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紫霞


摘 要:農業科技是農業的重要工作,在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農業科技檔案是國家檔案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檔案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對1980年~2013年農業科技檔案研究文獻從學科分布、年度分布、基金資助情況、研究層次分布、作者分布、機構分布、期刊分布和關鍵詞分布等方面進行了梳理與定量分析。
關鍵詞:農業科技檔案;農業科研;農業檔案;文獻
農業科技是農業的重要工作,在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農業科技檔案是國家檔案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檔案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對1980年~2013年農業科技檔案研究文獻從學科分布、年度分布、基金資助情況、研究層次分布、作者分布、機構分布、期刊分布和關鍵詞分布等方面進行了梳理與定量分析。
在CNKI學術期刊數據庫中以“農業科技檔案”為檢索詞,分別以篇名、主題、關鍵詞和全文為檢索項進行檢索,分別獲得502篇、934篇、782篇、2200篇文獻。此文以篇名檢索到的502篇文獻為樣本進行分析。
1 學科分布情況及分析
有關農業科技檔案研究共涉及12個學科,按實際文獻數502篇計,每個學科平均41.8篇,若按各學科文獻合計數552篇計,每個學科平均46篇。超過學科平均數的有2個,一是檔案及博物館465篇,占92.63%;二是農業經濟49篇,占9.76%。文獻數量沒有超過平均數的有10個,分別是文化經濟10篇,占1.99%;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9篇,占1.79%;農業基礎科學6篇,占1.2%;高等教育4篇,占0.8%;資源科學3篇,占0.6%;宏觀經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2篇,占0.4%;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1篇,占0.2%;畜牧與動物醫學1篇,占0.2%;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1篇,占0.2%;企業經濟1篇,占0.2%。
這里有兩個情況需要注意,一是全部學科文獻篇次為552篇,而實際文獻篇數為502篇,這就產生了50篇次的重復文獻。這部分文獻在學科劃分上出現同時劃入兩個以上不同學科的情況,這種情況可視為文獻的學科交叉或重疊。在農業科技檔案問題上有10%左右文獻為學科交叉或重疊的文獻。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數字,表明這一研究本身有較高的學科交叉性。二是如果將全部學科按照檔案學及相關、農學及相關、其他來劃分,全部文獻比例關系為466︰56︰3,約為16︰2︰1。研究主題明確集中,更多是從檔案學科角度從事研究,而非與農業科技關系與作用。
2 文獻年度分布情況及分析
從文獻的年度分布情況看,從1980年第一篇有關農業科技檔案文獻發表,到2013年的24年間,每年均有文獻發表,平均每年發表約21篇文獻。最高年份發表29篇,最低年份發表1篇。中位數為14.5篇。眾數(4個年份)為18篇。中位數以上的年份有17個,發表文獻363篇,占全部文獻的72.31%;以下的也是17個,發表文獻139篇,占全部文獻的27.69%。平均數以上的年份有9個,發表文獻223篇,占全部文獻的44.42%;以下的年份有25個,發表文獻279篇,占全部文獻的55.58%。最大年度發表文獻數差為11篇(4年),最小差為0篇??傮w趨勢見圖1。
圖1 農業科技檔案期刊文獻年度趨勢分布圖
從趨勢圖上看,如果我們將一個階段中接近或高于平均數(21篇)的最高值視為峰值,將同一階段中接近或低于中位數(14.5篇)的最低值視為谷值來看,34年間研究大致呈每6年~8年為一個周期的冷熱起伏變化。從最低值、文獻總數、年度平均值上看基本上是一個上升趨勢,只是上升幅度不同。從級差上看是一個不斷縮小的趨勢。這種情況都反映出研究是一個漸進的升溫態勢。
3 文獻得到基金資助情況及分析
在全部502篇文獻中,只有1篇來自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僅占全部文獻的0.2%。研究基本上沒有得到什么資助。這表明,有關農業科技檔案的研究基本上沒有進入各級政府資助的系統性研究項目之中。研究缺少組織性、系統性。
4 研究層次分布情況及分析
全部502篇文獻,分布在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兩個類8個不同層次上。其中屬于社會科學的有基礎研究(255篇)、行業指導(182篇)、職業指導(22篇)、政策研究(22篇)、高級科普(1篇)5個不同層次,共482篇,占96.02%;屬于自然科學的有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10篇)、工程技術(7篇)、行業技術指導(1篇)3個不同層次,共18篇,占3.58%;另有2篇沒有計入學科與層次,占0.4%。研究偏重社會科學領域,這與檔案學的學科歸屬有關。
如果按研究層次與實踐的關系劃分,理論性較強的基礎理論研究有社會科學類的基礎研究(255篇)、自然科學類的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10篇)2類,共265篇文獻,占52.78%;實踐性較強的有社會科學類的行業指導(182篇)、社會科學類的職業指導(22篇)、社會科學類的政策研究(22篇)、社會科學類的高級科普(1篇);自然科學類的工程技術(7篇)、自然科學類的行業技術指導(1篇)6類,共235篇文獻,占46.82%;另有2篇沒有計入學科與層次,占0.4%。研究略偏重理論性研究。
5 文獻作者分布情況及分析
在全部502篇文獻中,署名文獻有471篇,涉及第一作者360人,全部作者超過582人。按第一作者計人均文獻數為1.39篇,按全部作者人數計人均文獻數為0.86篇。研究的人均文獻數較低。
在全部502篇文獻中,合著文獻153篇,占全部文獻數的30.48%;涉及作者375人,占全部582位作者的64.43%。研究有非常高的文獻合作率與作者合作率。
在全部360名第一作者中,發表2篇文獻以上的有71人,占19.72%;發表文獻182篇,占38.64%。發表1篇文獻的有289人,占80.28%;發表文獻289篇,占61.36%。發表7篇文獻的1人,占0.27%;發表文獻7篇,占1.49%。發表6篇文獻的1人,占0.27%;發表文獻6篇,占1.27%。發表5篇文獻的2人,占0.56%;發表文獻10篇,占2.12%。發表4篇文獻的5人,占1.39%;發表文獻20篇,占5.31%。發表3篇文獻的14人,占3.89%;發表文獻42篇,占8.92%。發表2篇文獻的48人,占13.33%,發表文獻96篇,占20.38%。
如果根據文獻計量學中的洛特卡定律有關“科學工作者人數與其所著論文之間的關系的描述:寫兩篇論文的作者數量約為寫一篇論文的作者數量的1/4;寫三篇論文的作者數量約為寫一篇論文作者數量的1/9;寫n篇論文的作者數量約為寫一篇論文作者數量的1/n2 ……,而寫一篇論文作者的數量約占所有作者數量的60%的理論”,撰寫7篇文獻的作者應當是4人左右,實際上是1人;撰寫6篇文獻的作者應當是6人左右,實際上是1人;撰寫5篇文獻的作者應當是8人左右,實際上是2人;撰寫4篇文獻的作者應當是13人左右,實際上是5人;撰寫3篇文獻的作者應當是24人左右,實際上是14人;撰寫2篇文獻的作者應當是54人左右,實際上是48人;撰寫1篇文獻的作者應當是216人左右,實際上是289人。除撰寫2篇文獻的作者數大致相符外,其他均不相符。這種情況說明關注農業科技檔案研究的作者分散度非常高,個人的持續性研究不強,雖然有了相當數量的2篇以上的作者,但還沒有核心作者和真正意義上的高產作者出現。
6 文獻作者所屬機構分布情況及分析
在全部502篇文獻中,標明作者單位的文獻有398篇,涉及第一作者單位的有278個,全部作者超過323個。按第一作者單位計單位平均文獻數為1.43篇,按全部單位數計單位平均文獻數為1.23篇。研究的單位平均文獻數雖然不高,但與人均文獻數相比還是比較高的。第一作者單位計單位平均文獻數1.43篇,與第一作者計人均文獻數1.39篇基本持平;全部單位數計單位平均文獻數1.23篇,高出全部作者人數計人均文獻數0.86篇近0.4篇,則表明同一單位內部作者合作較多。在全部398篇標明作者單位的文獻中,單位合著文獻28篇,占全部文獻數的7%;涉及單位64個,占全部323個單位的19.81%。研究文獻單位合作率較高。
在全部278個第一作者單位中,發表2篇文獻以上的有58個,占20.86%;發表文獻179篇,占45.2%。發表1篇文獻的有220個,占79.14%;發表文獻220篇,占55.28%。以20%左右的單位數,發表近半數的文獻,顯然這些單位是關注農業科技檔案工作的核心單位。在上述單位中,各類單位按照單位數量的多少排序:農業科研單位33個,檔案行政管理機構及檔案館12個,農業行政管理機關5個,高校4個,其他單位4個。在上述單位中,各類單位按照發表文獻數量的多少排序:農業科研單位發表文獻118篇,檔案行政管理機構及檔案館發表文獻27篇,高校發表文獻14篇,農業行政管理機關發表文獻11篇,其他單位發表文獻9篇。
從上述發表2篇以上機構的統計情況看,農業科研單位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度最高,是這一問題研究的主力軍。其次是檔案行政管理機關與檔案館,這與檔案行政管理機構及檔案館的職能有關。農業行政管理部門的關注度不是特別高,與檔案工作,特別是科技檔案工作在整個農業行政管理工作的地位與作用有關。由于農業科技檔案是一項專業檔案工作,高校對此的關注度要低于其他檔案學基礎理論與熱點實踐問題,實屬正常情況。
7 期刊分布情況及分析
全部502篇文獻,涉及期刊125種,刊均載文4篇。發表2篇以的期刊61種,占全部期刊的48.8%;發表438篇,占全部文獻的87.25%。依據文獻計量學中的布拉德福定律:如果將科技期刊按其刊載某學科專業論文的數量多少,以遞減順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為專門面對這個學科的核心區、相關區和非相關區。各個區的文章數量相等,此時核心區、相關區,非相關區期刊數量成1:n:n2(n的平方)的關系。
有關期刊的分布情況應當是核心區(發表文獻17篇以上的6種,發表文獻163篇):相關區(發表文獻6篇至16篇的20種,發表文獻185篇): 非相關區(發表文獻1篇到5篇的99種,共發表文獻154篇)大體接近1:4:4的平方,基本符合布拉德福定律。發表文獻2篇以上的期刊成為關注這一問題研究的主要期刊,而發表6篇以上的期刊成為關注這一問題最多的期刊。
在發表17篇以上的期刊核心區中除《農業科技管理》1種不是檔案學期刊外,其他5種均為檔案學期刊。在發表6篇以上的期刊相關區中除《吉林農業》、《農技服務》、《安徽農業科學》、《農業圖書情報學刊》、《現代農業科技》5種不是檔案學期刊外,其他15種均為檔案學期刊。而在非相關區只有3種雜志是檔案學期刊,檔案學期刊呈遞減趨勢。反之農業科技類期刊呈遞增趨勢。這說明檔案學期刊是關注這一研究的主要媒體。在相關區內檔案學期刊數量也多于其他兩類期刊,在非相關區內則是其他兩類期刊占比要多于檔案學期刊。
在全部502篇文獻中,核心期刊309篇,占61.55%;其中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29篇,占全部文獻的5.78%,占核心期刊發表文獻數的9.39%。核心期刊刊文獻數量高于普通期刊,表明檔案學或農學期刊對此問題的關注要高于普通期刊。
8 關鍵詞分布情況及分析
在全部502篇文獻中,由作者自己擬定關鍵詞的有123篇,占全部文獻的24.5%。共有145個使用435次。使用在2次以上的關鍵詞50個,占34.48%;使用340頻次,占78.16%。高頻詞及使用頻次見表1。
表1 農業科技檔案文獻高頻詞及使用頻次表
這些高頻關鍵詞比較準確地反映了作者在文獻中研究的主要內容集中在管理、開發利用、服務、利用、開發、檔案管理、信息資源、科技、信息化、知識產權、信息、現代農業、管理工作、檔案信息、資源共享、資源、知識經濟、網絡化、數字化、市場經濟、三農、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科技創新、發展、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面。
9 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科技檔案研究具有如下五個特點:一是研究有10%左右的文獻為學科交叉或重疊的文獻,表明研究本身有較高的學科交叉性,且研究主題明確集中,更多是從檔案學科的角度從事研究,而非與農業科技的關系與作用。由于檔案學的學科歸屬,研究偏重社會科學領域,略偏重理論性研究。研究還缺少組織性、系統性。二是研究是一個漸進的升溫態勢。34年間研究大致呈每6年~8年為一個周期的冷熱起伏變化。從最低值、文獻總數、年度平均值上看基本上是一個上升趨勢,只是上升幅度不同。從級差上看是一個不斷縮小的趨勢。三是研究的人均文獻數較低,文獻合作率與作者合作率較高??傮w上關注農業科技檔案研究的作者分散度非常高,個人的持續性研究不強,還沒有核心作者和真正意義上的高產作者出現。研究的單位均文獻數雖然不高,但與人均文獻數相比還是比較高的。但同一單位內部作者合作較多,研究文獻單位合作率較高。其中農業科研單位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度最高,是這一問題研究的主力軍。其次是檔案行政管理機關與檔案館,這與檔案行政管理機構及檔案館的職能有關。農業行政管理部門的關注度不是特別高,與檔案工作,特別是科技檔案工作在整個農業行政管理工作的地位與作用有關。由于農業科技檔案是一項專業檔案工作,高校對此的關注度要低于其他檔案學基礎理論與熱點實踐問題,實屬正常情況。四是涉及期刊較多,刊均載文4篇。在期刊核心區、相關區、非相關區的雜志中檔案學期刊呈遞減趨勢。反之農業科技類期刊呈遞增趨勢。這說明檔案學期刊是關注這一研究的主要媒體,其中核心期刊刊文獻數量高于普通期刊,表明檔案學或農學期刊對此問題的關注要高于普通期刊。五是高頻關鍵詞比較準確地反映了作者在文獻中研究的主要內容集中在管理、開發利用、服務、利用、開發、檔案管理、信息資源、科技、信息化、知識產權、信息、現代農業、管理工作、檔案信息、資源共享、資源、知識經濟、網絡化、數字化、市場經濟、三農、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科技創新、發展、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