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大松
2013年1月8日,一場大火侵襲了萬州區沙河街道鳳仙路社區居民吳中云家,滿屋的家具和生活用品瞬間化為灰燼。
面對飛來橫禍,吳中云悲從中來,癱倒在地。
危難之際,一群社區干部來到吳中云一片狼藉的家里。
“社區已幫你們找好了臨時住房,這是幫你們申請的救助金……”社區黨委書記賴敏握著吳中云的手,隨后將大家捐助的生活用品交到他手中。
“多虧了社區黨委幫我渡過難關,要不然……”如今,緩過神來的吳中云提起此事,依然淚眼婆娑。
“群眾之事無小事,社區干部就要為民服務,把民生當‘家事。”賴敏說。
在鳳仙路社區黨委,這里的黨員干部扮演著“三種角色”。
“就業紅娘”
2013年初,30歲的張傳澤刑滿釋放回到鳳仙路社區的家。
重獲自由的他陷入了另一種困境。
“不好意思,我們招滿了……”
“對不起,你過去……我們招聘結束了!”
重新步入社會的張傳澤求職時屢遭拒絕,連基本的溫飽都成了問題。
心情沮喪的張傳澤,宅在家里不愿出門。
這天,賴敏走訪到張傳澤家。
“我想重新做人,憑自己的雙手養家糊口,可是……”張傳澤說出了無奈。
看著這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所面臨的困境,賴敏鼻頭一酸:“社區來幫你想辦法。”
一連幾個月,賴敏托親找友、游說企業……
終于,當幫助張傳澤找到一份水電維修的工作時,賴敏的心才踏實落地。
“我現在每月有4000多元的工資,不懂得感恩就不算人。”張傳澤發自內心地說。
洗心革面的張傳澤巴心巴腸地支持社區工作,個別居民擾亂社區,他會第一個站出來說公道話。
鳳仙路社區屬于老舊社區,居民1.4萬人,很多沒工作的居民整天圍著麻將桌子轉,鉆空子要低保。為此,社區黨委建起就業臺賬,社區干部與轄區326戶“零就業家庭”結對,當起了“就業紅娘”。
2012年,患有眼疾的晏清華失業在家,靠低保為生。
在社區居委會主任彭科祥的結對幫扶下,晏清華夫婦在雷士照明找到了工作。
“我們倆月收入加起來有4000多元,再不用吃低保了?!标糖迦A樂得合不攏嘴。
截至目前,鳳仙路社區累計幫助1500多名居民實現再就業,237名有勞動能力的失業人員再就業后自愿退出了低保。
“救困使者”
2014年2月24日一大早, 彭科友的萬州面館。
“老彭,來碗小面!”
“要得,馬上!”
彭科友一邊招呼客人,一邊在外面擺放桌子,100多平方米的面館內已坐滿了人。
“生意越來越好了。”彭科友說,“這得感謝楊書記給我出的主意呀!”
“楊書記”正是結對彭科友一家的社區黨委副書記楊培林。
幾年前,從鄉下來城區創業的彭科友夫妻倆開了一家20多平方米的小面館,父母都有支氣管炎,每次治病要花一大筆錢,一家人擠在不到4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日子過得捉襟見肘,是社區人盡皆知的困難家庭。
這天,楊培林來到彭科友的小面館。
“你有啥想法?”
“想擴大規模,可沒錢呀?!迸砜朴衙碱^緊鎖。
“可以申請小額貸款和微企政策支持?!睏钆嗔终f。
“怎么申請?”彭科友忙追問。
“這個你放心,我幫你完善手續?!睏钆嗔终f。
最終,彭科友利用微企補助和相關貸款擴大了規模,還請了20多名小工。
“年純收入不下20萬元,工人的月收入也近2000元?!比缃瘢砜朴训难絹碓焦摹?/p>
“社區干部引我走上了致富路,自己富了不算富,要帶領鄉親一起致富?!迸砜朴衙磕曜赞k培訓班,免費傳授面館技術,帶出的30多個徒弟在全國各地開館創業。
鳳仙路社區11名“兩委”成員分別聯系76戶困難家庭和46名留守兒童,76名黨員分別聯系70名殘疾人、82名“空巢老人”,盡心盡力為群眾排憂解難。
“便民雷鋒”
2013年12月16日,獨居老人楊朝碧家。
一大早,水龍頭壞了,噴出的水滿屋流淌。
情急之中,楊朝碧想起社區發放的“便民服務卡”,立馬掏出電話撥打起來。
不到10分鐘,黨員陳昌明就來到楊朝碧家。
換水龍頭、清理積水……不到半小時,就收拾完畢。
“這是50元錢,不曉得夠不夠。”老人將錢硬塞給陳昌明。
“老人家,我們是黨員服務隊的,免費維修!”陳昌明握著老人的手說。
“你們真是社區的‘活雷鋒??!”楊朝碧連聲道謝。
2011年,鳳仙路社區就成立了“黨員志愿者便民服務隊”,開通了服務熱線。
擁有維修技術的陳昌明就是服務隊的一員,他的手機也成了維修熱線。每年大年三十,他都要和社區黨員一道,檢查維修路燈。
“只要接到電話,不管距離遠近,都會有求必應?!鄙鐓^群眾說,“社區的300多盞路燈,這些年都是陳昌明義務維修的?!?/p>
“便民雷峰”無償幫助社區群眾解大事小事,已成為鳳仙社區家喻戶曉的佳話。
黨員任小蓉退休前在文化站工作,擅長編寫小品劇本,退休后,她就加入“黨員志愿者便民服務隊”,發揮特長,免費為社區排演文藝節目。
黨員胡秀全有一手理發技術,開了一家理發店,他每月25日都會放棄理發經營,走家串戶前往孤寡老人家中免費理發。
…………
紛紛加入“便民服務隊”的鳳仙路社區黨員,活躍在社區的一棟棟樓院,僅2013年,就為轄區群眾無償提供水電維修、法律援助、心理健康咨詢累計達1200多人次,成為社區居民心目中打理大事小事的“便民雷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