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謀春
〔關鍵詞〕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開
放課堂;課外延伸;內容;
方式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8—0042—01
開放的語文課堂打破了閱讀教學在時空上的限制,使閱讀教學向課外延伸;開放的語文課堂真正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突出學生的獨立閱讀思考,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尊重學生的個人見解,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構建開放的語文課堂,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地發展奠定基礎。
首先,要打破語文課堂的時空限制,使閱讀教學向課外延伸,讓學生接觸和感受一個更為廣闊的語文世界。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閱讀教學要以語文教材為主,但必須建立課內與課外的聯系,讓學生從語文課堂主動地走向更為廣闊的語文世界。這首先要求教師徹底拋棄“講”課文的思想,把“講堂”變成幫助和促進學生學習的“學堂”。學生為了更好地在課堂上學課文,得益于課外閱讀課文,搜集資料,這些以往需要在課堂上解決的問題便會延伸到課前或課后。學生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一方面習得相關知識,加大了閱讀積累,開闊了視野,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習語文必備的能力,提高了閱讀能力。此外,教師應結合教材,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或者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有目的有選擇地閱讀課外讀物,從而進一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保證實現一年內閱讀150萬字的目標。語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反復的語文實踐,因此,閱讀教學必須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實踐落到實處。語文實踐還指語文和自然、社會的結合,通過開展語文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在與自然和社會的接觸中學習語文。 葉圣陶認為:“要求語感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語文閱讀源于社會生活,應用于社會生活,一旦離開了社會生活,也就喪失了生命力。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該有一個“備實踐”的環節,要根據閱讀教學內容的需要,精心設計組織語文實踐活動,把閱讀教學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增強語文教學的活力。
其次,要優化課堂教學內容。現行閱讀教學重知識,重理解,關注的是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對閱讀文本的理解程度。學生記住了語文知識,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的思想意義和寫作特點,被視作是達成了閱讀教學的目標。新課標更要求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據需要,采用適當的方法解決閱讀、交流中的問題”。由此看來,方法比知識本身更重要,一節成功的語文閱讀課堂,除了讓學生習得必要的語文知識外,必須要有關于閱讀方法的知識。這要求教師做到教學內容的最優化,要特別善于指導學生解決“怎么讀”的問題,讓學生在反復的閱讀實踐中逐漸掌握閱讀的規律和方法,成為學生終身受用的財富。
再次,要改革閱讀教學方式。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編者、文本(作者)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教學的這一本質屬性決定了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關系,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意味著教師在教學中只能是學生閱讀的啟發者、誘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禮記·學記》里說:“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而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高明的教師應該在課堂中發揮“善喻”的本領,引導、激勵、啟發學生,營造和諧課堂,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思維,讓學生自己“跳”起來摘“蘋果”,從被動走向主動,從接受走向建構。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實現“教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的目的。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理解文本,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群言堂”模式。當然,“群言”不等于“亂言”,教師要考慮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情組織課堂學習,站在學生解讀文本的角度,設計學習流程,安排學習活動,充分發揮教師的課堂主導作用。要善于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調動其持久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善于設計探究性專題,培養學生獨立發現問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善于組織師生、生生合作,提高群體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從這種意義上說,“自主、合作、探究”不僅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這種習慣和能力的養成,將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讓學生受益終生。
?笙 編輯:劉於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