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良妹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文老師要懂得把“活水”引入語文課堂,讓語文教學活起來。
活水一: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
課堂應是師生共同參與、多邊活動的場所,學生主體參與是這種多邊活動得以進行的重要保證,而師生間民主、合作的和諧關系,則是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前提。要想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發揮其主體地位,需要教師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是課堂氣氛活躍的前提和保證。
如果師生關系不和諧,教學氛圍不寬松,要想學生大膽質疑、勇于求異、敢于創新,那是不可能的。這種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的形成,要靠教師。需要教師樹立素質教育思想,把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作為教育的基本目標;需要教師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式”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要放下架子,主動親近學生,把外在的權威轉化為內在的權威,注意塑造以淵博知識和高尚的師德為核心的內在的具有親和力的人格形象。教師要從知識傳播者過渡到教學活動的指導者,進而成為學生活動的鼓勵者。
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還必須用“情感”為教學開道。教師首先要愛生,這種愛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關懷學生的冷暖、喜惡之愛,更有學習上了解學習情況,填補知識缺陷,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多鼓勵,而不輕易否定,恰當指引,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到老師既是良師,更是益友。
活水二:凸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由于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在教師的要求下,他們總是整齊劃一,步調一致。這樣,課堂紀律固然好,但由此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學生的個性被埋沒,靈感被壓制,創造性被扼殺。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課堂中活起來。
1. 說。課堂教學中有機地進行說的訓練,才能有效地啟發學生的思維,作為語文教學主陣地的課堂,要調動學生說的主動性,讓學生多說多講。可以放手讓學生討論,在討論中形成自己的思維,也就達到了以說促趣,學習興趣提高了,也就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進行了口語訓練。只有在課堂上真正調動學生的內驅力,激發學生創造實踐的欲望,才能使學生真正得到全面發展。
2. 觀察。觀察是一種積極的智力活動,它是認識客觀世界,擴大知識領域,發展思維和語言的重要途徑。新教材大都配有形象、生動、活潑的插圖,有助于學生們觀察、想象與理解課文內容,教學中除了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還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探究,把教科書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并理論聯系實際。學生的興趣得到了激發,情感得到了釋放。
3. 想象。學生的思維是活潑的,他們富于想象。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設計這樣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想象,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獲得新的知識點。他們的學習激情自然高起來。
4. 表演。情境表演是學生最受歡迎的表現形式。初中課本中有很多課以進行分角色表演或改編為課本劇進行表演。這樣,既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體會,又能發展語言,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如:教《孫權勸學》一課,在熟讀課文掌握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分角色表演。學生們扮演起孫權有板有眼,也把魯肅的愛才敬才演繹得淋漓盡致,課堂達到了高潮。演一演,適當編排一些動作,穿插幾句精彩的對話,使學生感受語文課堂的魅力無窮。
活水三:靈活多變的教法激活課堂。
課堂教學要形成強大的教學磁場,深深地吸引住學生,讓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有效地汲取知識,優化了語文課堂的教學勢在必行。如教學《行道樹》這一篇散文時,我采用了新的教法。特別是在導入時,因為人們往往賦予美好事物以美好的品質,《行道樹》一文賦予行道樹以無私奉獻的精神,教人們學會忽略“小我”,追求“大我”,所以,我以自己地切身經歷,向學生描繪了一幅優美的畫面:“同學們,在我的家鄉,道路兩旁種著許多梧桐樹,夏天的時候,它們枝繁葉茂,為人們遮擋著火辣辣的陽光;在我們美麗的海濱城市珠海,有一條路兩旁全是高大的木棉樹,每到春節前后,木棉樹開滿了火紅的花朵,整條路流動著火紅的云彩;在我們的汕頭,行道樹更是一道亮麗的風景!我們今天就來欣賞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為我們描繪的行道樹,看看我們所喜歡的行道樹是怎樣的一種樹。”惟有使學生產生感受美好事物的激情,才能使他們愿意自己發現課文的精彩之處。在課堂教學上,我也注意教學內容貼近實際,回歸生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多給學生自主活動的學習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創造潛力。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