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蘭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聽、說、思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因為“聽”是基礎,學會傾聽,明白意思,才能為“說”打好基礎。而在“聽”和“說”的過程中,必須有“思”的參與。這樣,你的“聽”才有效,你的“說”才達意。
一、培養學生“聽”的能力
“聽”是信息獲得的重要環節。只有認真聽,才能對聽到的信息進行加工,才能促成“想”和“說”。如果學生不會傾聽,教師講得再好也是一廂情愿;學生不會傾聽,課堂上就不會有精彩的生成。學生傾聽能力的培養要從教師做起,教師要關注并引導傾聽。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呢?
(1)檢查讀課文時,要隨意指名讀。可以這樣進行:“同學們,接下來,老師要檢查一下大家的讀書情況。請同學們一定要注意傾聽,聽一聽讀書的同學是不是讀準了字音、讀通了句子。”如果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真的出現了問題,教師應該示意聽的學生馬上提出來。這樣做,一是為了幫助讀書的同學及時發現錯誤,二是方便發現問題的同學及時反映問題,免得為了反饋這個發現的錯誤,而耽誤了后面的聽講,三是為了鼓勵學生課堂上要認真傾聽。
(2)課堂上,教師要做到認真傾聽。在常態的聽課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學生回答問題出錯誤,教師一點反應都沒有的現象。這樣一來,整堂課就是教師的一言堂,就是教師的說教案,就是教師在走過場。這樣的課堂,談不上培養學生能力,甚至會弱化學生已有的能力,更無課堂效果而言。比如,講《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師提問:“通過讀書,你知道了外洞有怎樣的特點?”生回答:“外洞很好!”教師說:“好,請坐!”“外洞很好”這根本就是個錯誤答案。教師本應聽出這是一個不夠貼切的答案,繼而應該順勢引導學生,或是組織學生完善這個答案。可因為教師的不注意傾聽,使得這個學生錯以為自己的這個“很好”是個正確答案,聽講的學生也會錯認為這是個正確答案。實踐證明,會傾聽的教師,課堂是靈動的,會傾聽的學生,思維是敏銳的,師生都會傾聽的課堂一定是精彩的。
二、培養學生“說”的能力
如果說讀書是一種積淀,那么“說”就是積淀后的反饋。“說”,應該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一項最實用的能力。課堂上,我們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播撒希望的種子,讓學生把想說的內容表達出來。因此,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做好以下幾點。
(1)讓學生把話說清楚。《弟子規》中提到“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其意為,說話的時候,吐字要清楚、緩慢,不能因為著急而說錯話,不能說得含混不清,要讓聽者聽明白。在日常教學過程當中,我們經常遇到吐字不清的學生,仔細研究這些孩子,并不是發音有問題,而是學生的說話習慣有問題。為此,在我們的語文課上,一個有責任感的語文教師,首先就應該關注學生是不是能夠把話說清楚:因為這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與人溝通和交流,也關系著一個人的未來和發展。
(2)讓學生把話說得有條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說話習慣。它不但會影響學生的表達方式,而且會直接影響學生進入中學后的學習方式。除了語文外,政治、歷史、物理、化學等好多學科都有論述或證明題,如果學生說話沒有條理就會直接影響學生對問題的表述,自然也會影響學生的成績和以后的學習過程。課堂上,我們要隨時關注學生是不是說完整話,說話是不是有條理,這是關系到學生終身發展的一件大事。我們老師要從關注生命的角度出發,培養和訓練學生養成好習慣。
(3)讓學生有“說”的機會。①要讓學生有話可說。其實,“說”是實現語言功能的一個重要方式。要想讓學生會說,我們首先要讓他們有話可說。比如教學《百合花開》,了解作者林清玄是學習文章的重要突破口。課前,我們可以布置學生去搜集關于林清玄的資料,課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介紹。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們擴充了閱讀面,更重要的是鍛煉了說的能力。②適時安排辯論會。辯論是鍛煉說的最好的方式,也是促使學生走進文本的最好的方式。比如,教學《登山》,在第二課時我們可以安排一個小辯論——列寧是不是盲目鍛煉自己的意志?引導學生到文字中去尋求答案,通過深入讀書去斟酌、品味有關描寫列寧的語句,為自己的論點提供最強有力的佐證。這樣的過程,是在培養學生“咬文嚼字”、感悟語言和品味文字的能力。讀書之后的辯論,學生需要借助文章中尋到的佐證充分闡述自己的觀點,與此同時,認真傾聽別人的談話更是辯論的一個重要過程。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學生不但鍛煉了說的能力,也學會了傾聽,更獲得了言語表述的綜合能力。
三、培養學生“思”的能力
“思”是教師在課堂上經常忽視的,然而卻是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的一種能力。在組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一定要隨時提醒學生“一定要認真聽、認真想”。因為“想”是要通過“聽”來獲取素材的,想是“聽”的過程,只有伴隨“想”的發生,“聽”才是有效的。“思”是一項不容忽視的能力。“思”的依據就是文本內容。比如,有一次,一位語文教師上“下水課”,講的是《最美好的禮物》。這是一個剛畢業的語文教師帶的班。教學過程中,語文老師布置了這樣一個問題:“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話音剛落,學生們就迫不及待地舉起了手。于是,老師找一名男同學回答,他說:“圣誕節。”又一個孩子說:“圣誕節晚上。”這兩個答案顯然都是錯的,書上明明寫著——圣誕節前夜。由此看來,這兩個同學在回答提問時,并沒有經過仔細思考,而是憑空而論。換句話說,這樣的回答缺少了“思”的過程,缺少了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把三者聯系起來。“聽”是基礎,學會傾聽,明白意思,為表達——“說”奠定基礎。而在“聽”和“說”的過程中,必須有“思”的參與。這樣,你的“聽”才有效,你的“說”才達意。
(甘肅省通渭縣義崗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