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偉
高中數學總復習的目的是:查漏補缺,使學生所學的知識系統化、結構化,將其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以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基礎知識;提高基本技能;歸納、總結解題方法;提高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突出 “新”字,選題要有針對性,分析問題要有高度
讓學生領略到數學的優美、奇異和魅力,才能有效地防止智力疲勞,保持解題的“好胃口”。我們要使學生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課堂上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設情境,激發熱情。
選題要適宜,有針對性。千萬不要以為“高考以能力立意”,就是要去鉆難題、偏題、怪題。選題要精、實、活,反對繁、難、怪,杜絕機械訓練和體罰性作業,要做到“六個不選”:不符合考試說明的題不選;難題怪題不選;近期重復雷同的題目不選;表達不規范、不嚴密的題不選;沒有針對性、典型性的題不選;沒有啟發性的題不選。選題要注意知識的整合性。題目涉及的知識點要盡量覆蓋復習的內容,具有一定的綜合性。要選擇能體現“通性通法”,即包含最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的題目,要重視一題多解,一題多變訓練,將知識點編寫成題目,以題目代替知識點,使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回憶概念、定理、法則等。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在講評時進一步概括重點,明確這些概念、定理、法則的內涵、注意點及適用范圍,使知識系統化、結構化。
教師根據課時復習目標,從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等方面入手,緊扣考綱,精心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題例進行分析,分析時注重先分析后綜合,必須暴露思維過程,加強學科建模能力培養;對易錯的題例組織學生說題、討論、評價,教師作必要的點撥講解,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對知識的遷移和應用能力。分析問題要有高度,要站在系統的高度用聯系的觀點把握知識,主動將有關知識進行必要的拆分、加工重組,找出某個知識點會在一系列題目中出現,某種方法可以解決一類問題。分析題目時,由原來的注重知識點,漸漸地向探尋解題的思路和方法上轉變。
二、實事求是,重在落實
我們常聽到有些教師非常氣憤地說:與某試題相類似的題目我已講過多遍,你們怎么還是不會。其中除了學生的原因外,與我們的復習方法有什么關系,應該思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高三數學復習成敗的關鍵在落實,教師在學生身上落實了多少,學生就考出多少。因此,要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定好位。要了解班情,要吃透學生。我的做法是這樣的:匯總學生易錯知識點。全班動員,把每個人發現的易錯點和學生的薄弱環節及時記錄到一個錯題本上,然后制成單頁,用來矯正反饋。
要在較短時間內達到此目的,教師通常在“練”字上下功夫。上課引導學生記重點筆記,下課讓學生找題訓練,凡不懂之處不要等著老師去講,要主動找同學討論弄清楚,或請教老師。讓學生由“做題型”的勞動變為“研究型”的學習。達標檢測的達成度是檢測一節課成敗與否的重要指標,可以幫助師生及時發現和彌補教學過程中遺漏和不足。在練習設計中,要抓住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突出重點,注意練習題目的變式和系列化,避免大量重復的機械練習,檢測題要突出重點和補救性,必須將以前的錯題再現與澄清,力圖發現新問題。難度不要太大,題量要控制在15分鐘左右。注意對練習結果的評價、反饋,對其中暴露的缺陷和不足及時矯正、補償。
三、統顧全面,注重細節
學生考試失分,非知識性錯誤就占80%左右,有的學生漠視自己考試中出現的錯誤,將他們簡單的歸結為粗心大意。雖有思維能力、運算能力、實踐能力等一些能力因素影響著他們的發揮,還有細節決定成敗。
學生在一輪復習中注意解題的規范性,在考試中盡量少失分,學生解題格式要非常規范。俗語說:“不怕難題不得分,就怕每題都扣分。”學生因書寫不規范而扣分這是常有的事。所以大家務必將解題過程寫得層次分明結構完整。這樣不但給學生展示了規范的解題過程,而且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感受到了數學的嚴謹性。加強訓練“多題一解”和“一題多解”, 對比各自思路的分析和解法,從而揭示最簡或最佳的解法,并強化格式規范化。
注重學生的心理輔導和心理調節。專題課難度大,題量多,可能給學生帶來很多心理困擾。教師應對學生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及時給予有針對性的輔導、咨詢,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以平常心對待高考,提高學生面對高考的心理抗壓能力。
責任編輯 羅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