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
【摘 要】2004年,美國學者菲利普·邁耶在《正在消失的報紙》一書中,提出了“報紙消亡論”,這一理論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隨著網絡媒體的發展,報紙受到了巨大沖擊,但報紙本身具有無法替代的特點,“報紙的消亡”僅僅只會是形式的轉變,未來報紙將與網絡媒體進一步融合,同時小眾化的紙質媒體依然會存在。
【關鍵詞】報紙消亡 網絡 融合
在網絡發達的當今時代,網絡媒體對報業生存的沖擊無疑是巨大的。網絡新聞所具有的信息廣容性的特點,大大增加了人們對新聞真實性和內容價值的甄別難度,而報紙卻能從無限激增的信息中為受眾提供或選擇最真實、最有價值的信息。此外,報紙本身還具有獨特的欣賞性和保存價值,其通過自己獨特的報紙編輯語言表達了網絡媒介無法表達的隱性語言。因此,筆者認為,“報紙消亡論”的實質應該是:未來報紙的轉變只是形式的轉變,而內容則會長存。
一、報紙物理媒介轉變的若干前提條件
1、報紙物理媒介由紙質轉變為電子版最基本的條件是電腦的普及和互聯網的進一步升級
由于互聯網所發布的信息具有及時和免費的特點,受此吸引,越來越多的廣告客戶會逐步將業務轉向網絡媒介。進入21世紀以后,越來越多的人們通過網絡來閱讀新聞和獲取信息,報紙的發行量受到嚴重沖擊,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各大報社紛紛出版電子報紙,減少甚至完全停止了紙質報紙的出版。
而在我國,雖然互聯網絡綜合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離發達國家網絡水平還是具有較大差距,網民所占人口比例和消費能力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我國報紙走向電子報的步伐明顯也要落后于發達國家。
2、報紙物理媒介由紙質轉變為電子版還取決于新聞網站或網站新聞頻道是否成熟和完善
目前,國內的大多新聞網站或網站的新聞頻道的記者沒有獨立采訪權,而在新聞事件發生時我們也難以見到網絡媒體記者的身影。網站沒有記者,就無法向受眾提供獨家新聞,難以同傳統媒體進行真正的競爭,在媒介和廣告市場上最多能和傳統媒體平分天下。網絡中的很多信息均是來源于網民和傳統的大眾媒介,而網絡對信息源的接近與獲取仍處于附屬和被動地位,這種現狀如果保持下去,報紙物理媒介由紙質轉變為電子版就較難實現。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其新聞網站發展比較成熟,我們可以從中學習經驗,獲得啟發,從而為我國報紙的發展改革提供有益借鑒。以美國著名的《紐約時報》所設立的新聞網站為例,其受眾閱讀量在眾多報紙網站中一直居于首位,這不僅要歸功于《紐約時報》本身具有的巨大品牌效應,容易吸引到受眾;同時更要歸功于網站的創新能力,以及始終堅持以讀者需要為中心的理念。紐約時報網之所以能夠成功吸引眾多讀者,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網站管理者能夠站在讀者立場上思考問題,根據讀者的需求不斷推出更新更好的服務,如創建了最受歡迎新聞板塊等。而在以受眾為本,為受眾提供個性化服務等方面上,我國的新聞網站仍有待改進。
3、市場化程度是決定報紙物理媒介由紙質轉變為電子版的關鍵因素
所謂的“報紙消亡”,從根本上來說,是媒介進行市場競爭的結果。報紙媒體原本就依賴市場來獲取資金,但隨著網絡新聞盛行,紙質報紙的發行量出現大幅萎縮,導致刊登廣告的收入大量減少,報紙發展舉步維艱。但是諸如機關報等,擁有強大的資金后盾,不必依賴市場維持生存,自然不會快速消亡。從這個意義上說,最先要消亡的報紙應當是充分市場化的報紙,報紙消亡應首先出現在報業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歐美發達國家。而我國報紙發展的一個關鍵就是要用市場戰略來思考報紙的經營和發展,一旦報紙按照市場規律來經營,就必然會受到市場的制約,其資源和人才的配置也必然會流向資源使用效益最好的地方。當我國的新聞網站按照市場化的要求,使用全新的商業化模式來進行運作時,也會更注重品牌優勢的確立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從而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未來報紙的形式
1、未來報紙會受到網絡媒介的嚴重沖擊
現代的互聯網絡,不僅將視覺、聽覺與閱讀等功能融于一身,同時網絡對信息幾乎可以進行無限選擇、下載保存和提取編輯,而且網絡新聞還具有時效性強、選擇面廣等特點,這使得更多的人將視線轉移到網絡新聞上,而閱讀報紙的人的數量則在急劇減少。據統計,自互聯網出現以來,全球每年使用網絡獲取信息的人約增加1.6至1.8億,網絡新聞受眾的數量也變的越來越龐大。
邁耶教授認為人的閱讀習慣是在成年以前就已經形成,在當今社會中,隨著互聯網發展而成長起來的廣大中青年人,其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是在網絡上,而對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使用則相對較少,這種習慣對報紙無疑是災難性的。伴隨閱讀報紙而長大的一代人正在逐步老去,而習慣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的青年人開始步入中年,由此推斷,再經過三十年左右,那時的人們將成為網絡媒介的使用者,紙質的報紙將失去大量市場讀者。
2、報紙和網絡媒體將進一步融合
筆者認為,“報紙的消亡”實質上并不是指其所有形式的消亡,而是指紙質報紙逐步減少和退出市場。新聞更多地出現在報紙的電子版面中。而報紙原有的編排樣式將會被繼承并不斷地發展,尤其是會與網絡新聞的編排樣式相互借鑒和相互融合。我們可以預料在本世紀中期,隨著網絡媒介在未來的進一步發展和進步,報紙的紙質版面將逐漸消失,報紙有可能進一步向“電子報”的方向轉變,受眾通過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就可以輕易地獲取新聞信息以及“報紙版面”,而這種“報紙版面”可能延續了原來的樣式,也可能是一種全新的樣式。報紙的媒介形式與原來發生了變化,成為一種融合了報紙編排樣式與網絡載體的混合媒介。
在未來,生產報紙的報社依然會存在,但是其職能可能會發生較大的變化。報社記者只負責新聞的采寫,新聞報道和其他內容的版面設計則完全由網站負責,報社不再如以往采寫、編輯、出版和印刷全部完成,報社職能變得更加單一;報社可以獨立在網站之外,也可以是網站的組成部分,整個報社的性質類似于通訊社,只需負責提供“電子報”各版面所需要的新聞報道。紙質報紙轉化為網絡報紙后,大多數紙質報紙將會消失得無影無蹤,這些報紙的印刷、發行等過程也將不復存在,信息傳播徹底改變了形態。而至于完全紙質的報紙還是會存在下去,只不過完全紙質的報紙會變成一種定期出版的、面向受過良好教育、數量少的特定讀者群的出版物,即越來越小眾化。
結語
總之,邁耶教授所預言的“報紙消亡論”雖然提出了報紙在未來受到其他新興媒體的沖擊,尤其來自于網絡,但是報紙如果能夠保持或提高內容質量,還是能夠在未來時代繼續存在的。筆者認為,報紙和網絡的融合是有條件的,只有當網絡的發展極為成熟,新一代人的閱讀習慣才從報紙逐步轉向網絡,而在融合后,報紙的編輯和版面語言將會繼續流傳下去,網站在編輯新聞和設置版面過程中,也會繼承報紙所使用的版面語言。□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1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