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愛華
目前,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我國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正處在教學方式改革的關鍵時期。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或者說是培養目標逐漸轉化至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生的智力開發上。我認為一方面要轉變教師教學的思想觀念;另外一方面立足教材,不斷夯實課堂教學基礎,合理地創設情境,讓初中思想品德課堂充滿生機。這樣不僅能夠極大地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更重要的是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增加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能提高教師的自身教學能力,最終實現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創設一個既能激發學生興趣又能實現高效課堂的情境呢?
一、以新聞媒體創設情境教學,激活靈動的課堂氛圍
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中,學生的認知規律應是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一個過程。而將教材與社會熱點相結合,不僅能把學生有目的性地引向所熟悉的社會焦點、熱點,還可以啟發學生自主探究,不斷挖掘教材從中發現問題。那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新聞媒體尋找德育資源,以創設情境教學引導學生走進社會關注現實問題,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思想觀、道德觀,使學生以此提高自身德育修養。例如,在學習《承擔社會責任》這一章節時,我以正好發生的中日釣魚島撞船事件為例,讓學生從中明白善惡真假,學會做人做事。在課堂中,我先讓同學們收集有關釣魚島主權的資料及撞船事件發生后的進展。我向同學們講到,“被扣中國船長詹其雄在日方強烈要求認錯的情況下,即使拳打腳踢,禁止睡覺,逼蓋章,到死都說釣魚島是中國的”。對該熱點的追蹤及描述船長的表現,掀起了課堂高潮,一股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油然而生。把時政新聞引進課堂目的在于把學生調動起來,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營造靈動課堂的氛圍。
二、以史料結合創設情境教學,提升靈動的課堂效率
采取史料結合教學方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能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我們國家的民族精神、愛國精神,我將“中國夢”的教學與歷史相結合貫穿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整個程中,讓學生課前圍繞這一主題搜集史料,通過電視、報刊、雜志、上網等方式來展示歷史事件和成就,并抓住初中學生有夢想、期待夢想實現的特點,使學生自發產生共鳴。同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時代精神,在學習《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一課時,向同學們講到了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奧運精神及載人航天精神等,使學生在思想品德課程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國家的發展及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新課程改革后,教材的信息量大,對于一名初中生來說,可能歷史知識缺乏,難以理解某些知識。如果我們通過創設史料情境來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某個知識點,這樣可以增強思想品德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感染力,以此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提升靈動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以角色扮演創設情境教學,創新靈動的課堂形式
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以角色扮演創設情境教學,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能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能力得到培養。這對于學生來說,更能通過自己的體會來領悟到所學知識。如在學習《禮儀展風采》一章節時,我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了情境角色扮演,我先要求學生扮演給別人電話、到別人家做客、與不同人握手、少數民族等不同角色……通過這些角色的扮演,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基本的禮儀,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活躍了課堂的氣氛。通過這些教學情境的創設,枯燥乏味的課堂馬上沸騰起來,學生積極配合、踴躍參與,參與度高的課堂更顯靈動的魅力。
四、以創設問題創設情境教學,拓展靈動的課堂空間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創設問題情景,能調動學生學習的激情,將教學內容有意識地置于問題情境之中,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并鼓勵他們遇到問題時能夠積極探索、獨立思考,使其能夠全身心投入整個學習過程中。如學習《隱私受保護》一章節時,我先放了電視劇《家有兒女》的有關小雪父母懷疑她早戀而看她的電腦及私人物品,甚至跟蹤的片斷后,我向學生提問:“父母有沒有權利知道小雪的隱私?為什么?父母通過偷翻抽屜、支持跟蹤的方式了解小雪,是否恰當?你認為父母應該怎么做?面對小雪的隱私,劉星、好朋友蘋果和其他同學應該怎么做才合適?面對他人的侵權行為,小雪應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權?通過這樣恰當的問題情境的創設,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并且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一定的發展。與此同時,也增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進一步融洽了師生關系。由于例子貼近學生的實際,設問又能把整節課要解決的問題通過探討的形式得以落實,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拓展了靈動課堂空間。
五、 以講故事創設情境教學,突出靈動的課堂重難點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若只是一味地向學生講解理論知識,那么課堂教學將會比較沉悶,并且無法激活學生的思維。要打破課堂沉悶,講故事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教師可以通過講述一個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故事,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進入學習狀態,體會其中的道理。例如我在講到《防患于未然》這一章節時,給同學們講了一個“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故事:從前,有一片臨近黃河岸邊的村莊,那時農民為了防止水患,紛紛在田邊筑起了長堤。有一天,有位老農及他兒子發現長堤中間有一個較大的螞蟻窩。老農問兒子:長堤會不會受到這些螞蟻窩的影響呢?老農的兒子不以為然地說:幾只小小螞蟻對那么堅固的長堤能造成什么影響?隨即拉著老農走了。正巧當天晚上狂風暴雨,導致黃河水暴漲,河水從螞蟻窩往外滲,繼而噴射,最終長堤被沖垮,沿岸的大片田野和村莊都被淹沒了。根據這個故事,我告訴同學們:“蟻穴雖小,但能潰掉千里之堤,即使蟻穴再小也得預防。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犯一些小錯誤,必須及時加以改正,否則可能會鑄成大錯,最終遺憾終生。”這種小故事大道理是很合適初一的學生的,我們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既有利于新課講解突破重難點,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突出靈動課堂的重難點。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