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質匱乏的經濟年代,食用油并不是有錢就能買的來的,為了盡量公平,油票便成了買油的憑證,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食用油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當不再需要油票的限制,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隨心所欲的購買時,轉基因食用油又接踵而至,當主要的產油原料——大豆不能自給自足時,國外的轉基因大豆便“趁虛而入”了。從1995年到2000年,五年時間,我國從大豆凈出口國角色劇變成為成為美國大豆的第一大進口國。
從憑票買油到供應充足
在物質極其匱乏的計劃經濟時代,憑票供應是保障低收入人群生活必需品供應和人民基本生活消費的必要。因此,那時候的食用油就像奢侈品,并非有錢都能買得著,相比現在,那時候食用油的制作工藝簡單,有種也比較少。
林先生正是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讓他印象最深的是,以前憑票買油每月每人半斤,因此,每一滴油便顯得彌足珍貴,炒菜時候都要有計劃的放入一定量,“要是倒多了,后面幾天可能就要清湯煮菜了。”因此,他和愛人總是吃點省點,不僅僅是為了日常生活,更是想等到年底的時候就用省下來的票去買上幾斤,那或許就是當時最值錢的年貨了。
林先生告訴記者,那時候家家戶戶為了省油,是很少能見到油炸的食物的。
如今,過去那種食用油短缺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過去買油還要憑票,現在到商場隨便買,價格也不高,所以就沒個限制”,55歲的秦先生說,兒子成家后分開住了,他和老伴兩人還算“省”,一個月也得10升油。
比起家庭用油,酒店廚房用油卻習慣了更大量,“油重的食物吃起來香,為了尋求口感,酒店廚房也不得不加大用油量,但是為了節約成本,轉基因食用油變成了酒店首選。”北京一酒店廚師告訴記者。
隨著我國消費水平的提高,對植物油、畜產品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帶動了對大豆的需求不斷增加。由于多年來國內大豆產量沒有大的增長,近年來反呈下降的趨勢,而國內需求日趨旺盛,導致我國對進口大豆的依賴程度逐步加深。
據媒體報道,我國食用油消費量居全球首位,人均消費量穩步上升。我國1986年以來人均食用油消費量年均增速6.7%。自2004年以來增速逐步放緩,預計未來將維持2%-3%的增長。我國人均食用油消費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早在2011年,我國的食用油人均年消費量就已經達到了20.4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日韓。
截至2012年底,我國大豆壓榨行業設計產能達到463193噸/日(1.39億噸/年),其中進口豆設計產能達到406350噸/日(1.22億噸/年),占全部設計產能的87.72%。
從凈出口到最大進口國
據記載,中國是大豆的原產地,從古至今已有4700多年的種植歷史,而歐美各國栽培大豆的歷史卻很短,大約在19 世紀后期才從中國傳去,至本世紀30 年代,大豆栽培已遍及世界各國。
相關數據表示, 1995年之前我國一直是大豆凈出口國。但在1993、1994年我國大豆連續兩年大豐收后,由于玉米、小麥、稻谷國家定購價提價幅度遠遠高于大豆,而大豆生產成本又大大高于其他糧食作物,致使大豆種植面積大幅減少。1995、1996年,我國大豆連續兩年減產,國內供給不足,需求卻持續旺盛,大豆價格居高不下。為此,國家及時調整進出口政策,增加進口,減少出口,1995年我國首次成為大豆凈進口國,并一直持續至今。1997年我國共進口大豆293萬噸,占全國大豆總產量的20%,約占大豆商品總量的1/3。近幾年我過榨油能力顯著提高,這更加大了國內大豆供需之間的矛盾,終于,在2000年,我年國內進口大豆達到了創紀錄的930萬噸,成為美國大豆的第一大進口國,2001年度大豆進口達到1000萬噸,之后每年大幅增長,2010年達到近5500萬噸。10年間增長近5倍。
而據媒體報道,作為全球頭號大豆購買國--中國在2013年大豆進口量創紀錄高位,因壓榨商持續擴大產能以滿足國內需求。
據海關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2013年大豆進口量為6338萬噸,同比增加8.6%。去年12月份,中國的進口大豆為740萬噸,較上年同期增25.6%,為月度最高進口量,因壓榨利潤改善激發需求。行業分析師稱:"產能的擴充帶動進口量增加,但增長已經放緩。"該分析師預計,中國壓榨產能在去年年底觸及1.40億噸,較2013年增加17%。
很多人可能要問一個問題:為什么要進口這么多?進口的大豆做什么去了?據了解,進口大豆基本上都用于榨油,大豆的含油量在20%左右,榨油后的產物是大豆粕,產量占80%多。不論是數量還是銷售額,大豆壓榨廠的主要產品都是大豆粕。大豆粕做為優質的蛋白質來源,主要的用途是做為飼料,用于喂養雞鴨、豬、牛等畜禽。
不得而知,進口的大豆急劇增長的真實原因是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肉、蛋、奶等需求的大幅增長,從而帶動養殖業的大發展,從而對蛋白原料需求的增長。“回憶一下十年、二十年前我們吃的主要是什么,現在主要吃的是什么,就很好地理解了。”北京一農業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有人會說,雖然我們對蛋白質的需求大幅增長,但我們中國地大物博,既然有這么大的需求,完全可以不用進口而自己來種,保護、壯大我們國內的大豆產業,就不會造成進口轉基因大豆把東北的大豆產業給沖垮了的情況。那我們來算一算賬,1995年以來中國大豆的產量基本在1500萬噸左右,如果全部自己來種植滿足國內需求,需要增加近5000萬噸的產量,每畝田大豆的產量是多少?一般也就在125千克,需要增加多少田地來種植大豆?答案是4億畝。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數字是中國耕地紅線是18億畝。增加大豆的種植意味著要跟其它糧食作物來搶土地,大家都知道大豆的主產地是東北三省,東北三省的耕地面積是多少?3.22億畝,這意味什么?把東北三省的土地全部拿來種大豆,也滿足不了!”
“大豆是油料作物,現在來說也是蛋白質來源。我們不吃油、不吃肉蛋奶,至少不會餓死,但是我們卻離不開小麥、大米甚至玉米等糧食作物。糧食安全是沒一個國家,特別是大國重要的戰略,更是中國這個人口最多國家的最大的戰略。在國內滿足不了使國人吃得更好,吃到更多的肉蛋奶的時候,將這樣的任務交給進口來替代,這也是不得已的辦法。”一業內人士表示。“如果你想抵制轉基因的大豆,那么你就首先要從自己先做起不吃、少吃肉蛋奶,并能影響到越來越多的人,當大家都少吃的時候,轉基因的大豆的進口也就會不斷的減少。但市場沒有需求的時候,也就沒有是大家煩惱的事情了,但關鍵是,你愿意回到那樣的狀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