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惠婷
亞里斯多德說過:“思維自問題和驚奇開始。”過去學生往往習慣于凡出自教師之口的,即為標準答案;凡上了書的,即為真理。盲從必然束縛求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無疑”,就要激疑。要誘發學生的求知欲,就要設疑置難。所以,我們應當如實地把學生看作是主動學習的有血有肉的有思想有智力的人,應當在激疑中點燃智慧火花,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敢于質疑,培養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努力營造一個讓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敢于向老師說“不”,敢于向教材說“不”的和諧氛圍,把課堂變為學生表演的大舞臺,讓學生充分發展、張揚個性,從而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愚公移山》一課時,甲同學提出這樣的疑問:“愚公為什么一定要移山呢?他把家一搬,不是什么問題都解決了?”我首先贊揚了這個學生勇于質疑的精神,接著以此為契機,啟發學生思考發言,經過爭論,最后一致認識到:《愚公移山》是一則寓言,體現了一種改造自然、戰勝困難的大無畏精神,即使“知其不可而為之”,其精神也是值得學習的。而甲同學提出的“愚公搬家”體現了針對實際靈活機動的觀點,這種求異思維也是可取的。這樣教學,不僅強化了學生的求異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善于質疑,培養創新思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凡是學生產生疑問的,都可作為探討的對象。質疑是打開學生創新“迷宮”的金鑰匙,同時也是啟迪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的良方。例如在學習《孔乙己》這一課的故事結局時,有個學生突然說:“老師,文章結束的最后一句‘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是一個病句。”我聽了,當即表揚他:“你不但讀得仔細,而且很會思考,這個問題提得真好!”在我們看來,這句話貌似悖理,“大約”“的確”這兩類互相矛盾的詞語一般是不能用在同一個句子中的。然而,我們在小說結尾處讀到這個句子,不僅不認為語法和邏輯上有問題,反而覺得別有一種味道,有言盡而意未盡的感覺。接著,我對全班同學說:“你們能不能聯系上文展開思考,這個句子是否有毛病?”話音剛落,教室里立刻像炸開了的鍋,學生紛紛表述自己的觀點,其中有一個學生說:“我認為這話是沒錯的。”我贊許地點了點頭,又因勢利導鼓勵他說:“你是怎么理解的?”“在那個時代,孔乙己的腿被打折,生計已很艱難,除了窮死,別無生路,‘的確是對‘孔乙己死了的肯定。但是,在咸亨酒店里出入的人誰也沒有看見過孔乙己死了的現場,所以就用‘大約來猜測孔乙己的確死了。”聽完他的解釋,我便豎起了大拇指。這樣教學,既加深了學生對作品主題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新思維。
樂于質疑,陶冶學生情操
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地是問號。”生活的智慧,大概在于逢事都問個“為什么”。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能從根本上消除學生等待教師傳授知識的依賴心理,變被動式吸收為主動式探索,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好方法。而課文不僅是教的藍本、讀的范本,還是情感熏陶的樣本。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利用這一藍本、范本和樣本,讓學生感悟到課文中主題的鮮明,內容的豐富,語言的優美,構思的巧妙,情感的渲染,思想的啟迪,靈魂的凈化。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文中,詩中的最后兩句“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寫的是詩人目送友人騎馬歸去的情景。友人已經上路,而詩人依然站在雪地里,久久望著“雪上空留”的馬蹄印而不愿離去,這是為什么呢?我們可以要求學生結合上文,大膽展開想象,進行質疑,從不同角度去揣摩作者當時的心理。這樣教學,既可以逐步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提高對文本的感悟能力,又可以讓學生融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感受如同那茫茫白雪的悠悠情思和綿綿不斷、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
學貴有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閱讀教學過程就其認識過程的實質而言,是學生從有疑到無疑的轉化。古今中外無數的事例證明,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人往往閃爍著智慧的火花。
責任編輯 魏文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