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晏曦
(昆山市第一中學,江蘇 昆山 215300)
在思想品德課中貫徹“以人為本”教育理念
周晏曦
(昆山市第一中學,江蘇 昆山 215300)
思想品德課本質上是做人的工作,其主體和對象都是人,直接目的是解決人的思想問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質。作者結合教學實踐,分析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貫徹“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具體體現。
思想品德課教學 思想道德水平 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指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思想品德教學應“以人為本”,尊重人的權利和發展,調動學生的自覺性;“以人為本”,滿足學生的需要,關心學生的利益;“以人為本”,開發人的價值和潛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學生成為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1.“以人為本”是思想品德課教學本質的要求。
思想品德課教學本質上是做人的工作,其主體和對象都是人,直接目的是解決人的思想問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樹立法制觀念等。教師要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法律常識,對學生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積極參與符合一定社會要求的教學實踐活動。思想品德課教學要取得良好效果,不僅要施加教育,而且要使人心服口服,使人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必須從人自身出發,符合人的要求,滿足人的需要,以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以人為本”,才能提高其針對性、實效性,達到育人的目的。學生作為高素質的群體,其精神需要更豐富、深刻和迫切。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課教學不僅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更是學生自身成長成才的精神渴求。
2.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是新形勢下開展學生思想品德課教學工作的必需。
在市場經濟下,由于周圍環境的發展變化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學生思想呈現出新的特點,變得復雜多樣。學生的自我中心主義增強,表現為只關注自我實際利益,關注個人的待遇和境遇。一些學生淡化理想信念,立志不高,責任意識不強,紀律觀念、合作意識較差。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傳統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沖擊,增加了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難度和復雜性。因此,思想品德課教學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育人為本,既要教育人、引導人、激勵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
1.貫徹“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對學生發展有重要作用。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對象是學生,必須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圍繞學生、了解學生、尊重學生、關心學生,理解學生、信任學生、鼓勵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只有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才能增強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教育入腦、入心,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正確認識“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在學校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貫徹“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對于改善學生思想品德的現狀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2.貫徹“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對強化教學效果有重要作用。
在思想品德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養,強化法制意識,等等。如果上課只是口號式地說教,死記硬背知識點,生搬硬套各種道理,那么學生不但不能接受理解,更不可能轉化為素質品質,在日后實踐中更不可能貫徹落實。在思想品德課上,要堅決貫徹“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貼近學生生活,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實際出發,將深奧的理論傳授和學生自身情感體驗聯系,只有這樣才能深入人心、打動人心、贏得人心,強化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果。
1.研究學生的個性特征,調動學生的自覺性。
馬克思曾說:“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為了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第一步要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要關注和尊重每個人的個性特征,研究把握每個人特定思想形成的客觀原因,通過有效改變影響人思想的各種因素,達到影響人思想、情感和行為的目的,遵循各自的實際需要,適應個人的本質特點。思想品德課教學必須以每個學生的需要和特點為基點,尊重學生的興趣、智力和性格差異,增強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針對性。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對尊重的需要是促進人自我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社會中的人對自我滿足、自我尊重、社會尊重的渴望。
關注學生的個性特征,滿足學生對尊重的渴望,能有效調動學生的自覺性。互相尊重、互相寬容、互相信任的良好人際關系對調動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起著關鍵作用。滿足學生的尊重和需要是思想品德工作取得實效、調動學生自覺性的重要前提。教師如果不能做到尊重和平等對待學生,以高姿態自居,學生就可能產生抵觸情緒,師生無法平等溝通,對學生自覺性的形成和發展都會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教育學生首先要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具體應做到信任學生、理解學生、寬容學生和幫助學生,采用以誠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教育方法。
2.把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當做增強教育針對性、實效性的動力。
馬克思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思想離開利益,就會使自己出丑。”思想品德課教學要符合人的發展和實際需求,密切注意并幫助學生解決現實問題。如若學生正處于青春期而父母處于更年期這兩種特殊時期,經常會因為彼此態度不好或誤會而發生沖突和矛盾。在教學《和父母平等溝通》一課講到跨越代溝方法時,我播放了電影《小孩不笨》中父母和孩子因誤會而爭吵的片段。父母因孩子售賣游戲卡賺錢責備孩子,與孩子進行了激烈的爭吵,最后孩子哭訴說是想賺錢買父母好好陪他一天才售賣自己游戲卡,通過這次交流,孩子說出了心里話得到了父母的諒解,父母重新審視自身不足,在以后的生活中父母與孩子得以平等溝通,相處得更加融洽。通過此例,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平等溝通、有話好好說是跨越代溝的良方。只靠講道理還不夠,必須把實現和維護學生的具體需要滲透在教學中才能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要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自身能力素質,完善知識儲備。重視科學文化的學習,培養綜合素質較強的復合型人才,是對學生根本利益的最實際關注,為學生走向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3.注重引導,完善人性的建構與發展。
思想品德課教學是通過感性的情感得出理性的結論,從而內化為自身的知識、能力、道德品質、行為規范、思想政治素質等的過程,其主要作用在于構建和完善人性,把培養正確的價值觀放在關鍵地位。如教學《行為與后果》時,讓學生討論面對病重的妻子和家里已無錢買藥這一事實時,是選擇偷藥救妻子還是選擇堅決遵守憲法和法律不偷藥呢?通過討論,學生得出結論:不同的行為選擇將會有不同的后果,有后果之后要勇于承擔責任;人不能因為要滿足自身需要就觸犯憲法和法律,憲法和法律是公民的根本行為準則,只有人人學法、尊法、用法、守法,才能保障自身權益,維護國家利益。由此,關注對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想道德觀念、法制意識和明辨是非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培養出相對完整意義上的人性豐滿的人。
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質,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實際需要。思想品德課教學只有緊緊圍繞學生,真正有益于學生,為學生所需要,才能強化教育效果,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質,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1][美]H.C.林格倫著.章志光等譯.課堂教育心理學.云南人民出版社,昆明,2003.
[2]劉靈光,韋詩業.“以人為本”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廣西師范學院,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