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晴晴
【摘 要】1959年,加拿大社會學家戈夫曼對“自我呈現理論”作了較系統的闡述。他認為,每個人總試圖在社會情境中保持適當的印象,以求得到肯定的評價。社交網絡出現后,人們逐漸將社交活動轉移到互聯網上,通過文字、圖像、聲音等符號系統來構建自己的形象。本文通過對大學生使用社交網絡日志進行自我呈現的行為的研究,總結了大學生在社交網站中使用日志進行自我呈現的特征和效果,探索了“自我呈現理論”的新意義和在網絡時代的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 社交網絡 自我呈現
自我呈現又稱自我表現、印象管理,意指為了使他人按照我們的愿望看待自己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的努力。1959年,加拿大社會學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一書中對自我呈現理論作了較系統的闡述。他認為,每個人都有向他人表演自己的問題,每個人總試圖在社會情境中保持適當的印象,以求得到肯定的評價①。社會生活也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通過合適的自我呈現,給他人一個可接受的角色形象。因而,每個人都可能有許多方式——其中有些方式是無意識的——來控制別人對自己的印象。
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時代,人們的活動空間從具體的地理空間向虛擬的網絡空間延伸,社交網絡逐漸成為人們交流思想、建立感情、呈現自我的新家園,從而受到越來越多網民的青睞②。目前,人人網是中國最大、最具影響力的社交網站之一,在大學生用戶中擁有絕對領先地位,人人網為用戶提供了日志、新鮮事、公共主頁、即時通訊、相冊等豐富的互聯網功能體驗,而作為人人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模塊,網絡日志無疑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許多社交網站在創立之初就引入網絡日志這一功能并將其作為用戶自我呈現的重要方式,后來又不斷改進,在網絡日志中進一步融合了文字、圖像、音頻、視頻和鏈接等方式,且能夠讓讀者以互動的方式留下意見。社交網站用戶在寫網絡日志時,或多或少都會意識到讀者的存在,他們都渴望別人看完自己的日志能與自己交流,如果能產生共鳴則最為欣喜。網絡日志的特性、反饋與互動等都反映出社交網站用戶自我呈現的行為和心理特征。
一、調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主要研究三個維度的問題。首先研究大學生社交網絡的使用情況以及總體特點。其次研究大學生如何在社交網站上使用日志進行自我呈現的問題,主要研究了自我呈現的幾種載體的使用頻率、自我呈現的手段和策略。最后賦予社交網絡自我呈現對現實生活的影響以一定理論性的闡釋。研究主要從自我概念的形成,與他者的互動關系和線上生活如何影響線下行為的角度來進行剖析。
1、對象選取
在北郵校園內隨機抽取了20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包括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性別方面男女比例大約為1:1。
2、調查問卷
調查問卷共設置了21個問題,其中包括用戶身份特征類問題,用戶對人人網日志的使用情況,以及用戶使用日志進行自我呈現的效果等,最后是綜合性的網絡自我與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異的問題。
二、調查結果分析
本次研究共回收102份有效問卷,其中男生55人,女生47人。在這102人中,44.1%的用戶每天都會登錄人人網,41.2%的用戶每周登錄1—6次,14.7%的用戶每周登錄次數在1次以下。就日志來看,29.4%的用戶從來不寫日志,只有16.7%的用戶寫日志的間隔時間在三個月以內。就寫日志的目的來看,37.5%的用戶寫日志是為了記錄事件,26.4%的用戶是為了發泄情緒,16.7%的用戶則是為了讓好友更了解自己。從真實性來看,65.8%的用戶表示會在日志里表達自己真實的興趣愛好和觀點品位等信息。同樣,在寫作的語言技巧方面,39.7%的用戶表示會完全不加修飾地描述自己的真實經歷,60.3%的用戶表示日志中描述事件會使用一些修飾性的語言。在日志里與好友的互動中,多數人表示希望得到“同感、支持、關心、表揚、鼓勵”的回復。在好友評價對自己的影響方面,一半的用戶表示會受到好友評價影響,另一半表示不會。在總體的網絡自我與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異方面,65.7%的用戶認為網絡自我與現實自我沒有差異,34.3%的用戶認為網絡上呈現的形象更好,因為“現實中負面的東西一般不會呈現在網上”。57.8%的用戶認為網絡自我與理想自我沒有差異,42.2%的用戶認為網絡自我與理想自我仍然存在差異,主要表現為“不夠理性、不夠沉靜、不夠完美”等。46%的用戶認為自己能夠通過人人網塑造理想的形象,54%的用戶表示不能成功地塑造理想的形象。
1、大學生在虛擬空間里進行自我呈現活動的特點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大學生利用社交網絡進行自我呈現的特點可以概括為:第一,接近一半的用戶對社交網絡具有依賴性,每天都會登錄社交網站。第二,在社交網站的各項功能中,“發表狀態”由于其即時性、便捷性而最受歡迎,除此之外,上傳照片、發表日志的功能能夠較全面地反應用戶的生活、愛好和性格,但由于程序繁瑣、所需時間太長以及觀賞性等其他顧慮,用戶對這兩項功能的使用頻率不高。第三,大學生在利用社交網站進行自我呈現的時候是有意識的,他們在有意識地塑造自己的形象,為了達到相應的目的,他們所使用的語言等手段有時候可能是虛構的、夸張的,并不完全真實。這與戈夫曼所強調的“人際交往的過程就是人們表演自我的過程”是相符的。
2、社交網絡中日志的呈現方式和其他方式的比較
在社交網絡中,用戶很少把日志功能與現實生活中的“日記”等同。大部分情況下,當一條簡短的狀態或一張照片不足以表達用戶的心情或思考的深度時,他們才會通過日志表達激動或沮喪的感情,以使好友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此外,相較于照片、狀態等功能,用戶在寫日志時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不斷回憶往事、斟酌語言,這個過程可能需要花費數小時。同時,文字也具有照片所不具有的特性:文字是長時間思考的結果,較為理性,與日常生活的瑣事相比,它是作者較深層次的內心體驗;文字可以說是單向度的,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讀者可以發揮想象力去還原作者所經歷的事件和場景;“人們在寫作的時候能夠有更多的時間來考慮信息的內容,設計信息的組合”③,用戶可以通過語言技巧對事件和感想進行修飾,以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并引起情感共鳴。另外,網絡日志還具有隱私性和公開性的雙重特性,是用戶將私人秘密與公共空間相結合的特殊產物。在寫作的語言技巧方面,為了達到預期的效果,大部分用戶會虛構一部分內容或使用夸張的語言來描述事件。有研究指出,“人人網也是一個進行自我創作的地方”,用戶通過各種方式的充分展示,實現了自己的文本意義。如果說發表狀態、上傳照片呈現的是表面的自我,那么發表日志可以看做是向讀者呈現內心的自我。
3、大學生的網絡自我與現實和理想自我的差異
大部分被訪者認為網絡自我和現實自我沒有太大差異,除了會選擇性地在社交網絡中呈現自己較好的一面外,用戶在社交網絡中使用的語言、上傳的照片、發表的言論等仍然受到個體心理因素的影響。人們在遠距離交往時傾向于投射理想的自我,但在實際操作中,超過一半的被訪者認為自己不能在社交網絡中塑造理想的形象,即使個體在向他人“表演”的過程中已經篩選出了符合自己理想形象的符號來控制別人對自己的印象,但“這些方式可能是無意識的”,“網絡人際交往之間的印象整飾,多多少少都帶有現實生活經驗的痕跡”④,只是由于表達的隨意性和自由性,個體可以篩選和重組現實生活的經驗。網絡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差異表明,青年在社交網絡的自我呈現中,主體是破碎的,現實自我、網絡自我和理想自我共同作用于自我呈現行為⑤。即使自我呈現意識相當強的人,也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語言和非語言行為,網絡自我更多地受到現實自我的影響。正如戈夫曼所說,人們在社會活動中會通過適當的調節來保持良好的印象。
結語
在現代生活的壓力和快節奏背景下,以人人網為代表的人際互動類的個人網站己經成為大學生展示自我、重塑自我的新空間。這個新的空間所提供的表演舞臺也因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和所賦予的生活內容而變得更加真實和富有意義。根據研究結果,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大學生在利用社交網站進行自我呈現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他們有意識地選擇特定事件、使用語言技巧,目的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塑造理想的形象。
第二,與狀態、相冊等功能相比,大學生使用日志功能的頻率較低。發表日志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日志所呈現的也是用戶更為理性的深層次的心理體驗。
第三,大學生利用社交網絡呈現的自我與現實自我沒有太大差異,但與理想自我差異較大。網絡人際交往之間的印象整飾,多多少少都帶有現實生活經驗的痕跡。
德國學者斯普蘭格說:在人的一生中,再沒有像青年時期那樣強烈渴望被理解的時期了,沒有任何人會像青年那樣陷入強烈的孤獨之中渴望著被人接近與理解,沒有任何人會像青年那樣站在遙遠的地方呼喚。本文通過對大學生使用網絡日志進行自我呈現的行為的研究,旨在關注大學生在社交網絡中進行情感訴求的動因、方式和效果,進一步探討戈夫曼“自我呈現理論”的意義和在網絡時代的發展。□
參考文獻
①歐文·戈夫曼 著,馮鋼 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7
②陸瑩,《人人網中大學生自我呈現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0
③Walther J B.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impersonal,interpersonal,and hyper personal interacti-on[J].Communication Research,1996;Cutler Impression management theor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Academic Press,1996
④屈勇,《網絡人際交往中的印象整飾的特殊性》[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6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10
⑤黃菲,《青年在社交網絡中的自我呈現研究》[D].中山大學,2010
(作者單位: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