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翁
在每屆奧運會開幕前的70天,都會舉行火炬接力跑儀式,運動員舉著每屆各具特色的火炬點燃圣火、接力圣火,直到開幕式點燃賽場的主火炬臺。不過,在筆者看來,運動員舉著的火炬很像天津大麻花。
那位說了,奧運火炬和天津大麻花風馬牛不相及,怎么能扯在一起呢?是的,但依老朽愚見,它們之間還真有點關系。說有關系,其一,是它們所含的義都與火有關;其二,是它們的形,形似龍蛇。
奧林匹克火炬儀式起源于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取火種的故事,已經有27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古希臘的奧林匹亞山是眾神的棲息之地,當地人們為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每隔4年就要祭祀一次眾神。在圣地奧林匹亞祭祀時,人們還要進行短跑競賽活動,哪個運動員首先從祭司手中接過火把,把火神普羅米修斯前祭壇上的圣火點燃,他就是勝利者,他還將被視為英雄而受到人們的尊敬。火,在希臘的歷史上代表著創世、再生和光明。而現代奧利匹克圣火點燃儀式與古希臘一脈相承,也是由女祭司在奧林匹亞點燃,同時宣讀運動員誓言。這種火炬傳遞的力量成為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語言、不同信仰、不同膚色的人們追求團結、友誼與世界和平的象征。
有趣的是,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有著與火有關的神話故事與民俗。
著名的結構人類學家李維斯陀(Claude Levi-Strauss)曾經將中國古代的寒食節與歐洲中古復活節及四旬齋(Lent),以及南美洲若干印第安人的神話與習俗作了比較。他所感興趣的是,在差距這么大的時空里,這些幾乎完全相同的儀式、習俗與神話是如何“同步”產生的。
根據《古今圖書集成·歲功典·清明部》所云:“按周書司烜氏,仲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注云:為季春將出火也。今寒食準節氣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則禁火蓋周之舊制。陸翙《鄴中記》曰:以冬至后一百五日為介之推斷火冷食三日,作干粥食之,中國以為寒食。”
從寒食儀式與介之推神話內容上,我們唯一可以找出其連帶關系的是“火”的因素,但李維斯陀卻從結構分析中發現其中的熄火與點火的對比,煮熟與生冷的對比,其所表達的信息是點火∶禁火;煮熟∶生冷;文化∶自然的人類文化思維歷程。
人類古代季節性的儀式與傳說之間有著一種“任擇關系”。換句話說,意識與傳說(神話)之間本來并無真正的關聯,或者說,儀式的背后并不真正有一個戲劇性的“本事”,但是為了保證儀式的合理執行,“必須”要借用動人的傳說來支持它,即使老百姓不一定明其道理,也能易于了解成俗舉行,這就是神話傳說的辯證關系所在。明白了這個道理,您就會理解為什么寒食節背后有介之推,端午節背后有屈原。那《三國演義》本是文人編出來的故事,似乎就沒有關老爺在桃園叩頭結拜之事,但是,當您在桃園景點旅游時,可千萬別說這是子虛烏有,不然會招“板磚”的。
我國民間將寒食節禁火一事與介之推(綏)傳說連在一起最早記載見于漢蔡邕的《琴操》:
“龍蛇歌者,介子綏所作也。晉公子重耳與介子綏俱亡。子綏割其腕股以救重耳。重耳復國,舅犯趙衰俱蒙厚賞,子綏獨無所得。綏甚怨恨。乃作龍蛇之歌以感之,遂遁入山。其章曰……。文公驚悟,即遣求得與綿山之下,使者奉節迎之,終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火熒自出,子綏遂抱木而燒死,文公哀之,流涕歸,令民五月五日不得舉發火(后演變為寒食)。”
把介之推與寒食連起來的則見于晉陸翙的《鄴中記》:
“鄴俗冬至后一百五日為介之推斷火,冷食三日,作干粥,是今之饃。
并州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燒死,世人為其忌,故不舉餉食,非也。北方五月五日作飲食祀神,及作五色新盤相問遣,不為介子推也。
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為酪,別以餳沃之。”
民俗寒食節不舉火吃冷食,所吃的干糧稱為“寒具”。廣義的寒具泛指冷食的干糧。如鄭眾對《周禮·天官·籩人》中的注釋稱:“朝事謂清明未食,先進寒具口實之籩。” 鄭眾把炒麥和炒麻子稱為寒具。狹義的寒具,專指今馓子、麻花之類的油炸食品,因寒食禁火之日多吃此種食品而得名。《續晉陽秋》說:“桓靈寶,好蓄書法名畫,客至,常出而觀。客食寒具,油污其畫,后遂不設寒具。”蘇軾的《二王書詩》:“怪君何處得此本,上有桓玄寒具油。”即借此典故,可知寒具為油炸食品。《本草綱目·寒具·釋名·馓》曰:“寒具。冬春可留數月及寒食禁煙用之,故名寒具……馓,易消散也。”
寒具在歷代的叫法不一,在《楚辭》中稱作“粔籹”。《楚辭·招魂》中有“粔籹蜜餌,有餦餭些。”唐代詩人李群玉在《九日越臺》中有“黃花羅粔籹,絳實簇茱萸”之句。粔籹在楚國招魂時是祭品,而在唐代則是秋日登高時攜帶的干糧。皮日休“一錢買粔籹,數里走病仆”,說明粔籹又是當時飲食市肆經營的普通食品。至于粔籹的制法和形狀,在《楚辭》、《雜字解話》、《齊民要術》中均有提及:粔籹是一種形似手鐲的甜味油炸面食,屬于馓子之類。只是東漢王逸注《楚辭》中的“熬煎”方法使人難以理解。“炸”字出現較晚,戰國時植物油尚未普及,估計當時的粔籹是以動物油炸制的。至于做法,《齊民要術》說:“須以蜜調水溲面,若無蜜,煮棗取汁,牛羊脂膏亦得,用牛羊乳亦好,令餅美脆。”而且特別指出:“截餅純用乳溲者,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那么,什么是截餅呢?這就涉及到寒具的形狀,前文說到《齊民要術》中已表明,粔籹(寒具)是一種形似手鐲的甜味油炸面食品。這一點有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寒具詩》證實:“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玉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說寒具像佳人腕上戴的麻花金手鐲。有根據敦煌文書記載,“截餅”之“截”即“ ”, 餅是一種做成蝎子形狀的油炸面食品,它是動物崇拜在飲食上的反映,用以驅邪納福,祈求平安。
在中國食文化史上有一種特殊類的食品,它體現著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種象征性的符號文化,如儺食品。儺食品的背后,有情感、有語言、有語義,向人們訴說著故事,盡著“食以載道,敦化人倫”傳承道德文化的社會義務。我們民俗中的節食,如餃子、月餅、粽子、寒具(馓子、麻花)均屬于儺食品之列。而我們從寒具外形的變化也可以看到其中文化模塑的脈絡。endprint
寒具最初的作用是祭品,形狀是搓成麻花形的圓環,乃肖龍蛇之象。
龍是華夏歷史上最不可思議的虛幻生物。它亦真亦假,亦虛亦實,雖然很少人親眼得見,而古人卻視之為圖騰,希望分享它的神力,得到它的護佑,可以說,沒有任何動物在精神上如此深遠地影響著我們。所以,我國古代不但遠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創造了“龍”字,而且還在更早的紅山文化中出土了豬首蛇身玉龍的實物。那條玉龍簡直就是一個圓環大麻花。
有學者研究,子推傳說的《龍蛇之歌》中“不得甘雨”的詠嘆,表現為求雨的歌辭,而龍蛇又都是求雨的神偶,所以《龍蛇之歌》應當是配合儀式樂舞的求雨歌辭。因此筆者認為,從最古老的寒具做成龍蛇之形,以及寒食的“盤蛇餅”中,我們可以得知,寒食冷食環形寒具、盤蛇餅以及截餅僅是一種表象,先民們想達到的重要目的是“燔火求雨”(燔是我國古代燎柴祭天的一種儀式),祈求豐收。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寒食吃大麻花與奧運會舉著火炬運動,其文化內涵都是相似的。
隨著歲月的推移,寒具、粔籹、馓子、麻花一類的食品已經超越出祭祀與節令食品的范圍,成為老百姓喜吃的四季面點。在唐代“燒尾宴”上就有名叫“巨勝奴”的類似麻花的酥蜜食品。馓子在唐代很受歡迎,劉禹錫的《寒具詩》膾炙人口。但宋人莊季玉又說此詩是蘇東坡寫給一位賣馓子的老太婆的。我們且不理文人間的筆墨官司,只是說明在宋代,馓子也很火。明清兩代馓子曾貴為貢品。直到現代,馓子、麻花還是走親訪友的互饋贈品,此俗千百年來,傳流不息。現在,全國各地的麻花名品很多,比如,河南虞城的貢品麻花,河北唐山的開平麻花,江蘇鹽城的伍佑糖麻花,浙江寧波苔菜油沾子,江西南昌的蛋黃麻花,澄清醪糟麻花等,當然還有著名的天津大麻花。
大麻花是天津食品的“三絕”之一。游客來天津,回程捎帶的特色禮品,八成是“十八街麻花”。著名的評劇藝術家新鳳霞先生是天津人,筆者每次去京拜訪她,都會帶上天津的大麻花和“糖堆”。見到家鄉的人帶去家鄉的特產,她都非常高興。
天津的十八街大麻花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了。民初時期的天津麻花都千篇一律,像條麻繩。用三根白條擰成的叫“繩子頭”,用兩根白條和一根麻條擰成的叫“花里虎”,用三根麻條擰成的叫“麻軸”。而范貴林創新了在白條和麻條中夾一棵含桂花、閩姜、桃仁、瓜條等多種小料的酥餡,豐富了內容物,所以得加個“什錦”的頭銜。此外,個頭也要比一般的麻花大得多。天津人管它叫“十八街大麻花”,這“大”字是不能省的。越大越難炸,大中見技巧。
麻花的特點是又甜又香。而十八街大麻花的特點是甜香中見酥脆。麻花的口感不能“艮”而要脆,但又不能脆到咯牙。十八街大麻花的絕活是把做“坯”用的含油死面改成“半發面”,炸出來的麻花不光脆,最突出的是“酥”。
“酥”最難得,也最容易消失。十八街大麻花難得之處是,在過去沒有真空包裝的年代,在干燥處放三個月都能保持酥脆如初。這當然是人家的商業秘密了。
如今,十八街大麻花火了,譽滿海內外。但是,每當筆者看到那根立在天津食品街上的巨大麻花時,總會把它看成奧運會的火炬。其實,也不是老朽老眼昏花,您看那些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拎著一盒盒大麻花笑著離開天津時,那不就是舉著奧運火炬向世界傳遞和平與友誼嗎!
(下期預告:兩員龍騰爭粽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