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亮
摘 要:什么是和音?什么是和弦?什么是和聲?和聲,其實就是研究和音的結構以及他們如何連接的理論。而在和聲理論中的和音,是指和弦。和聲對于音樂作品的發展,對于加深和豐富音樂作品的表現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能使旋律獲得極為多樣的感情色調和色彩,特別是當同一條旋律采用了不同的和聲進行伴奏時,它的這種作用表現的最為明顯。和聲是音樂理論中很重要的一門課程,了解了和聲的概念和意義,能夠合理運用和聲,對于鋼琴演奏、聲樂伴奏以及作曲來說,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和聲 和弦 功能 鋼琴視奏 即興伴奏
由幾個音組成和音,讓這樣的一些和音形成連續的進行,這就是和聲。三個、四個或者五個音高音名都不相同的音,經過排列以后,能夠按照三度關系疊加起來組成的和音就是和弦。而和聲這門學科其實就是在研究和音的結構以及他們如何連接的理論。換句話說,和聲其實就是在研究和弦的功能、結構以及連接。
一、和聲的功能體系
和聲中的和弦,根據他們穩定性的不同,我們把調式中的七個三和弦以及常用的三個七和弦分在了三個不同的功能組里。這三個功能組分別是以主三和弦為主的主功能組,字母標記為T;以下屬和弦為主的下屬功能組,字母標記為S;以屬和弦為主的屬功能組,字母標記為D。之所以三個正三和弦作為三種功能的代表,并以三個正三和弦的所屬的字母為標記,是因為不論大調小調,只有三個正三和弦才能表現出調式的性質。自然大調中,三個正三和弦都是大三和弦,能夠表現出大調明亮的性質;自然小調中,三個正三和弦都是小三和弦,能夠表現出小調暗淡的性質。除了主功能代表穩定,下屬功能和屬功能都代表了不穩定功能。而由于屬功能組的代表和弦D中,包含了調式中最不穩定的導音,因此屬功能組是最不穩定的功能組,下屬功能組的穩定性間或與主功能和屬功能之間。因此這三種功能的連接應該是從穩定到不穩定再到極不穩定最后回到穩定。用功能組的字母標記來寫應該是T—S—D—T。當然也可以細分T—S—T;T—D—T。在嚴格和聲中,是D絕對不允許進入S的,因為D的極不穩定性強烈要求它只能進入穩定的T。
圖:C自然大調/c自然小調7個三和弦及3個常用七和弦
在詳細介紹功能組前,首先要說明一個問題:和弦之間關系的遠近和調式之間關系的遠近的辨別方法是一樣的,兩個和弦的共同音越多關系越近。
1.主功能組
主功能組共有以主和弦為主的三個三和弦。主功能組具有穩定的性質,最穩定的當然是主和弦T,其次是六級和弦,也就是在下中音上構成的三和弦,字母標記為TSⅥ,還有一個是在中音上構成的三級三和弦,字母標記為DTⅢ。TSⅥ和DTⅢ從字母標記就可以看出這兩個和弦分別都屬于兩個不同的功能組,我們把這樣的和弦也稱為復功能和弦。之所以TSⅥ和DTⅢ都處于主功能組,是因為這兩個和弦都與最穩定的主和弦有兩個共同音。由于DTⅢ里包含了調式中最不穩定的導音,因此在主功能的范疇內TSⅥ比DTⅢ更穩定。(上圖中,所有標記中帶有字母T/t的都屬于主功能組)
2.下屬功能組
下屬功能組共有以下屬和弦為主的三個三和弦和一個七和弦。下屬功能組的穩定性間或與主功能組和屬功能組之間,所謂下屬性質最強,就是指在下屬功能組的范疇內最不穩定。因此在下屬功能組的三個三和弦里,TSⅥ是下屬性質最弱的和弦,因為它不光和下屬和弦有兩個共同音還和主和弦有兩個共同音;下屬功能組的代表和弦S和主和弦有一個共同音,因此它的下屬性質適中;而SⅡ和弦和主和弦完全沒有共同音,因此它的下屬性質最強。下屬功能組的七和弦SⅡ7,通常也用S7來標記,稱為下屬七和弦。在嚴格和聲中,下屬音上不構成七和弦,因為如果在下屬音上構成七和弦,那這個七和弦和主和弦就會出現三個共同音,那這個七和弦的下屬性質會被極大的削弱。因此,下屬七和弦是指在調式上主音也就是調式二級音上構成的七和弦。
3.屬功能組
屬功能組共有以屬和弦為主的三個三和弦和兩個七和弦。屬功能組是所有三個功能組中最不穩定的,因為在這五個和弦中都包含了調式的導音。屬功能性是指屬功能組和弦的穩定程度。屬功能性的強弱同樣在于屬功能組和弦與主和弦的共同音數目:共同音越多,屬功能性越弱,和弦越穩定;共同音越少,屬功能性越強,和弦越不穩定。因此DTⅢ成為了屬功能組最穩定的和弦,因為它和主和弦有兩個共同音,屬和弦D的穩定性次之。屬功能組中最不穩定的三和弦就是DⅦ了。屬功能組的兩個七和弦中,最穩定的是屬七和弦D7,最不穩定的是導七和弦DⅦ7,因為它和主和弦沒有共同音。
4.特殊的終止四六和弦
終止四六和弦,字母標記為K,顧名思義,是只用于音樂終止或者半終止時的四六和弦,字母K表示終止的意思。很多人認為K和弦是主和弦的第二轉位,其實不然。我在前面說過主和弦作為主功能的代表和弦,它的性質就是最穩定,雖然T6和T不會有T那么絕對穩定,但是比起S和D還是要穩定得多,而且在嚴格的四部和聲中,三和弦的第二轉位基本是禁止使用的。而K則用在半終止或者終止時的D或者D7和弦之前,它前面絕大多數情況都使用S功能組和弦,功能的字母標記為S—K—D,和前面的T—S—D—T對比綜合,我們就發現了其中的問題:T—S—K—D—T這樣的功能連接,表示K的穩定程度是弱于S 而強于D的,如果K是主和弦的第二轉位T,那么無論如何K也不應該比S更不穩定。再對比K和T的重復音,T作為主和弦的第二轉位允許重復的音有兩個:和弦的根音和五音;而對于K來說,它是由調式的屬音、主音和中音構成,并且只重復屬音。因此,K不可能是主和弦的第二轉位。它是一個只用于終止時的、由調式屬音主音中音構成的特殊和弦。因為K的屬音始終處于低聲部,并且只重復屬音,所以它帶有屬功能的性質,但是K的音又與主和弦相同,所以它還帶有主功能的性質。因此,K也屬于副功能和弦。
和弦的功能,是我們研究和聲連接的重要因素,功能標記字母的大小寫,完全取決于調式中正三和弦的性質:如果調式中某一功能組的代表和弦和弦是大三和弦,那么所有該功能內的和弦標記字母都大寫。比如C大調,屬三和弦是一個大三和弦,雖然七級和弦是減三和弦但是標記依然是DⅦ7。再比如C和聲小調,因為主和弦和下屬和弦都是小三和弦,所以所有主功能和下屬功能內的和弦字母標記t和s都要小寫,但是由于和聲小調升高了調式的七級音,使得屬和弦變成了大三和弦,因此所有屬功能組的和弦字母標記D都大寫,而三級和弦標記為DtⅢ。
二、和聲的應用
了解了和聲的功能體系,并且能夠熟練的運用,對于鋼琴視奏、鋼琴伴奏以及作曲等都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1.和聲在鋼琴視奏中的應用
鋼琴視奏是鋼琴演奏者必須具備的基本演奏技能。如果有了很好的鋼琴視奏能力,你就能迅速的把握鋼琴作品的基本結構,并且大幅度提高練習鋼琴曲目的效率?,F在鋼琴演奏者練習的曲目,大多數都是古典、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品,特別是車爾尼的練習曲,貝多芬莫扎特的奏鳴曲,肖邦的樂曲,這些曲目是經久不衰的經典。這些曲目中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和聲元素,如果你對調式和弦熟悉,對和聲連接熟悉,對和聲連接的音響效果熟悉,那么恭喜你,你的鋼琴視奏能力比起那些不懂和聲的鋼琴演奏者會強得多。幾乎所有的古典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作品,都有大量的和弦運用。當別的演奏者還在數五線譜認一個和弦的時候,你已經根據和弦排列的形態、和聲功能的連接以及和聲連接的音響效果認清了這個和弦甚至是下幾個和弦,那你的練琴效率會比他人高出很多。而且,根據和聲音響效果和手指記憶、讀譜記憶融合的方式來背譜,會比其他的背譜方式更加牢固不易出錯。
2.和聲功能體系在鋼琴即興伴奏中的應用
即興伴奏其實就是一種“瞬時作曲”技能,要求你在最短的時間內,甚至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僅憑看到的或聽到的旋律,就配出帶有伴奏織體的和聲,所以可以說,和聲是即興伴奏的基礎。而和聲功能正是和聲的基礎,因此,想要彈好鋼琴即興伴奏,對和聲功能體系的了解和熟練運用是必不可少的。
調式中所有的和弦都包含在三種功能里,但是不可能在所有的伴奏都是每個功能的和弦交替出現,因此出現了同功能組的和弦連接。最常用的同功能組內的和弦連接是S功能組。主功能組以穩定為主,如果出現大量的穩定的和弦連接,那曲目是沒有辦法發展的,會缺乏情緒的延伸缺乏動力。屬功能組是極不穩定的代表,屬功能組和聲的短暫連接能夠讓你的曲目緊張感加強,高潮感更加突出,但是如果大量屬功能組和弦連接,會使人情緒極度緊張,是使人不舒服。下屬功能組處于穩定的主功能和極不穩定的屬功能之間起到了連接作用,使你的旋律從平穩走向了高潮,因此最常用的同功能組內的和弦連接是S功能組。既然下屬功能組主要的作用是連接穩定和極不穩定,讓你的曲目發展循序漸進,情緒慢慢累積,那么下屬功能組的三個三和弦以及一個七和弦的連接是最完美的選擇。所以,現在很多聲樂曲目,不論古典流行,都可以大量使用這樣的和聲連接:T—(TSⅥ—S—SⅡ—SⅡ7)—D—T來做即興伴奏。其中,括號內的就是下屬功能組和弦的連接。
當然也會出現剛才所說的,不同功能組和弦交替出現的情況。這時,TSⅥ和DTⅢ復功能和弦的作用就更容易體現出來。比如經常出現的和聲級進上下行的伴奏模式:T— TSⅥ—D— TSⅥ—S— DTⅢ—S—D— T。第一個TSⅥ是作為下屬功能組和弦出現的,后面接了D和弦。而第二個TSⅥ則是作為主功能組和弦出現的,它使前面的極不穩定的D回到了穩定。DTⅢ在S后面使用,是從不穩定的下屬功能進行到極不穩定屬功能的,而DTⅢ在S前面使用,是從穩定的主功能連接到了不穩定的下屬功能。復功能和弦的使用,使一些無法連接的功能合理連接,使鋼琴即興伴奏的和聲選擇更加多樣,使音樂的整體音響效果更加豐富。
和聲學是一門極為重要的音樂理論課程。對于學習演奏、演唱、指揮、理論、作曲等各種音樂學科的人來說,了解和聲,學懂和聲并且會運用和聲知識,都是極為必要的。
參考文獻:
[1]伊·斯波索賓.和聲學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1-2,22-24,67.
[2] 勛伯格.勛伯格和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湛江師范學院基礎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