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爽
新《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有必要、有責任設計自主探究的實踐活動,以此來調動并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動力,讓自主探究能力在數學課堂中得到培養并、提高,并形成一種學習習慣,受益于學生的終身學習。
一、形成民主氛圍,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課堂教學,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應當培養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以求對一個問題得到最佳的解答方案。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萌發探究動機,活躍發散思維,激發想象力。
二、設計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要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教師精心設計問題是十分重要的。創設問題情景,教師要盡量“再現”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多提一些有利于發散思維解決的問題,以促進學生提出盡可能多的想法和解法(見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
三、轉變學生定勢思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著名的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指出:“人的創造力主要依靠發散思維,它是創造思維的主要部分。”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對解決問題途徑的挖掘意識及多向思維習慣,逐步形成發散思維。
學生通過探究從問題的各個角度、各個方面、各個層次進行或順向、或逆向、或縱向、或橫向的靈活而敏捷的思考,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眾多方案。從而打破了學生的思維的定勢,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四、利用數學學科特點,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1. 注重數學概念教學。
理解與掌握數學概念是學好數學基礎知識和提高數學能力的關鍵。深入理解數學概念,重視基礎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切切實實讓學生夯實基礎。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命題形式,就會引領學生不同的思維模式。教師應創設問題情境,精細地誘導學生的求異意識,只有在誘導樂于求異的心理傾向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才能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學生在對概念、定理等基礎知識的理解過程中,從不同角度進行探索,從不同層面進行分析,從正反兩極進行比較,因而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可以產生出大量的獨特的新思想,因此,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培養。
2. 注重數學圖形教學。
數學問題,往往是以圖文結合的方式表述的。挖掘圖形的特征,對開拓學生的探究能力具有促進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學生探究為主導,引導學生重視觀察圖形,結合圖形發現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增強學生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發展求異思想,學會從不同角度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探究能力。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讓學生自主探究“唱響”課堂主旋律,創設課堂民主氛圍,激發學生探究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導學生探究學習方法,轉換學生定勢學習思維,才能使學生能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靈活地思考問題,得到與眾不同的想法和別出心裁的解決問題思路,優化解決問題的途徑,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