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莎莎
同事說:“她就是個男人!”
領導說:“看中的就是她性格中不服輸的精神,她所到之處,皆舊貌換新顏。”
女兒說:“別個同學回家,都喊‘媽,我回來了,我都喊‘爸,因為媽媽經常不在家!”
群眾說:“她是一心為民的好書記!”
她自己說:“我甘愿做一個‘落地樁!”
她,就是綦江區隆盛鎮黨委書記張祥蘭。
“整治隊伍,自己要做‘落地樁”
2011年12月15日,張祥蘭履新隆盛鎮黨委書記。
“這可真是一個‘光灰小鎮!”迎接她的是塵土飛揚的場鎮。
到了隆盛,張祥蘭才知道在永城鎮只是過渡。
2010年3月9日,一紙調令把她這個全國三八紅旗手,從綦江縣(現綦江區)婦聯主席調任永城鎮黨委副書記,不久當選為鎮長。
帶著一肚子不理解,張祥蘭走馬上任。
一年半時間,張祥蘭在鎮黨委的領導下,帶領鎮政府一班人,將永城鎮中華村打造成全市農民新村示范點,用八天完成了迎賓大道和場鎮主干道“白改黑”工程……創造了令人驚嘆的“永城速度”。
“調離婦聯,我的好日子就到頭了!”張祥蘭說,“‘5+2和‘白+黑成了我的家常便飯。”
到了隆盛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第一次干部大會就讓張祥蘭傻了眼。
9點半,到會人員寥若晨星。
“只上半天班,這是我們鄉鎮干部的福利……”
“喂,你說嘛……”會場上,一位村干部扯著嗓子打電話。
此刻,張祥蘭明白了這個鎮落后的原因。
“以后,每天早上提前10分鐘上班做操。”面對一潭死水的干部隊伍,張祥蘭決定用制度管人——《機關管理18項制度》等系列制度迅速出臺。
“她有什么權利提前……”
“憑什么聽她的……”
在一片反對聲中,張祥蘭每天帶頭做操,一做就是一年。
“當領導就要做‘落地樁,以身作則,大家才會跟進。”張祥蘭說。
果然,很快,做操隊伍就壯大起來,連群眾也參與了進來。
2012年底,隆盛鎮17個村(社區)考核公布。
“果然是新屋村倒數第一,這個村的支書該下臺了!”張祥蘭一拍桌子。
當晚,該村支部書記來到張祥蘭家。
“你不要撤我嘛……”這個人塞給張祥蘭1000元錢。
“這錢你拿回去,不然我明天就交給紀委。”張祥蘭說。
這個人沒理會,塞了錢徑直離去。
下了樓,這個人就打電話炫耀:“沒問題了,她收了我好幾萬元,不給老子辦事,看我怎么弄她……”
第二天,張祥蘭就把錢上交了,鎮黨委依照有關規定撤換了新屋村支部書記。
2012年12月31日,隆盛鎮干部大會。
“從明年起,大家可以不用早起做操了!”張祥蘭說。
2013年1月4日一大早,政府院壩里還是黑壓壓站了一片人。
“這支隊伍活了!”張祥蘭眼里閃現淚光。
“在基層搞發展,不能‘等靠要,要做‘落地樁”
隆盛是個傳統農業鎮,一些干部對隆盛的發展沒有信心。
“在基層搞發展,不能‘等靠要,要做‘落地樁。”張祥蘭鼓勁。
一番調研后,張祥蘭燒出“三把火”。
第一把火瞄準“光灰”小鎮——治理場鎮衛生。
2012年2月底,一臺灑水車開進場鎮。
“咦,這不是只有在城區才能看到么……”稀罕玩意引來群眾圍觀。
沒錯,張祥蘭就是要按照城區標準來治理場鎮衛生。
整頓攤販市場、修建垃圾站、組建環衛隊伍……一個月下來,“光灰”小鎮真的光輝起來了。
第二把火指向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是發展的基礎,做好了才可以筑巢引鳳。”張祥蘭胸有成竹。
整治方斗山水庫等庫、堰23口,改善經濟路、產業路、出境路105公里……
“祥蘭一來,水通路連。”百姓盛贊。
“前兩把火是為了第三把火燒得更旺——發展山地現代農業。”張祥蘭開始大力招商。
張祥蘭四處游說,磨破了嘴、踏破了鞋,終見成效。
“我在場鎮建房子,這個妹兒上來搭訕,硬是把我拉來投資搞石材廠。”重慶地基建材有限公司總經理歐循林說。
“連我這個好友也不放過,也被她軟磨硬泡拉來了。”綦江舒湖香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舒蜀武說。
“為了交她這個姐妹,我一定把這個項目做起來。”“順山舜水·北大學子創業園”開發商封筱玲說。
在張祥蘭馬不停地張羅下,入駐隆盛的企業增加到44家。
2013年底,隆盛鎮考核排名從以前倒數第三名晉升到全區第七名。
“我身上承載著全鎮3.8萬人的希望”
2013年8月5日,吳大兵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
一場大火將吳家灣8戶人家夷為平地。
在山上勞作的吳大兵飛速趕來,搶救自己7個月大的兒子。
結果他皮膚重度燒傷,在重癥監護室待了一個多月,好在兒子的命保住了。
但,家沒了。
在火災現場,張祥蘭一回頭,撞見了十幾雙無助的眼睛。
她扭過頭去,不忍直視。
無論當初到永城,還是如今的隆盛,最讓張祥蘭受不了的就是群眾求助的眼睛。
“不敢直視,但又必須直視,我身上承載著全鎮3.8萬人的希望。”張祥蘭說。
群眾的眼睛是她壓力的來源,也是動力之源。
“張書記,你在永城搞得那么好,我們也希望能過上好日子!”剛到隆盛時,群眾眼睛直直地看著張祥蘭,這眼神讓她長期睡不著覺。
“凌晨4點給我發信息安排工作,我都懷疑她不睡覺嗎?”隆盛社區主任劉天書說。
“張書記腦殼里成天琢磨的,就是如何讓隆盛改天換地。”隆盛鎮黨委組織委員趙新說。
回避片刻之后,張祥蘭扭過頭看著十幾雙眼睛說:“大家放心,鎮黨委、政府一定幫你們重建家園。”
第二天,張祥蘭開始到處為群眾籌款,最終匯集善款近40萬元。
火災發生不到一個月,8棟房子在公路沿線拔地而起。
2013年10月,吳大兵一出院就住進了新家。
“多虧我們遇到這么一個好書記!”吳大兵淚如泉涌。
給留守婦女找活路、為困難群眾找善款、引進農企拉投資……為讓群眾過上好日子,張祥蘭窮盡了自己的私人資源。
“土地流轉加上務工費,每年收入1.5萬,簡直不敢想。”在一家企業務工的振興村村民周云慶說。
像他這樣的農民在隆盛越來越多,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上升到9945元。
“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大發展。”在張祥蘭帶領下,隆盛開始了蝶變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