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闖
【摘 要】電視紀錄片的屬性與政治傳播需求是息息相關的,電視紀錄片需要在政治傳播的引導下實現對時代脈搏的準確把控,無論是在題材選擇上還是在制作過程中,電視紀錄片與政治傳播的聯系都得到了充分體現。
【關鍵詞】電視紀錄片 政治傳播
電視紀錄片中進行政治傳播是早已有之的現象,從兩者的相互關系及共同利益來看,雖然經歷了一些波折,但是兩者的結合是相互選擇的結果。而在紀錄片中進行政治傳播的多種表現形式也為政治傳播效果的實現奠定了基礎。將電視紀錄片中政治傳播的概念及內涵充分理解并運用,才能更好地促進電視紀錄片的政治傳播效果。
一、電視紀錄片與政治傳播的聯系
電視紀錄片是對社會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等生活形態以記錄性的語言進行電視專題報道類的節目。從中國電視紀錄片的發展進程來看,經過上世紀八十年的高速發展之后,一直處于發展相對緩慢的階段,而在近幾年又出現了一定的回暖現象。在自上而下的政治傳播中,上層建筑的思想或決策需要通過一定的形式傳達出來,在以往的媒介活動當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紀錄片的特性在中國社會步入不斷深化改革的時期之后,更加符合政治傳播所要實現的目標。這種雙向選擇表現在兩個方面。
1、電視紀錄片需要在新時期注入政治傳播元素
電視紀錄片中的政治傳播因素并不是近幾年才出現的,從中國紀錄片的發展進程來看,在歷史上曾存在著體制內紀錄片與體制外紀錄片的分別。體制內紀錄片站在國家、政黨的利益上進行電視紀錄片的創作,這其中的政治傳播是非常明顯的。而體制外的電視紀錄片則是以個人、社會精英為主體制作的,雖然其發展一直在前者的引導和監督之下,但更多的是體現個人思想與自由的精神。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之后的一個時期,無論是體質內還是體制外的電視紀錄片創作都受到了沖擊。直到和諧社會理念提出以后,體制內的電視紀錄片創作迎來春天,但由于前一時期受眾的大量流失以及競爭對手的活躍,電視紀錄片需要在創作時不得不在政治傳播這一大的框架內進行。通過這一元素的注入,使電視紀錄片在不喪失原有屬性的前提下,能夠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找到新的定位,實現蛻變。
2、政治傳播在新環境下通過電視紀錄片實現目標
國家要實現一定的政治目標可以通過多種手段,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警察、監獄等暴力手段,另一種這是通過文化、信仰等相對溫和的手段。這樣的兩種途徑并不是截然對立的,而是相互配合發揮作用,只是主導性上的差別。隨著社會的變化,電視紀錄片能夠很好的契合媒體政治傳播的需求。新聞對于真實性和時效性的追求是紀錄片所不能及的,但從受眾的角度來看,紀錄片能夠滿足受眾對于信息獲取的需求;在表現手法上,電視紀錄片有自身的特色,能夠委婉的表達政治傳播的意圖,引發受眾的思考。選擇電視紀錄片這種形式實現政治傳播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信息化所帶來的信息流無論是從速度上還是數量上都遠遠超過了媒體所能達到的程度,因而通過傳統途徑進行政治傳播的效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紀錄片這種形式成為了必然的選擇,社會知識文化水平的提高也為受眾接受這種形式的政治傳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而更好地實現政治傳播的既定目標。
二、政治傳播在電視紀錄片中的表現
電視紀錄片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在其創造過程中需要堅持真實性原則,這是其創作的核心和靈魂,即所選取的主題或對象一定是在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的。與傳統的新聞作品不同的是,在事實基礎上進行紀錄片的創作可以進行藝術加工,紀錄片能夠更具生命力和表現力,政治傳播有了更大的空間。
1、電視紀錄片題材的選擇反映了政治傳播的意圖
政治傳播是需要使某種觀念深入人心,讓受眾接受來自國家文化意識形態的影響,這個過程牽扯眾多因素。通過對紀錄片題材的選擇可以實現某種程度上政治傳播目標。例如2012年中央電視臺推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這部電視紀錄片講述的是在中國各個地區頗具代表性的美食,從這些美食的制作以及背后所流傳的故事傳說中宣揚中國源遠流長的美食文化,這部紀錄片,在華夏大地上掀起了一陣美食熱潮。
這部紀錄片有沒有實現某種程度上的政治傳播的預期效果呢?答案是肯定的,事實上,在那個時期,諸如有CPI持續上揚,股市不振,樓市宏觀調控未取得預期效果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一部紀錄片在一定程度上轉移了當時社會關注的重心。而由此推開來看,中央電視臺這樣的國家電視臺所選取的電視紀錄片題材中,很少有直面社會上尖銳沖突或者難以下定論的問題,而是順應構建和諧社會的大方向,比如對于歷史、探險等問題很偏愛。即便涉及政治領域也多是講述歷史的,或者宣傳紅色革命精神。這種題材的選擇會構建一個“擬態空間”,而這個空間反映了政治傳播的需求。
2、電視紀錄片的制作與政治傳播的聯系
一部電視紀錄片的制作并不是簡單的題材選擇與內容填充,而是關注角度、聲音、畫面、旁白等多種角度綜合運用的成果。顯然,政治傳播過程中,對題材的選擇有著明確的取向,需要在國家、政黨的既定政策之下,符合全局利益與宏觀方針。在中央電視臺播放的電視紀錄片中,包括《京劇》、《China·瓷》等一系列的紀錄片都是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宣揚,受眾會對悠久的戲曲文化、瓷器在世界范圍內的廣受歡迎而形成印象。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京劇的式微,瓷器成為廉價與劣質品標簽,這些事實也客觀存在著。但顯然后者是政治傳播中不希望深究的對象,過度挖掘隱藏的內容與政治傳播主體想要實現的目標是不相吻合的。
不僅在選擇敘述的角度上,在紀錄片制作的技術上也有政治傳播影響的層面。《非洲》這部紀錄片是由英國廣播電臺制作的,紀錄片中呈現出黃色和綠色兩種主色調,實際內容里大都是關于非洲的自然景觀,對非洲的社會景觀關注是很有限的。在旁白和配樂上,也是使用具有非洲特色的當地音樂,紀錄片中在這種歡快的音樂下當地人載歌載舞的畫面屢見不鮮。從這種記錄方式上來看,紀錄片的制作技術滿足了政治傳播在特定問題上的深究,而顯然,這需要運用制作手段彰顯一些東西,掩蓋另一些東西。
三、電視紀錄片中的政治傳播展望
從電視紀錄片中進行政治傳播的整體實踐來看,在未來的電視紀錄片制作播出當中,政治傳播的現象依然會存在,并且能夠大有所為,這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執政者轉變執政理念息息相關。早在2013年年底,國家廣電總局就已經下發通知,預計在2014年加大對國產紀錄片的扶持力度,除了每年500萬的扶持基金,還要求34個上星衛視每天播出不少于30分鐘的國產紀錄片。一方面,廣電總局的通知使國產紀錄片迎來了春天,另一方面,電視紀錄片主管單位的直接介入,意味著政治傳播在電視紀錄片中更大范圍內的運用和實現。在這一政策之后,如何在電視紀錄片中通過多種形式展現政治傳播的需求,既符合國家關于紀錄片制作與播出的基本方針,又能夠將政治傳播自然融入到各個地方特有的文化背景中,政府,媒體,公眾都對國產紀錄片提出了新的要求。無論是在數量、質量上,還是在題材的多樣性上,電視紀錄片中的政治傳播都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
從更開闊的視野來看,電視紀錄片中的政治傳播不僅僅是國產紀錄片所獨有的,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樣,國外眾多的優秀紀錄片當中也存在著鮮明的政治傳播現象,在包括敘述方法、表現形式等多個方面,國外電視紀錄片中的政治傳播現象都頗具特色,在國際舞臺上發出自己的聲音,并且構成了這個國家軟實力的一部分。意識形態上的差別使各個國家的政治主張隨著國家利益而不斷調整變化,但是對于政治傳播的必要性的認識,以及利用電視紀錄片進行政治傳播的需求在不同屬性的國家中卻是相同的。國家形象紀錄片是近年來我國電視紀錄片對外展現國家風貌的一種主要形式,不僅是對中國經濟建設成果的展示,更是包含著國家政治態度和觀念的一種宣揚,如消除外國民眾對于中國崛起的擔憂,尋求更多的合作機遇等。既要接地氣,又要有洋口味,多種別具特色的政治傳播現象在電視紀錄片中的表現,對于電視紀錄片自身品質的提升,以及政治傳播被更多的受眾所接受都將起到積極作用。
縱觀電視紀錄片中政治傳播的發展軌跡,其對于政治一體化、政治民主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些經驗需要在以后的電視紀錄片制作以及傳播過程中繼續保持和發揚的。而另一方面應當使今后的紀錄片創作能在一個相對確定的尺度內更加具有創造性。在此基礎之上,充分激發受眾對電視紀錄片的熱情,突出國家電視臺在政治傳播中的引導作用,以國家電視臺的特殊地位為電視紀錄片中的政治傳播指明方向,使紀錄片中的政治傳播的發展更加合理。□
參考文獻
①王大國,《電視紀錄片的基本特征》[J].《新聞愛好者》,2010(11)
②李恩吉,《紀錄片的真實性與藝術性》[J].《新聞傳播》,2003(9)
③段鵬:《政治傳播:歷史,發展與外延》[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