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 林旺東
目前,廣州市屬已有各類公辦和民辦技工院校28所,其招生規模逐年擴大、實現連續10年以上招生總量遞增,2009年在校生總規模首次突破10萬人大關。2013年全市技校錄取新生4.4萬人,在校生規模已超過11萬人,占全省技工院校在校生l/5強。廣州市技工學校因其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的高位水平(優于大專生的就業率),因此深得“民心”,在家長和學生中的認可度日益攀升,其招生形勢年年“火爆”、實現了更大幅度的擴招。但在招生就業火爆的背后,卻普遍存在著“學習無動力,就業無準備,人生無規劃”的現象,不少學生入學時年齡不大、社會經驗不足,易盲從選擇專業,在校學習期間隨大流,對所學專業及將來從事的職業沒有深入的了解,畢業踏出校門時,往往失去個人發展的延續性。
通過問卷調查、學生座談、學校訪談等方法對廣州地區職業生涯規劃現狀進行調查發現,該地區學校對職業生涯規劃很重視,已普遍開設職業生涯規劃相關課程;學生認為職業規劃很重要,對自己的成長很有幫助。但是整個地區并沒有完整、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體系,僅限于開設課程、講座,或者局限于開設就業指導課程等,進行教育教學;另一方面學生對自身的認知程度較低,對于職業生涯規劃更多的只是寫過規劃書,對于具體過程的落實并沒有跟蹤反饋。
在2013年4~8月期間,對廣州市11間技工院校進行了走訪調查,調查對象包括4家公辦技校,7家民辦技校。主要內容包括開設課程、講座、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書、網絡跟蹤、實施效果等方面。具體方法是對任課教師和相關負責人進行溝通訪談或者網絡交流。各校職業生涯規劃現狀匯總如表1所示。

表1 各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情況
通過表1可以發現,廣州地區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開展比較重視,基本上都已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或講座,但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基本上僅限于撰寫論文,還缺乏系統的研究。同時,對于教師本身的職業生涯規劃有所開展,但通過訪談得知,規劃書的執行情況并不理想,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大部分只是像做作業一樣制定了規劃書,具體效果如何并沒有一個個跟蹤落實。
本次4份問卷調查各發放1000份(其中公辦技校500份,民辦技校500份)。調查范圍主要涉及汽車類、機電類、商貿類、計算機和市政類五大類專業。基本覆蓋技校所開設的專業,數據全面翔實可靠。
此次問卷設計主要包括了四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①學生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了解程度;②學生對自身特長的了解程度;③學生就業時考慮的主要因素;④學生就業單位類型。各設了3~8個問題進行單項選擇。
(1)學生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了解程度
該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925份,132人選擇“非常了解”,占總卷數的14.27%,這部分問卷大多是來自有參加過職業生涯規劃比賽的學校。745人選擇了“聽說過”,占總卷數的80.54%,48人選擇了“從未聽說過”,占總卷數的5.19%。從問卷可以看出,廣州地區的學生絕大部分對職業生涯規劃有所了解,說明學校在這方面比較重視。具體調查分布情況如圖一所示。

圖1 學生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了解程度
(2)學生對自身特長的了解程度
該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931份,224人選擇了“了解”,占總卷數的24.6%,368人選擇了“不太確定”,占總卷數的39.53%,190人選擇了“不了解”,占總卷數的20.41%,149人選擇了“沒有考慮”,占總卷數的16%。具體數據如圖2所示。從所得數據來看,對自身特長不太了解的,即包含選擇“不太確定”、“不了解”和“沒有考慮”兩項的人數為707人,占總人數的75.94%。可見有超過七成的學生對自身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是沒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或者說不太確定,這對于學生的個人發展是相當不利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圖2 學生對自身特長的了解程度
(3)學生就業時考慮的主要因素
該項問卷是多項選擇,即從8個選項中選擇自已在就業時考慮的最多的5項內容。收回有效問卷918份。從“表2學生就業考慮因素”可以看出,學生就業時對個人的興趣、工作的工資福利、專業對口方面考慮較多,排在前三位,而且有70%的學生選擇這三項。對于工作的環境和工作地點也有超過60%的學生選擇。根據與學生交流訪談時了解到其主要原因是廣州地區的學生不太愿意離開廣州到其它地區就業。

表2 學生就業考慮因素統計結果
(4)學生就業單位類型
該項問卷收回有效問卷946份,學生就業單位類型分布如圖3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進入國有企業的學生有389人,占了41.12%,到合資企業的學生有366人,占了38.69%,到民營企業的學生有124人,占了13.11%,自主創業的有32人,占了3.38%,其它類型的有35人,占了3.7%。從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就業去向主要流向大中型企業,并且就業有保障。

圖3 學生就業單位類型分布
綜上調查可知,廣州市技工院校對于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較重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體現在課程和講座的開設方面,學生就業去向較好,并對職業生涯規劃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職業生涯規劃深入研究方面尚有不足,特別是在系統研究,加強效果體現方面仍有較大研究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