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藝術活動是一種情感和創造性活動,幼兒在藝術活動過程中應有愉悅感和個性化的表現;教師要理解并積極鼓勵幼兒與眾不同的表現方式,并明確要求教師為幼兒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想像,運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豐富經驗,積累幼兒的感性認識
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素材。”幼兒的知識和經驗,大量來自日常生活和游戲,因此,老師要經常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去感知、觀察、探索、發現,鼓勵他們多看、多聽、多做、多想、多問、多說,從各方面豐富幼兒的認識經驗。例如,繪畫活動的時候,我只教給他們畫小鳥的一些方法和要領,畫的內容則可以根據自己的觀察自由選擇,結果,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一張畫紙上出現了各種各樣形態逼真的小鳥,他們完全靠自己的觀察與創作完成了一次活動,原因就在于他們的頭腦中有著豐富的表象,豐富的生活材料。
激發興趣,營造寬松的繪畫環境
幼兒好奇心強,想象大膽,教師要及時發現并精心培育,應敏感地捕捉其創造思維的閃光點,加以科學的引導,讓其能夠自由思索、大膽想象、主動選擇作出決定。教師要善于選擇幼兒熟悉并感興趣的事物作為其繪畫對象,只要是幼兒喜歡的繪畫主題,幼兒能夠借助繪畫的形式有感而發,往往就會產生積極的表現欲望。
提供多樣化的創作環境是發展幼兒繪畫創造力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例如,讓幼兒嘗試使用不同的表現手法或工具創作同一繪畫主題,由此產生的油畫棒畫、水粉畫、線描畫、水彩畫、吹畫、水墨畫等可以充分展現不同繪畫材料對作品的奇妙影響,從而能夠強烈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其想象與創造的沖動和熱情。
拓展感受,體驗與創造美的途徑
教師應善于借助音樂、健康、語言、科學等領域的特點,與美術領域教育有機整合,在注重符號表達這一共同追求中挖掘幼兒創造的多重空間。例如,在畫“三只蝴蝶”的中班美術活動中,教師就可以結合語言活動“三只蝴蝶”,運用故事連環畫、表演游戲等多種教育手段,讓幼兒在傾聽故事、表演故事之后再以繪畫的形式表現蝴蝶和花。這勢必挑戰幼兒在動作、語言與繪畫等多種符號體系之間進行解釋、表達、表現與創造的能力。
與游戲活動整合也是拓展幼兒感受美、體驗美、創造美的重要途徑。游戲能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情境中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如在國畫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筆寶寶喝水的游戲,生動形象地幫助幼兒學會分辨焦、濃、淡、輕等不同墨色的筆畫,并給幼兒留下深刻的記憶。
通過解難練習,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與創造性
美術區域活動內容豐富,包羅萬象,為創造力訓練提供了有利因素。我針對幼兒思維及年齡特點,有意識的對他們進行想象力、聯想能力、發散思維、推理判斷等方面的練習。我在“變畫區”中給幼兒提供不同的圖形,啟發幼兒想象變出不同的象形物體。幼兒把幾根弧線變成了媽媽的頭發、彎彎的小河、小蛇賽跑;把半圓變成了小魚、小烏龜、蘑菇;把圓柱形變成了電池、垃圾筒、木樁;把兩條交叉的線變成了剪刀、風車。可見,把借形想象作為訓練的手段,可以使幼兒的創造力上一個臺階。我還在活動區中投放了一些與創造力有關的內容,結合我班名畫欣賞的教學,我提供了畫家畢加索的許多作品,讓幼兒觀察并大膽說一說畫的是什么、干什么、為什么。
把握評價的尺度,保護幼兒的創作熱情
在美術活動中沒有評價和欣賞就等同于一棵樹只開花不結果,優化幼兒美術作品評價,實施具有發展性的多樣化評價,既是幫助幼兒提升經驗,也是進一步激發幼兒創造熱情與能力的重要教育策略。幼兒自評、同伴互評、教師評價等多樣化評價方式的運用,可以促進幼兒多種能力的發展。特別是同伴間的互相評價則能讓孩子通過對比,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互相學習中取長補短,引發新思考,獲得新知識,創造新方法。
總之,幼兒時期是創造力培養的重要階段,促進幼兒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不斷發展是幼兒教育的永恒追求。鼓勵幼兒大膽運用繪畫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為幼兒的創新與創造力發展創設條件,是我們幼兒教育工作者今后不斷努力的方向。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