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慧 何珊珊 周曉馥
摘 要: STS教育(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Education)是目前在教育領域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而興起的一種教育范式。生物學科是自然學科的一種,其主要特性是實驗性和社會性。將STS教育理念融入生物學科教學就是為了使其充分發揮學科特有的性質。本文開拓新生物學科教育思路,完善生物學科的教學理念,圍繞生物學科教學和STS教育的融合,歸納總結STS教育背景、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理論發展、綜述STS教育特點、目標,同時分析生物學教學研究國內外現狀,為設計教學課程提供材料,并為后續研究提供基礎。
關鍵詞: STS教育 生物教學 教學應用
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簡稱STS)是融科學、技術、社會三者為一體的交叉學科,旨在研究科學、技術、社會的相互影響和聯系。STS教育即通過對科學方法、科學內容、先進技術的教授,使學習者將所學內容應用于社會、服務于社會的教學方法。我國STS教育興起于1985年,在教育領域應用廣泛。
1.STS教育研究概況
STS教育始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歐美,科技革命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使人們開始關注科學技術背后的社會問題。歐美許多國家已經將STS教育理念充分融入生物教學過程:英國《社會中的科學與技術》課程100個專題中12%有關生物領域,美國將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寫進《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并說明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科學態度是教學重點[1]。在我國,2014年第四屆國際應用社會科學討論會議對教師專業發展現狀作出分析,教師正逐步適應現階段的培養模式,要使學生成為復合型人才,教師必須具備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2]。
2.STS教育理念的內容研究
2.1STS教育理念的目標
STS教育學家們對STS的科學教育目標各抒己見,Cheek.D.W將提高全民的科學素養作為首要目標,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對科學、社會、技術三者之間的興趣。Ramsey.J將STS教育目標視為學生的科學應用能力的培養,學生理解科學議題,用科學的方法和思維思考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聯系[3]。基于以上研究,將STS教育理念的目標歸納為培養學生的STS意識、激發學生創造和改變的潛能和樹立科學的價值觀。
2.2STS教育理念的內容
Graham. C.S認為構成STS教育需要四個方面: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技能學習的過程,科學的基礎問題,面對問題下達的決策[4]。目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還沒設置STS教育課程,只是在已有的學習基礎上滲透貫穿有關STS的社會議題,包括在課程導入中加入科學技術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材中滲透與生產、生活相關的科學知識,科學家重大發現的研究過程,社會上亟待解決的問題和科學前沿知識和進展,以及社會的熱點問題。
3.教育心理學理論依據
3.1認知主義理論
認知主義理論源于格式塔頓悟學說,即學習者通過頓悟的心理機制形成知識結構。知識是對外部世界的揭示和認識,學習者對知識的學習受社會、歷史文化的影響[5]。布魯納將學習視為信息加工的過程,學習者首先需要外部給予一個刺激,引起學習者的興趣,其次告知學習者想要的預期結果,再通過一系列實踐過程初次獲取新知識,及時強化得到學生的及時反饋,并給予認真翔實的評價[6]。
3.2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要求教師針對學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引導學生逐步進入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而不是僅局限于知識結構本身[7]。建構學習情境有利于學生理解和建構自己的知識。教師創設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情境,引導幫助學生參與其中,通過探究合作學習方式構建知識體系[8]。
3.3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教學觀和學習觀強調學生的創造性和獨立性,學生的個人發展被視為教育的最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存在個體差異。尊重個體差異,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教師起引導者的作用,在與學生建立情感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教學活動。
STS教學理念下的生物教學是在學科知識發展、教師科學教學、符合教學規律的背景下展開實施的。這一理念的滲透有利于生物教學目標的實現,實現新時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STS教育理念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學習功利性的想法,打造道德情感優良的人才,最終目標是讓人生活在相互聯系的社會環境中。通過對學生最自然的教育而形成最融洽的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共生的社會意識。摒棄以知識為主體的技術意識,提倡科學學習的觀點,注重科學認識中價值理論存在的技術意識。
參考文獻:
[1]李媛,劉恩山.美英兩種高中生物/科學教材STS的內容分析及其啟示[J].生物學通報,2005,40(8):57-59.
[2]李堃.淺析初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5(1):88.
[3]王晶瑩.《國際視野下的STS課程研究》——科學教育改革的時代走向[J].比較教育研究,2013(10):102-103.
[4]王有煒.科學人文素質教育與STS教育的融合[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2(2):58-60.
[5]陳香姑.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設計中的應用[J].教育前沿,2015,(12):274.
[6]馬梅妍.認知主義流派對我國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啟示[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4,30(2):91-92.
[7]李巍巍.建構主義教學的焦點與前沿的可視化分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5):148-151.
[8]李智.建構主義視域下的“翻轉課堂”教師角色探析[J].教學與管理,2015:(27):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