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明
黨的基層組織是團結帶領群眾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落實黨的任務的戰斗堡壘。黨的十八大要求,要“以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為主要任務,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我深入農村調查走訪發現,近年來農村黨組織建設取得了不少成績,積累了一些經驗,實效明顯,但存在的一些問題也不容忽視,基層黨員、干部學習能力不高、服務能力不夠、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比較普遍,如何暢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顯得尤為迫切。
農村服務型黨組織建設
面臨四大困境
當前,影響農村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因素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黨員年齡大、文化低,整體素質不高。以青峰鎮蓮花石村、牌坊壩村為例,兩村黨員分別為116名、144名,其中50歲以上的分別為71名、86名,占60%左右;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分別為106名、115名,占80%左右。黨員年齡老化、文化程度低成為基層黨組織的普遍現象,導致基層“火車頭”帶動不強。同時,在入黨問題上,一些年輕人認為“黨票不如鈔票”,而一些老黨員怕“培養了苗子,失去了位子”,影響黨員隊伍發展和整體素質提升。
村社經費少、產業弱,服務底氣不足。村支“兩委”辦公經費普遍入不敷出。板橋鎮涼風埡村3500余人,2013年辦公經費僅1萬余元,其中,除去五個組長工資3500元以及報刊征訂、網絡運行、水電、村民開會誤工費等開支后,所剩無幾。村干部報酬較低,干事積極性不高,村干部難選、難當、難留。由于離任后缺乏生活保障,有的干部選擇外出打工。村社收入途徑匱乏,改造農田、興修水利、修建道路等公益事業,因資金問題搞不起來。因為經費問題,村黨支部、村委會想辦的事辦不成,服務底氣不足。不少黨組織說話無人聽,辦事無人跟。
黨員流動大、制度軟,戰斗堡壘不強。在人員方面,當前農村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或經商,留守的多是婦女、兒童和老人。青壯年大量外出后,致使農村安全、生產、生活等方面壓力增大,同時也使得基層黨組織后繼乏人。一些村有近三分之一的黨員外出打工,成為流動黨員。在制度建設方面,不少制度要么成為擺設,“寫在紙上,掛在墻上,收在盒子里”;要么標準太高,不接地氣難實施;要么照搬上級,簡單復制,不動腦筋難落地。
村社任務重、壓力大,服務網絡不健全。調查發現,農村黨組織普遍處在“頭上任務重、手里沒手段、賬本沒資金、庫存無實物”的尷尬境地。在撤鄉并鎮的改革中,有的鎮多達十幾萬人,有的村由幾個村合并而成,人數多的村有六七千人,相當于過去的行政鄉,普遍存在“頭小身子大”現象,社會管理鞭長莫及,盲區較多,要實現服務全覆蓋顯然力不從心。
建設農村服務型黨組織的
五大路徑
建設農村服務型黨組織,要通盤思考,多管齊下,穩步推進。
注重發展強基礎。深化改革,統籌城鄉發展,建設新農村,讓農村市場活起來,產業強起來,農民富起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黨組織建設的物質基礎。新農村建設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其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關鍵。通過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促進人財物等要素向農村流動。要發展農村市場,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積極研究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辦法。同時,挖掘內部潛力,搞好土地流轉和利用,發展現代農業,讓農村的產業強起來。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也要重視發展集體經濟。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后,絕大多數村都是“空殼村”。實踐證明,沒有經濟支撐的村級管理和服務顯得蒼白無力,因此要適度發展集體經濟,解決服務群眾的資金難題。
注重教育強素質。針對基層普遍反映“過去無法,干部有法;現在有法,干部無法”的能力缺失問題,要加大對黨員干部的學習、教育、管理和監督的力度。要積極組織黨員干部“充電”,利用各種資源加強培訓,創新培訓模式,使農村黨員,尤其是黨員干部開闊眼界、豐富知識,提高本領,切實增強素質。另一方面,要組織宣講隊伍開展形式多樣的宣講活動,宣傳民生政策、先進典型,引導和教育廣大群眾,憑自己勤勞的雙手改變農村面貌。通過引導、組織群眾,激發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共創美好未來,共建美麗鄉村。
注重選人增活力。“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要通過選拔思想政治好、綜合素質高、致富能力強的能人充實到農村黨組織,帶動群眾發展生產。創新選人用人觀念,把思想活躍、政治可靠、精力旺盛、文化程度高的能人選出來,讓他們既能帶頭致富,還能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形成一支政治素質好、群眾威信高、解決處理復雜問題和帶領鄉親致富能力強的農村黨員干部隊伍。
注重創新強組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黨組織須與時俱進,加強自身建設,以適應創新社會治理的需要。要著力構建網格化的服務組織體系,切實發揮黨組織“孵化器”和黨員隊伍“蓄水池”的功能,推廣村村聯建、村企聯建、“支部+協會”和“支部+合作社”等優化農村黨組織的有效做法,實現黨組織服務全覆蓋,真正發揮農村黨組織的服務功能和戰斗堡壘作用。
注重服務樹形象。農村黨組織要立足群眾所需明確服務內容,采取不同形式,增強服務的針對性。黨員干部要善于辦惠民、富民、安民的民生實事,通過主動為群眾提供計劃生育、文化教育、社會保障、致富政策、種養技術等多方面的服務,贏得群眾信任,樹立廣大黨員在群眾心目中的先鋒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