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倍軒
服務群眾是核心,提升能力強本領
——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是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的著力點。各地不斷改進服務內容、辦事流程、跟蹤反饋、結果評價等,為廣大群眾和各類市場主體提供更精細、規范、高效的服務,讓群眾感到更便捷、更滿意
2014年4月初,渝北區洛磧鎮洛磧村,江均家的樓梯間年久失修,漏雨了。
“請人修?家里條件很困難,沒錢。自己修?我是個殘疾人,沒勞力。”春雨連綿,瞅著雨水“滴滴答答”掉進屋,江均犯了難。
上一個月,鎮政府干部到他家走訪,聽說了樓梯間的事。“這是我的家事,鎮上還能幫我解決了?”見鎮干部仔細記錄,江均心里納了悶。
此時,渝北區龍山街道黨工委書記白曉琴和街道辦事處主任唐中浩也頗感壓力。
“旗龍路社區和銀樺路社區要安裝休閑游園健身器材。”
“花園新村社區的農轉非單體樓要開展消防安全整治。”
“金島花園小區有部分斜坡屋頂要進行安全隱患整治。”
…………
白曉琴和唐中浩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問題。
教育實踐活動啟動后,龍山街道辦事處黨工委一共收集到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156個。而在整個渝北區,這個數字是“1593”。
“按照區委、區政府‘三清三進制度要求,這些問題會被‘染色,分類建立問題清單。”白曉琴說。
何為“三清三進”?何為“染色”?
原來,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渝北區針對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提出了“問題導向、清單管理、結果倒逼工作法”,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實行“三色”分類——能立即解決的問題列為紅色,“日清周進”(每天清理每周推進);需要研究和協調的問題列為橙色,“周清月進”(每周清理每月推進);處理時間較長或需與上級聯動的問題列為黃色,“月清季進”(每月清理每季度推進)。
很快,問題分類全部完成。“紅色類93件、橙色類39件、黃色類24件。”白曉琴說。
在洛磧鎮,江均的問題被列為紅色,由洛磧鎮黨委、政府負責協調解決。
很快,鎮政府派出技術人員,幫助江均修好了樓梯間。“十天時間,問題就解決了——真是快!”江均呵呵直樂。
“有考核逼著,能不快嗎?”唐中浩對此深有感觸。
4月底的一天,區政府召開群眾問題辦理推進會。
這讓唐中浩有些緊張。
“這次會議是對‘三清三進的階段性考核。”唐中浩說,“‘三清三進制度執行結果,由區四大班子主要領導親自監督倒逼——沒有按期保質完成的事項,牽頭辦理單位每個星期要向區政府匯報一次進度,區政府也會每個星期通報一次進度,直到事項辦理完畢;對完不成任務的干部,將由區紀委監察局進行約談、限期整改;仍不完成的,就會按照相關規定接受組織或紀律處罰。”
會議開始。各街道(鄉鎮)和區直部門領導輪流上臺,匯報“三清三進”處理進度。
輪到唐中浩了。
他站上臺,清清嗓子,大聲匯報:“街道收集到群眾關注問題156件,按照‘三清三進制度要求已經解決30多件,其余正在順利推進中……”
【反響】
“以前我們到鄉里咨詢政策要走幾個小時的山路。現在干部直接到我們家門口來宣傳政策,有時候打個電話就問到了,方便多了。”
——城口縣高楠鄉方斗村村民沈祖恩
“村里有條路一直說修,但由于各種原因一直沒修。這次鎮里的干部來聽意見,我就大膽地說出來了。第二天,鎮黨委和政府開會討論,決定動工修建這條路。為這事,大家都很高興。”
——榮昌縣吳家鎮居民宋成明
“以前,小區里的公共路段由于物管單位相互推諉長期無人清掃。街道干部來小區聽了情況后立即行動,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看來,這次群眾路線教育是動了真格了。”
——銅梁縣南城街道南校場小區老住戶朱成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