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銳雄
去年底,我參加在汕頭大學舉辦的潮州市第一期名校長培訓,聽了汕頭大學、華東師大、北師大、香港中文大學等知名教授的講座之后,我深受啟發,受益匪淺。
辦教育必須創辦有靈魂的教育
堅持一種有靈魂的教育,才能實現教育的夢想。華東師范大學范國睿教授在培訓中闡述到:“校長的領導力在很大程度上說,不是具體事務的管理,而是觀念的領導,是教育理念的引領與促進,是學校未來發展方向的把握與指引。”我以為作為名校長一定要與普通校長有所區別的,這區別不是榮譽和地位的差別,而是思想要有所不同,名校長一定要從這次培訓中提煉和孕育出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使這一理念成為當前教育改革和時代精神的引領,并轉化為學校辦學的目標,最終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陶行知先生說:“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也就是說,校長的教育思想就是學校的靈魂。所以說,名校長一定要有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才能辦有靈魂的教育。中山大學博雅學院院長甘陽先生說,韋伯曾經說過一段傷心話來概括現代社會的全部矛盾:現代社會會成為一個沒有靈魂的專家的世界,而這是一個現代社會難以擺脫的困境。我想現代社會之所以沒有發展到像很多西方思想家所擔憂的那種無聊、沒有靈魂的世界,是因為有很多很多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堅持這樣一種有靈魂的教育理念。一所學校如果沒有靈魂,將會像人只有軀殼而沒有靈魂,如同行尸走肉一樣。學校即使辦得再好,也只是一個制造合格產品的工廠,永遠不可能盛產精品。我不是什么思想家和教育家,但我堅守教育的本真,多年來,我堅持把“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發展”作為學校的辦學目標,通過不斷提升校園文化底蘊和拓寬育人途徑,把孕育健全人格的理念滲透到日常管理當中。我充分尊重教師自主創新,學生自由發展,只有獲得自由的思想,學校才會有真正的靈魂。放手讓學校的各方面自由發展的結果是,學校充滿活力,師生都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學校形成了優良的校風和學風,連年來都被上級評為校風先進單位,被授予“潮州市規范化學校”和“潮安縣德育達標學校”。作為一所農村邊遠學校,師資條件相對落后,能夠在短短的幾年中從薄弱、落后的面上學校逐步邁進全鎮前列,成為有目共睹的先進學校,是跟學校有自己的辦學理念,注入師生思想,擁有“和諧博大、安全文明、合作探究、奮發進取”的靈魂是分不開的。注入靈魂的學校就如同注入了新鮮血液一樣,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校園里的每個人以至一草一木都有靈魂和靈氣,充滿了力量,所以,每一所學校都必須有辦學靈魂,它是學校的精神支柱和積極向上的動力。當前,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就一定要創辦有靈魂的教育,靈魂是教育的主體,沒有靈魂便沒有教育。
培英才必須培育有靈性的新人
華人書院校監、哈佛大學教育博士周守仁教授所闡述的“全人教育”,把我帶進了一個全新的教育空間,特別有印象的就是他的“靈性教育”。所謂“靈性教育”就是人為主體的教育,就是要培育學生活出他們真實的人性:真、善、美、愛;著重于培養學生自由、開放、自主學習的能力;鼓勵學生發展自身各方面才華。我覺得我們當前的教育太過于束縛人的思想和自主創新了,最缺乏的也就是周博士所說的靈性教育了。試問在競爭激烈的應試教育中,老師哪還有心思兼顧學生的個性發展和靈性培育呢?當前的課堂教學,老師如果能細心呵護學生的靈性,放飛個性,就顯得更為難能可貴了。而這種靈性的發揮和發展,正是一個人后天成才的關鍵,將來的成就必然與他的靈性和悟性密切相關。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不但沒有呵護學生的靈性,反而是過早地扼殺了他們剛萌芽的靈性,可以這樣說,扼殺了靈性也就是扼殺了人才。我們總是批判應試教育,抱怨課業負擔重,沒有培養出創新型的人才,很大程度上是跟我們沒有重視學生靈性的培育有關。要培育靈性,就必須解放學生,要解放學生關鍵還是要先解放教師,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一定要改變評價方式,摒棄以分數論英雄的狹隘評價觀,才能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個性發展。《中國周刊》刊文指出,不滿中國當下教育是父母將孩子送出國的主要原因。繁重的作業,擁擠的高考,扭曲的價值觀,讓有能力的父母下定決心將年幼的孩子送到海外。除了批判教育體制外,我們是否更應該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呢?只有充分尊重教師的自主創新和個性設計,才能挖掘和呵護學生靈性,使其快樂學習,健康成長。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才能堅持放飛學生個性,尊重學生年齡特征和成長規律,適時引導,靜待花開結果,那么學生就能在輕松愉快中獲得知識,快樂成長,有學習的成就感和生活自豪感,最終也必將成為創新型人才。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