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偉浩
198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塞弗爾德曾在回答記者采訪時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為能感到自由而寫作。”他進一步補充說,一切言語活動都是為達到自由,為感到自由的歡樂而做的努力,“寫作是因為感到自由,感到歡樂”。作為教師,要讓學生“為感到自由和歡樂”而寫作,就應該去掉套在學生頭上的枷鎖,讓他們把寫作看作是一種思想釋放,不受什么條條框框的限制,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寫什么。他們的寫作熱情便會迸發(fā)出來,不可遏止。自擬題目作文,無疑是個性化作文的最佳訓練形式了。
一、引導學生利用生活的積累自擬題目作文
其實,古今大家中不乏注意生活積累的大家。在唐宋詩人中,就有“積句成詩”之美談。學生平時的生活就像萬花筒一樣多姿多彩,他們對周圍的事物也是有所觀察,有所積累,只是未被挖掘,教師提示題材范圍,就會激起學生對觀察積累的記憶,靈感也會乍現(xiàn)。
一次作文課上,我讓學生寫一篇富有家庭生活情趣的文章,要求語句通順,字數(shù)不限,我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學生的寫作興趣被充分地激發(fā),學生覺得寫作文如平時說話一樣輕松不少,愿意把自己心海的平靜、漣漪、蕩漾和澎湃寫下來。學生的佳作真不少,如《吃出健康》《“守財奴”爸爸》《愛“臭美”的媽媽》……一位同學給自己的作文取題為《幸福》。文章這樣寫道:“那天,我攙著年邁的奶奶在街上散步,陽光溫柔地灑在我們的身上,真幸福;今天,爸爸在廚房里忙碌,媽媽在整理桌子,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學生觀察真仔細,他們不僅有事可寫,而且不拘泥于具體的作文形式,還有事情寫出感受來,是真情的流露。
二、引導學生觀察事物后自擬題目作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使每個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周圍的世界,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周圍的世界,自成一格,具有個性特點,這就避免了一個題目、寫作雷同的現(xiàn)象了。其實,這里的自擬題目也就是讓學生自己尋找一個切入點,或者選擇他想表達的內容進行構思。
當然,學生還不太善于觀察,特別是仔細觀察的習慣尚未養(yǎng)成,導致“可寫的事兒滿街跑,瞪著眼睛看不到,粗粗一看看到了,待到寫時又覺未看好。”因此,在作文前,給學生“任務”。讓學生帶著“觀察”的目光去尋覓,去探索,去參與,就一定能攫取許多新穎的寫作材料。以“秋游”為例,秋游前,我布置學生們注意觀察,回校之后,將要請他們回憶秋游的情景,談談自己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情景。果然,學生們帶著這樣的任務去觀察之后,回來寫出了許多不同的內容。有的寫《我們秋游啦》,表現(xiàn)他的興奮、激動之情;有的寫《回歸自然》,抒發(fā)了他對大自然的喜愛;有的寫《秋游途中》,反映了同學之間的友情……特別是劉燕燕的作文《秋景最迷人》,通過細致觀察,在她的筆下描繪了一派秋季仍生機盎然、笑語充盈的美麗多彩畫卷,既體現(xiàn)了秋季獨有的景物特征,又賦予秋以鮮活的生命力,給人以啟迪,催人奮發(fā)上進,寄意十分深遠。一次秋游活動,擬出的題目各不相同,寫出的文章自然也帶有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了。
三、組織活動后引導學生自擬題目作文
平時,如果教師只要求學生多積累生活素材,而不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造寫作情景,長此以往會使學生對寫作產生恐懼、厭寫的情緒。因此,我經(jīng)常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開展各種類型的活動。而在活動前我不告訴學生要寫作文,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活動,盡情歡笑,盡情活動,盡情放松。之后,指導學生暢談自己的見聞與感受,因勢利導,鼓勵學生自擬題目作文。如我讓學生在家中學燒一道菜,舉行“快樂的品嘗會”活動。活動過后,學生自主擬題,自由寫作:《免費自助餐》、《“小廚師”大比拼》、《超級大吃家》……學生們從一個個獨特的視角寫下了他們難忘的一刻,不僅文章內容讓人忍俊不禁,就是五花八門的題目也體現(xiàn)了學生們的創(chuàng)造性。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