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潔麗
在詩歌浩瀚的海洋中,兒童詩清新活潑,質樸純真,瑯瑯上口。它們有的如心中絮語,有的像穿澗山泉,有的似抒情小曲,錯落有致,是適合學生誦讀的文學作品。《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反復誦讀,感知兒童詩的節奏美
兒童詩《聽聽,秋的聲音》的第一節:“聽聽/秋的聲音/大樹抖抖手臂/‘刷刷/是黃葉道別的話音。”詩中長短句里有鮮明的節奏,疊字和擬聲詞里,有韻律、強弱等音樂感。這樣的兒童詩富有節奏,反復誦讀,簡單而充滿樂趣。
再拿王宜振先生的《兩個呼嚕嚕》來做例子吧。
小貓睡得香,
小貓睡得熟,
小貓喜歡打呼嚕,
呼嚕嚕,呼嚕嚕……
爸爸睡得香,
爸爸睡得熟,
爸爸喜歡打呼嚕,
呼嚕嚕,呼嚕嚕……
兩個呼嚕嚕,
穿成一串糖葫蘆,
兩個呼嚕嚕,
嚇跑兩只小老鼠。
初讀詩歌,呼嚕嚕的音韻和諧,讓學生讀起來感覺有趣,瑯瑯上口。接著,老師引導學生再讀詩歌,在讀的過程中,發現每句詩句尾字有什么特點?在一陣又一陣快樂的呼嚕嚕聲中,學生發現了詩中的尾字都用“lu”作為韻腳,而且很快就找到了句末押韻的字:熟、嚕、蘆、鼠。帶著這種發現,學生通過個人讀、男女比賽讀、小組比賽讀等多種誦讀形式,感受句末押韻給朗讀帶來的獨特體驗。最后,師生合作讀、學生表演讀,把這輕松活潑的家庭生活場景表現得淋漓盡致,學生也在一次次的反復誦讀中,體會到兒童詩和諧的節奏,精妙的語言,純真的情感。
展開想象,觸摸兒童詩的繪畫美
詩人往往截取生活中最典型的場景,用鮮艷的色彩、形象的動作,生動的語言把一幅幅五彩斑斕的圖畫展現在讀者面前。在教學中,我們引導學生打開想象之門,邊想象,邊朗讀,讓學生入情入境,觸摸詩人描摹的繪畫美。
兒童詩《雨點》表現出了動感十足的繪畫美:“雨點落進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覺/雨點落進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點落進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點落進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躍。”在教學中,學生邊朗讀,邊想象雨點所到之處的畫面,在想象中走進了雨點的世界。此刻,無論是在悠閑睡覺的雨點,在開心散步的雨點,在灑脫地奔跑的雨點,還是在勇敢地跳躍的雨點,在學生的眼里,都是這么活潑可愛。這種富有動感的畫面,就像是一首雨點彈唱的快樂之歌。老師適時拓展想象畫面:雨點還會落到什么地方?干什么呢?這首詩歌的繪畫美在同學們的再次想象中得以延伸。
再看兒童詩《笑聲》。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想象:下課后,你好像看見了什么樣的場景?這些小朋友在哪里做游戲?怎么玩的?上課鐘聲一響,他們又是怎么做的?學生邊想象,邊朗誦詩句。從“笑聲掛滿教室/串在走廊上/然后跳下梯級”來想象下課鐘聲響過后,孩子們快樂下樓梯的畫面。再從“笑聲,追逐到操場上/給抓住的笑聲/又和幾個笑聲/扭成一團/分不開來了”,想象孩子們在操場上笑著、跳著、鬧著、玩著的快樂畫面,到處都能看見燦爛的笑臉,到處都能聽見快樂的笑聲。從“上課鐘聲一響/笑聲就和解了”,想象上課鈴聲響后,孩子們的快樂戛然而止,紛紛跑進教室的樣子。這樣,學生通過邊朗讀,邊想象,觸摸到一個個場景、一幅幅畫面,聯想到自己課間活動的快樂,從而體會到詩人傳遞的快樂。
品讀詩句,體驗兒童詩的情感美
臺灣詩人林武憲的《陽光》,短短的詩句中散發著一種活潑、溫馨的美。在學生對全詩有了整體感知后,教師可這樣引領學生品讀詩句。(摘取一個片段)
師:你最喜歡哪一句?
生:我喜歡“陽光在窗上爬著”。
師:老師有個疑問,陽光沒有手,沒有腳,怎么爬呢?
生:這是擬人句。陽光本來沒有手和腳,但是詩人賦予它生命,像小孩在窗子上爬動一樣。
師:那如果我把它改成“陽光在窗上照著”,行嗎?你們說是“照著”好還是“爬著”好呢?
生:“爬著”好。
師:那為什么用“爬”而不用“照”呢?
生:讓句子變得更加活潑。
師:說得真好。“爬著”顯得特別活潑,“照著”就不活潑了。為什么“爬著”就顯得特別活潑?
生:陽光像小朋友在窗上留下小腳丫,很活潑。陽光就和人一樣活了,能動了。
師:陽光像一個可愛的小朋友一樣,有動作有生命了,多好玩啊!一起再把第一句讀一讀。
責任編輯 魏文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