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運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重視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指導我們的寫作教學要和生活更緊密地結合起來,向生活化邁進。寫作要有厚實的生活積累,也要有好的寫作技巧,才能寫出好的文章。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還要考慮到具體如何合理安排寫作內容進行寫作訓練,考慮寫作和整個語文教學活動特別是閱讀活動的配合,考慮如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等問題。我覺得活用教材,充分配合閱讀的文章,將寫作和閱讀緊密結合起來,能較好的解決這些問題。
1. 活用教材、讀寫結合有利于寫作和生活的結合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這是我們寫作教學追求的目標,也是我們的任務。有些學生喜歡把自己寫不好作文的原因歸于缺少生活實踐。學生是不是真的缺少生活實踐呢?我覺得應該不是。他們實際上是缺少用心去觀察、體驗、思考生活。同時,一個客觀的現實就是學生生活的豐富不是我們有限的語文課所能起本質推動作用的。我們能做到的就像新課標指出的那樣,讓學生學會用心去觀察體驗和思考生活,讓學生把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重視起來,收集起來,加以整理,表達出來,形成文章。法國藝術大師羅丹說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學生不是缺少生活積累,而是缺少發現生活的眼睛。我們語文課的寫作訓練,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要給學生發現生活的眼睛,讓他們看到生活。教材是專家們智慧的結晶,其中許多選文都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如果我們有意識的加以強調和引導,學生就能從中得到啟發,領悟到寫作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處處皆生活,處處可寫作。如老舍的《我的母親》(廣東版高中課本必修2),許多學生讀后深受感動,明白母愛竟是那樣的深沉與平凡,而且流露體現在生活的小事中。學習后我讓學生寫《我的母親(父親)》。學生有些表示能寫,有些表示還是不能寫。我讓學生自己多讀課文幾遍,強調大作家也是這樣的從生活中來取材寫作的,并且結合閱讀的技巧,讓學生考慮文中寫了哪些內容,體現什么。然后問學生自己要寫什么內容,體現什么。好多學生面有喜色,開始下筆寫了。從交上來的作文看,大多數學生文章顯得材料較充實,能寫到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細節,有真情實感,比較感人。如不少學生寫到中考前夕的緊張和父母的關愛,寫到中考失利后自己的灰心、頹廢,父母的失望、寬容、支持和奔波,讀來令人感動。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領悟寫作來自生活,我還有意識的將題目的后面換為祖父(母)、姐姐(弟弟)、朋友、鄰居等,問學生是否有內容寫,學生表示能夠寫。我突然問:“那還用不用一寫作文就自己半夜生病被父母冒雨送往醫院,就偷改試卷分數被家長知道,就在公共汽車上給提著一大袋蘋果的老奶奶讓座?”學生們頓時大笑,頗有心照不宣之意。只要我們存有心思,許多教材的文章都可以讓我們來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寫出生活,使學生找到生活這一寫作的源泉的。
2. 活用教材、讀寫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
光有生活經驗,而沒有一定的表達能力,那也是很難寫出好作文的。教材中好多文章都是學習寫作的好范文,能讓學生學到許多寫作技能。同樣舉寫《我的母親(父親)》為例,當學生不再為寫作材料發愁時,新的問題就來了。有些學生不知道怎么寫。我讓學生細讀《我的母親》,并讓幾位寫作好點的學生說說老舍是怎么寫的,然后反問學生:“那我們要怎么寫?”好多學生都表現出領悟的樣子。我不放心,把選材組材表達方式等再講一下。學生的寫作速度明顯加快。批改作文的時候覺得總體不錯,但卻發現有部分學生的作文是老舍的“修改版”,都出現在作文基礎較差的學生上。我覺得正常,他們要先模仿,然后才能創新,才能有自己的作文,現在能寫出這樣的作文,對他們來說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因為他們好多時候是覺得沒有什么可寫,就是有了也寫不出,寫不順暢。基礎較好的學生則顯得較為圓熟些,有的已能把敘述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很好的結合來。再如《荷塘月色》是寫景抒情的美文,我們可讓學生練習寫景抒情,如定題為《清晨印象》;《我與地壇》重視內心情感的自然抒發,我們可讓學生練習內心情感的表達,如定題為《心聲》;《窗》《門》等是理性分析為主,我們可讓學生練習多角度看事物,題目自選,可舉例如《鏡子》《錢》等;詩歌技巧性難度最高,也可讓學生試試,體驗一下“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的滋味——這樣,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不同的的文體內容的的時候,也能夠讓學生有寫作不同的的文體內容的機會,學生的寫作技能,也就能得到較前面的訓練,并能夠從閱讀的文學作品中得到啟發,汲取養料,逐漸提高寫作的能力。
3. 活用教材、讀寫結合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寫作是綜合性最強的語文活動。這一過程,學生需要調動積累,把握情感,斟酌字句,既感性又理性,既知識又能力,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我們要讓學生盡量多寫些。考慮到閱讀內容,學生興趣,課時等實際的情況,我們要內容多樣,形式靈活地開展寫作活動。如講詩歌時,我們可以讓學生當堂寫小評論,閱讀理解和寫作訓練兩不誤,像《我讀〈死水〉》;講散文時也同樣可讓學生寫鑒賞文章或者片段(大的整篇,小的某個語段或句子),像《〈揀麥穗〉的結構合理嗎? 》《〈我的家在哪里?〉的“家”》《“月下荷塘”的啟發》;講文言文時可讓學生寫點精短的讀后感,像《讀〈赤壁賦〉有感》;甚至也讓學生當一下資料積累員,像《必修2》有虛詞積累,干脆讓學生嘗試一下積累整理資料的滋味也無不可。以上活動寫出來整理出來的東西很難說是完整的大作文,而是些小短文,小片段,或者簡單的資料積累。但寫多了,學生的筆也就滑起來,而且對教材閱讀內容的理解會更透徹,對語文知識的掌握會更扎實,個人的思想情感等在無形中也會和教材文本的作者交流碰撞,產生有益的火花,得到啟示,獲得教益。而這,正是趨向于我們要追求的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養和較強的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語文的應用、審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較協調的發展”。同時,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配合“課外練筆不少于2萬字”的要求。 (見《語文課程標準》)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