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宏安
摘 要:生物學科是一門自然學科,生物教育的實質也包含著人文教育。在初中生物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加入人文教育,不僅讓學生掌握良好的生物學知識,同時也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形成健康人格。
關鍵詞:成才;生物教學;人文教育;責任意識
在我國的初級教育階段,對人文教育的重視程度愈加明顯。人文教育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其實質是指人文精神。生物學科是一門自然學科,其從表面來看與人文教育并無直接的聯系,但生物教育的實質也包含著人文教育。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不僅重視物質享受,而且更加注重提升自己的精神素養。而在初中生物學科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在教學中加入人文教育,不僅讓學生掌握良好的生物學知識,同時也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成為社會所歡迎的高素質人才。
一、指導學生認識生命的價值
對每個人來說,生命都只有一次,因此,我們應當珍惜生命,并認識生命的價值。作為一名初中學生,其正處于人生中最寶貴的階段,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正在形成過程中,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外界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此時,在生物課程學習中,教師可以滲透人文教育,并借助生物教材內容,讓學生認識生命的可貴和生命的價值。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這一課程時,讓學生了解生命的奧秘,認識到人的發展是非常不容易的,從胚胎到長大成人,是一個漫長而又艱苦的過程。再如,“人體內物質的運輸”這一課,講人的身體由血液、血管以及各個器官組成,任何一部分出現問題,都會損害人的身體健康。這就要求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可貴,養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并注重身體健康的保護,只有這樣才能發揮知識的力量,讓自己的生命實現更大的價值。
二、引導學生形成生態保護意識
生態保護既是生物學科研究的課題,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教育學生形成生態保護意識。生態保護,要求學生能夠熱愛自然和保護自然,并做到不亂扔垃圾和綠色消費意識。生態保護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重點,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借助生物教材培養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
例如,在學習“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這節內容時,學生能夠充分了解到植物對于環境和人類社會的重要意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滿足了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的需要,同時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植物能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氧氣,植物除了利用氧氣供自己使用外,還排出到大氣中,維持了兩者的相對平衡。”可見,綠色植物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要教育學生注重保護環境,形成良好的生態保護意識,要從自己的身邊小事做起。如不要亂丟廢棄的電池,因為電池對土壤的污染是非常嚴重的,若電池中的鎘、汞等有害物質進入人體,會導致人中毒。因此,讓學生形成生態保護意識是非常必要的。
三、培養學生責任意識與適應能力
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個體,應當具有一定的責任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當前,我國獨生子女日益增多,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對孩子過分溺愛,會使得他們逐漸迷失自我,往往堅持以自我為中心,沒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責任意識,不考慮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就要求教師加強對學生責任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
例如,學習八年級上冊“人體內物質的運輸”這一章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借助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等方面發揮著作用。而人作為一種高級動物,不僅要從社會中進行索取,還要懂得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樣,每個人也是家庭的組成部分,只有團結到一起,才能發揮出更大的價值和力量。要學會對父母進行關愛,要有家庭責任意識和社會意識。當步入社會之后,才能得到人們的認可,并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再如,在學習“生物對環境的適應”這節課程時,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當前,社會競爭壓力很大,一些意志力薄弱的學生一旦踏入社會,很可能會不知所措。在學習中也是同樣的道理,每個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同,其產生的心理壓力也不一樣,要引導學生正確面對,以積極的心態看待問題。只有這樣,當步入社會之后,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取得進步和發展。
四、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團隊意識
開展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團隊意識的有效途徑,也是人文精神在教學中的體現。通過讓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精神,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很多知識點都需要學生進行實踐,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才能真正理解知識的內涵。實踐過程更是培養學生團隊意識的最好方式,在相互幫助和活動過程中,學生既能夠開展生物研究活動,也能夠增加學生之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較好的團隊意識。
例如,生物教材中的“被子植物的一生”這節課程的教學,就可以采取開展實踐活動的形式,帶領學生到野外進行觀察,指導學生認識不同的植物,并根據所學的生物知識對植物進行分類,認識被子植物萌芽、開花和結果的生長過程,使生物知識學以致用。同時,學生在觀察植物的過程中,對植物的頑強生命力和各種各樣的形態美,贊嘆不已,更加激發了他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都發生了變化,對生物課程也更加熱愛,人文精神滲透到他們的思想中,培養了團隊意識,提高了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需要教師采取多種有效的措施,能夠讓學生掌握牢固的生物知識,同時也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要培養學生責任意識與適應能力,指導學生認識生命的價值以及形成生態保護意識。另外,還要給學生提供課外實踐的機會,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并在人文精神上進行提升,使學生真正成為高素質人才,為步入社會和更好地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石.談生物學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滲透[J].生物學教學,2009(1).
[2]樂園.初中生物課堂中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策略[J].新課程,
2013(5).
(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船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