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朋 杜洋 李洋
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使電子與信息技術迅速增加,隨之而來的也就需要大量的具有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的人才。在社會,企業注重員工的動手能力,而學校更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培養。“以就業為導向,以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強化實踐教學”的建設思路,在改革實踐教學方面進行探索。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各個高校已經開始認識到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性,對其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
關鍵詞:實踐課 創新 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2(c)-0126-01
在高校的教學體系中,實踐教學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尤其是電子類實驗課,更是培養大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綜合分析等能力的重要手段。對于實踐性很強的電子類專業來說,實踐教學更是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使學生能夠更好的鞏固和理解理論課上所學的知識,還使其提高了實際工作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如何開展好實踐教學,讓教學效果特別是學生的能力、素質要有較大的提高。
1 實踐教學體系內容的構建
大學實踐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培訓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是相對獨立的,緊密相關相輔相成的關系,實踐教學為理論知識提供了模擬環境。
2 對實踐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和創新
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意識能力,重新編寫實踐教學大綱和編寫符合我系學生的實驗教程,在實踐內容上,由原來的驗證性實驗改為4個層次的實驗內容,即驗證性實驗占10%、設計性實驗占30%、綜合性實驗占30%、考試占30%,在元器件選擇方面,除個別驗證性實驗可以使用分立元件完成實驗內容,其余均可使用集成、模塊等器件。特別是設計性和綜合性的實驗學生可以自行選擇新技術和新器件來完成自己的設計。實驗手段方面可以先采用protues軟件仿真和Protel 99 SE軟件設計電路原理圖。把傳統單純的驗證性實驗,改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輔”的實驗模式,降低理論驗證性實驗,提高學生的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逐步發展為全開放自主的實踐教學模式。
3 對于年級的不同進行實踐項目的改革
(1)年級學生特點
大一學期:高三狀態,學習目的模糊。
大二學期:學習目的較為明確,課業負擔較重,主動性不強。
大三學期:學習目的明確,課業負擔較重,主動性較強。
大四學期:就業和考研型。
(2)基于不同年級實踐項目學習內容
①大一學期:采取興趣和思路引導,不求專業性,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過程認識。在這個階段,可以讓學生了解一些自己感興趣的關于電子類專業方面的調研,然后進行書寫調查報告。
②大二學期:采取課程引導的方式,將基于課程學習與導師制相結合。一種方式通過改造“電子技術課程設計”實踐教學環節完成;另一種方式通過大學生創新實踐計劃項目、各種競賽項目、學生創新實驗室的題庫等。
③大三學期:仍采用課程引導方式,實驗內容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可以涉及多門課程,可以采用跨學科。大三學年項目源自專業課程設計、專業綜合設計項目、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各種競賽項目等。
④大四學期:采用畢業設計方式,改變畢業設計題目及內容,盡可能來自于科學領域或工程實際課題。
4 改革課堂教學
明確課程目標,優化課程體系,建立以課程為主體,以技能訓練為重點,輔之以第二課堂、學術講座等方式的有機結合的課程體系;注重啟發式教學、參與式教學、課堂討論與典型案例分析;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把多媒體教學、電視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等教學手段運用到教學中,增大教學的信息量,保證教學效果。
(1)實施校企合作教學。加強教學與企業實際工作的聯系,一方面讓學生通過市場調查、生產實習等實踐性教學過程直接參與企業的運營中來;另一方面,將有豐富經驗的企業實際工作者以請進來開設“企業講座”課程,以增強教學內容的前沿性、實踐性和應用性,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
(2)通過校企合作建設實踐教學基地教學
校企合作可以為我們提供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我們通過積極與企業單位溝通聯系,簽署校企合作協議,多渠道開拓和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校企合作的另一種形式是企業提供實驗設備,建立校內實驗室。讓學生盡早的接觸社會先進的儀器設備。
5 鼓勵學生參加電子競賽,促進實踐教學
由教育部和信息產業部共同組織的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和全國大學生電子技能和設計競賽,及一些相關的競賽,都是大學生群眾性的比賽,也是促進全國高校電子信息類教學改革和培養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們鼓勵學生參加比賽,每年我系領導非常重視,組成競賽指導小組,組織學生報名,成立學生創新實驗室。對于同一年級的學生進行賽前指導,比賽時,能夠與學生進行方案的制定。通過比賽,學生獲得了優異成績的,同時動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能夠進行獨立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我們,應該把實踐課和理論課相對分開或獨立,適當增加實踐的課時量,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動手能力強的人才,才能培養出實踐能力強的人才,才能培養出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 蔡日增.創新原理與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2001.
[2] 張向葵.教育心理學[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