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麗紅
生物教育中要重視健全的人格,關注人與自然、社會、技術的關系。在中學教育中,生物學是典型的自然科學,理應在教學中進行人文教育。本論文主要探討初中生物教育如何滲透人文教育。
一、發揮生物學史的作用,在生物知識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
首先,通過生物學史的教學,使學生對科學與社會的關系有清晰的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展現生物學的科學思想、發展歷程及其對社會和人類的影響,展現生物學家的人文精神,使學生體會到活的科學思想與方法,了解到人類的時代精神、道德信念、社會思想與科學技術發展之間的關系。如《人的由來》一章教學中,關于人類起源和進化要緊抓中國科學家在探索人類起源和進化的成就這一主要線索來開展教學。要讓學生體會到科學家所表現出來的堅強毅力、一絲不茍的態度、嚴謹的科學思考、富于創造性的科學精神。還可以讓學生討論北京猿人頭蓋骨發現的意義,要讓學生知道科學規律的發現,不只是推動科技的進步,更重要的是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社會的進步。
其次,充分利用生物教材中蘊藏的生物學史內容,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生物的變異》教學中體現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華民族創造過無數的輝煌。世界上栽培植物和飼養動物的優良品種中,有許多都源自我國,如水稻、家豬等。通過這些介紹,使學生認識到中國人民是勤勞、智慧的,認識到我們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激發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本節可重點突出我國現代育種工作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和他的超級雜交水稻,激勵學生勤奮刻苦學習,增強學生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作貢獻的決心。還可以通過生物學史的教學,進行思想品德、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受家庭、學校、社會的影響。教學中我們可以以生物學家為榜樣,向學生講述其人其事滲透人文精神教育。如在《生物的進化》一節中對達爾文的一生及自然選擇學說的建立的介紹,讓學生知道科學沒有平坦大道,科學家并非總是與鮮花掌聲相伴,為了堅持真理,有時還要用生命做代價。
二、注重結合生物學科特點,發揮實驗在人文精神教育的功能
生物學是典型的自然科學,過去的課堂上,很多老師都習慣于采用“在書中讀科學、在書中講科學”的方式,簡單粗暴地進行科學教育,這樣的教育產生了許多消極的負面影響。學生往往感到生物課內容過于抽象、復雜,課堂上的知識離自己的生活過于遙遠。演示實驗可以引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從而展開下一步的教學。如《人體的呼吸》中“模擬膈肌運動”就是通過膈肌運動演示儀來探究呼吸運動中膈肌運動規律,直觀、形象、生動,學生不知不覺被吸引。演示實驗一般教師做,學生看,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應讓學生更主動的參與進來,可以通過教師的提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營造實驗教學良好的人文氛圍,使其更好地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實驗中有的實驗結果已知或者方法已知,對學生來說沒有探索性實驗那么富有挑戰性。為了不讓學生只是機械的重復實驗,應對實驗進行改造拓展,以便在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同時,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他們的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比如做種子萌發的條件中,可讓學生探究光照是否影響種子的萌發。動物解剖實驗和野外觀察和采集植物標本時,要及時進行愛護環境、保護動植物的情感教育。雖然教材中刪減了許多,但必要的動植物保護教育是教學的一大任務。比如野外采集標本注意不要隨意踩踏植物,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采集活動以免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生態環境的失衡;野外觀察動物時,盡量不去打擾他們,更不能破壞它們的生活環境;實驗室內觀察動物時,要盡量減少對他們的傷害,觀察完后要將它們放回到原來的生活環境。解剖動物要使用飼養動物來代替野生動物,采用較文明的方式(如藥物麻醉)處死動物。在不影響實驗效果的情況下盡量減少用于解剖的動物數量。解剖完成后妥善安置動物的尸體,教育學生不管是什么動物,都應該得到應有的尊重。
有的探究、實驗活動需要較長的時間和艱苦的勞動,借此可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永不言棄的精神。實驗有時即使付出了艱辛,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失敗的可能性仍然很大。這正是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強毅力的好機會。要讓學生懂得科學成果的取得不是輕而易舉的,歷經失敗后的成功更值得珍惜。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