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倫
摘 要 本文以傳播理論、建構主義理論等為基礎,就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教學整合的原
則和要求作了思考,并自述了信息技術與高職英語教學整合的現實案例。
關鍵詞 信息技術 英語教學 整合 要求 案例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21世紀的英語教育將以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手段來實現,若采用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與落后的教學方法,許多知識還沒等學生學會,可能就已經過時。信息技術融入英語學科教學已成為我國面向21世紀職業教育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研究視點。
1信息技術融入課程教學的理論依據
1.1傳播理論和啟示
傳播理論是關于信息的傳播過程、信息的結構和形式、信息的效果和功能等的理論。教學過程就是一個信息的傳播過程,傳播可通過視覺、聽覺、味覺、嗅覺等各種感官通道進行。一般地說,信息實質反映客觀世界中各種事物的特征和變化的組成,施克拉姆提出了有意義信號的傳播和接收的模式。這一模式包括四個要素:信息發送者、信號、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信息發送者通過各種媒體,使用語言、借助手勢表情、語調等方式發送信息,所發送的信息,必須經過某種形式的編碼,然后通過信息傳播通道,傳給信息接受者。
1.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啟示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借助于其他人(如團隊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 “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因素要求英語教學設計把情境創設當作首選考慮內容之一,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協作對學習資料的搜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學習成果的評價直至意義的最終建構均有重要作用。“會話”是協作過程中的不可缺少環節。“意義建構”就是要幫助學生形成當前所學內容的認知結構,建立“圖式”, 即在大腦中深刻理解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從這個角度來看, 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通過創設符合傳播信息要求的情境,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等使學生主動認知、主動進行意義建構,這是將信息技術融入英語課程教學的根本所在。
2信息技術融入高職英語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
2.1融入目的明確
信息技術融入高職英語課程教學不是一種簡單的融合,也不是在使用傳統教學手段能夠取得良好效果時而生硬地使用信息技術,它應以《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為最根本出發點,以改善學習者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為目的,把信息技術的應用“毫無痕跡”地融合在課程實施中,最終實現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將傳統的接受式轉變為主動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合作性學習。實施融合的一切行為,都應圍繞教學基本要求和如何改善學習環境這個中心,切勿以增設信息技術的新目標或犧牲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為代價。否則,不僅達不到融合的目的,還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2.2緊緊圍繞教學改革
信息技術融入高職英語課程教學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與教育本質,創建新型教學結構,其內涵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英語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成為知識建構過程中的學習問題的發現者和探究者,協作活動的參與者,學習問題的解決者,知識的意義建構者;同時,在課程整合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有意義問題的設計者,情境觀察的指導、信息海洋的導航者,學生學習的輔導者、促進者和咨詢者;并且,在課程整合中,要使英語教學資源、英語教學要素和英語教學環節,經過整理、組合,相互融合,在整體優化的基礎上產生聚集效應,從而取得教學改革的實效。
2.3能力和知識并重
信息技術融入高職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教師把教學重心放到培養學生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提高英語交際能力上,也包括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充滿想象、不斷創新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科學的、嚴謹的、有計劃的動手實踐過程,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敏銳觀察力、求異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并且通過不斷的實踐訓練,學生可以把這種解決問題的技能,逐漸遷移到其他領域,培養其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形成新技能,這正好與高職教育目標相吻合。
2.4轉變師生角色
教師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協調者。教師不再只是講授,而應對學生的多種學習活動進行指導、計劃,對各種學習活動進行組織、協調。為了對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的指導和計劃、組織和協調,教師必須廣泛地收集各種學習資源、學習信息,加強與學生交流,并且能夠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查找資料,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性學習。教師應該主動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機會,逐步指導學生從要我應用信息技術到我要應用信息技術,最后使用信息技術成為學生的理所當然的學習行為,從而達到融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