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堅
問題引導學習是指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它強調把學習置于有意義的情境中,通過學習者的自主、探究、合作來解決真實性問題。學生通過問題來與教師、學生之間進行語言知識信息輸出、交換,從而達到掌握、運用語言知識,并且在這過程中能培養學生發現、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創設英語氛圍,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英語是一門語言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設使用語言的環境和探究的氛圍,從而真正地讓學生把語言運用到真實生活去。在教師創設的語言背景中,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渴求學習新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并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維方式探求解決問題的解決方法。比如在教授新版四年級英語上冊《unit 9 Look at this T-shirt》時,為了使學生掌握購物用語的知識,我事先找了一個中國人去外國購物,但處處碰壁,鬧出笑話的短片讓學生觀看。看完后,學生都說他的英語太差,他不會說英語等。老師接著提出問題:Do you want to know how to shop in English?學生紛紛表示愿意,由此引出本課學習重點,學習購物用語。
二、善于抓住契機,實施“生問”
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知識積累是提高他們語言運用能力的前提,更是學生語言學習的重要目標。在學生交流過程中,他們會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教師應抓住這一契機,鼓勵學生自己找問題、提出問題,以增強他們的學習認知過程。學生的體驗疑問,不僅推動學生學習進步,還能夠培養他們多元思考問題方式,激發學習動力。
“生問”是問題引導學習的重要環節,借助“生問”可以幫助教師知道學生的學習需求,并且能推動課堂教學的動態發展和精彩生成。例如,在教授Book 7 《unit 16 Christmas is coming!》學習西方的節日,當有位學生還提出一個問題:Why do western people eat turkey at Christmas? And Why does Father Christmas wear the red coat? 筆者當堂表揚這個學生很善于動腦,于是布置學生課后分組上網搜集資料,了解圣誕節的由來和相關的故事,在下一節的課前一分鐘展示。學生們都積極主動地完成這一任務,從中了解許多與關圣誕節的由來和相關的故事,并且能通過查找詞典或請教老師將新單詞學會,大大豐富學生知識面和提高學習主動性。
三、實施“生問”策略途徑
“生問”實施策略實施得當,將更有效地確定教學中的重難點,設計出符合教材特點的教學步驟,減少課堂教學時間的無效分配,讓問題引導課堂更具合理性和有效性。那么通過哪些途徑來實施這一策略呢?
1. 雙向備課
雙向備課就是學生想要老師教什么,怎樣教,可在預習中向老師提出問題;教師要明白學生的需求,其中有效地手段之一是對學生進行調研,是制定教學目標的依據和前提。
(1)收集信息,主要是了解學生現有地知識水平,存在問題、生活經驗、情感需求等,教師要將這些信息搜集起來。
(2)整理問題:教師要對學生所提的問題不可能一一處理,但必須有針對性地同步備課,因此要將問題分類和篩選。對個別難度個別輔導,難度較大的問題重點解決,同時鼓勵學生通過詞典,輔助用書或其他途徑尋找答案。
(3)討論中解決問題,教師可以把學生提出的問題在課堂上返回給學生集體,讓他們通過集體討論共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2. 生成性教學
課堂教學是實施預設計劃的過程,也是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課堂預設中的“生問”是不可預設的。有時學生的突發提問可能讓老師預計不到,毫無思想準備,教師能否有效地將這種突發問題轉化為課堂教學資源則更多取決于教師在教學實際中的靈活應變能力。
3. 學生反思
在每課和每單元結束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去記錄自己提過的問題或已解決的問題,還有哪些問題模糊不清甚至沒有弄懂?如何在下一階段的學習中改進?學生通過反思,發現自己的問題,并提出新的、更深層次的問題。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