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偉
〔關鍵詞〕 挫折教育;客觀性;兩面性;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 G4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8—0033—01
挫折教育,并非有意地給學生制造困境,讓學生遭受磨難,品味失敗;而是指幫助學生學會認識挫折、直面挫折、總結挫折、轉化挫折,增強意志品質,健全心智品格,在充滿競爭的社會環境中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
實施挫折教育,需要提高學生以下幾個方面的認識:
1.認識到挫折的客觀性。“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物質的匱乏,親情的缺失,學業的艱難,事業的停滯,愛情的失意,朋友的離去,人際關系的復雜,對社會人生的幻滅,都是橫亙在人生之路上的挫折。一個人往往是邁過了這道坎,卻難以繞過那道溝。多么偉大的人物,在人生之路上都有過挫折,在成功之前都遭遇過失敗。謀復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懷大業司馬遷忍受刑辱,圖報國漢蘇武北海牧羊,才蓋世諸葛亮躬耕南陽。中學生應當認識到,挫折是一種客觀存在,人生不可能時時美好,處處光明;少遇挫折靠智慧,遭遇挫折亦無奇,直面挫折是正道,戰勝挫折最可貴。
2.認識到挫折的兩面性。無庸諱言,挫折會使人的追求、奮斗和生活暫時陷入困頓,使人產生失望、痛苦、悲觀、迷茫等負面心理;但挫折也能給人以生活和人生的教益,能讓人在困境中經受磨練,變得堅強。對于一個意志堅強的人來說,任何挫折也無法減損他的意志,阻止他前進的腳步,相反,會使他愈挫愈勇,愈挫愈堅。“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無不強調挫折帶給人的歷練和收益。沒有挫折就沒有成功,沒有挫折就沒有人生。青少年不應只看到挫折的消極面,還應看到挫折積極的一面,進而以坦然、樂觀的心態面對挫折,用堅強的意志、不懈的努力化危機為轉機,在坎坷中自強,在逆境中奮起,在挫折中騰飛。
3.認識到自我期望適中的重要性。宋人王之道有“少年狂望一時無”的詩句,畫家徐悲鴻有“直上青天攬明月;欲傾東海洗乾坤”的名聯。有青春就有夢,青春與夢想同在。中學生擁有金子一般美好的青春年華,精力充沛,朝氣蓬勃,對學業、事業、愛情、社會滿懷憧憬和期望,這是青春的魅力,也是青春的權利。但他們對自身的學識、能力還缺乏清醒和全面的認識,對未來的期望值過高,一旦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容易產生挫折感。在生活中,往往期望越高,失望也越大。因了“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名言,學生的作文里偶爾會出現“呼喚挫折”“追求失敗”一類的話。我告訴他們:挫折固然能磨練人的意志,但它本身并不是一種好東西;人的承受力畢竟有限,過多過大的挫折也會減損人的激情,消磨人的意志,甚至扭曲人的心靈。高中生應該在不斷充實文化知識的同時,努力開闊自己的眼界,提高觀察、認識、評價事物的敏銳性、準確性和全面性,學會理性地看待自己、他人和社會,用現實的思維構建理想、生命和人生,找準自己人生的坐標,在合理的自我期望中,讓理想不再虛幻,讓青春不再蹉跎,讓生命富有意義,讓人生大放光彩。這樣,就會盡可能減少挫折,減弱挫折感,保持良好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當然,保持自我期望適中,并非指胸無大志,凡事知難而退,喪失自信自強,一味否定自己。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如果沒有使出全部的體力和精神力量,手上沒有老繭,沒有流過汗水,沒有疲勞和克服困難,他是不可能擁有和理解信念的。”一個人在直面挫折、戰勝挫折的過程中錘煉而成的自信心和意志力,用汗水換來的榮譽感、成就感、自尊感、自豪感、愉悅感、幸福感,正是道德升華的基礎、動力和源泉。青少年只有從古今中外的優秀人物身上汲取精神養料,在逆境中用雙手“拼”過,用雙足“踏”過,用汗水“洗”過,才會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促進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笙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