴重的缺氧狀況[9];肥胖兒因脂肪堆積,運動能力容易受限,排痰能力降低,且肺部的負擔增加明顯,病情往往更重;另外,肥胖兒的呼吸運動能力往往較低,呼吸系統的代償能力較弱,易進展為重型病癥[10]。
一旦確診發生毛細支氣管炎后應盡快采用綜合方式進行治療,以提高臨床預后效果,肥胖兒的臨床預后效果與正常體重患兒相比一般要差,本文肥胖兒的預后效果與正常患兒相比即予以說明;肥胖兒預后效果良好比率為71.4%,預后較差比率為28.6%;正常體重患兒預后效果良好比率為93.0%,預后較差比率為7.0%。根據以上情況,應通過對肥胖兒提早進行適當的干預,減少毛細支氣管的發生,并減輕發病后的病情程度。應注意加強對嬰幼兒合理喂養知識的宣傳,通過改善嬰幼兒的喂養方式,以及提高嬰幼兒營養的均衡性,促使嬰幼兒的體重得到合理控制;應盡量采用母乳喂養方式,采取人工喂養的嬰幼兒應注意營養元素的科學搭配,防止出現營養和能量過剩現象。在嬰幼兒可進行基本的活動后,應適當增加活動量,可通過加強練習嬰幼兒抬頭與翻身等動作進行適當的活動鍛煉;另外,應注意定期對嬰幼兒進行生長發育情況檢測,以能及時發現體重方面的相關問題,避免發生肥胖。
總之,嬰幼兒肥胖對毛細支氣管炎的發生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應通過及早采取適當的干預措施,預防肥胖的發生;對于肥胖患兒應注意定期體檢,以及早發現毛細支氣管炎等病癥,提高預后效果。
[1]詹芳.毛細支氣管炎64例臨床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9,22(1):26.
[2]石志堅.毛細支氣管炎臨床進展[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09,2(7):89-91.
[3]白珺,徐佩茹.毛細支氣管炎的診治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9,24(4):312-314.
[4]王亞亭.毛細支氣管炎的診斷、治療和預防[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8,23(10):801-804.
[5]程木甚.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毛細支氣管炎[J].中國醫藥導報,2013,5(7):22-23.
[6]黃娟,周小勤,龍真.毛細支氣管炎患兒105例體質指數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0,26(5):653-654.
[7]肖紅梅.重型毛細支氣管炎危險因素分析[J].海南醫學,2012,23(5):41-42.
[8]方敏,史源.毛細支氣管炎的研究概況[J].中國醫藥指南,2010,8(13):192-194.
[9]羅康玲,李強,秦楓.毛細支氣管炎與血中lgE的相關性研究[J].海南醫學院學報,2008,6(1):15-17.
[10]鄧華,符州.影響毛細支氣管炎患兒臨床嚴重程度的因素[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9,24(16):1247-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