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團
一、當前初中語文應用情境教學法的現狀
筆者通過聽課、觀摩發現在當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運用存在著一些不良的傾向。
(一)為情境而情境
在傳統的初中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往往受限制。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在語文教學中新的教學模式、新教學方法的引入,使得初中語文教師完全可以結合初中語文教材的實際內容進行教學的設計,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而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演講、講故事、辯論賽亦或是小品表演等等都可以綜合運用于語文課堂教學當中。當然教學方法的選擇也會因教學內容、學生、教師、教學情境的不同而有所改變。教師不該僅僅只是為了情境而情境,需要因課而變、因人而異、因時而動,否則就擾亂了正常的文本內容。例如,古詩詞適合辦朗誦賽,議論文適合辯論,一般的記敘描寫則適合運用多媒體來聲色形象的展示等。
(二)隨意設置情境
新課程改革對初中生的學習方式提出不同的要求,由以往傳統學習向自主、探究、合作等方式的轉變,同時對初中語文教師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使得教師要轉變自身的角色,由“演員”向“導演”這個角色轉變,教師應起到搭臺的作用,戲由學生來演。初中語文有其相應的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教師應該整體而全面地把握課程進度,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初中語文課本里,有詩詞、散文、小說、以及文言文等,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不可千篇一律地創設情境,如果是這樣的話,情境教學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創新意義。因此,我們的初中語文教師不應隨意設置情境,而應根據課時的安排以及課文的性質來具體地安排每一課的授課方式,進而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
(三)重“境”輕“情”
所謂的情境,自然是要有“情”,也要有“境”。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有些語文教師往往會一味地追求“境”的創設,而忽視了“情”的重要性。筆者認為,“境”是提供故事發生的一個大環境,那么“情”就是故事的核心與中心思想,好比在講到《孔乙己》時,很多老師就只注重對于孔乙己的生活條件,生活狀況來進行渲染,“境”交代完了,課程也講授完了,而忽略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者想要借助這樣一個故事,對于吃人社會的猛力抨擊。沒有“境”,“情”就無法發生;而若沒有“情”的“境”就如同一具行尸走肉的空殼。
二、情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情境教學要求教師能夠善于適當地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也是學生學習的源動力,初中生由于年紀小,興趣廣泛,但興趣的持續時間不長。因此,如何創設情境教學于初中的語文課堂,是初中語文老師需考慮的問題。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運用情境教學。
(一)把握學生心理,創設授課形式
由于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而且受年齡的影響,心智也尚未成熟。教師應該把握學生的心理,推己及人,根據學生的內在需求去創設授課形式。如在執教《羚羊木雕》時,與學生一起把課文編成劇本形式,讓學生來表演,展現學生對人物和主題的理解。同時展現思考問題:例舉讓你難以忘懷的人物的生動細節,并說明它為什么讓你有這樣深刻的印象。學生通過角色的扮演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達到了較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直觀感受,提升情感認識
初中語文教學,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教導我們來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如在學習席慕容的《貝殼》一課時,通過flash課件演示大海,海邊的貝殼,特寫一枚漂亮的貝殼和珍珠。學生們學習著、觀察著、思索著、爭論著,一堂課就這樣有了一段精彩的過程。學生在觀察中體驗,在體驗中產生了對生命和人生的感悟。這種教學情境的創設,一方面,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意思。
(三)創新教學手段,豐富情感體驗
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對課文內容的講解,來豐富和提高學生的情感體驗。例如,教《背影》一課,通過挑選一些歌曲來讓學生體驗父母的愛,學生積極性非常高。歌曲如《天亮了》《母親》《常回家看看》等。有時可挑選鋼琴、古箏等彈奏的經典曲子,作為體驗活動的背景音樂,可渲染氣氛,激發學生的激情。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