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玉
作文評價對作文教學的意義重大,它既檢驗既往的作文教學狀況,又影響著未來教學的效果,還能引導學生的寫作行為。很多老師深知作文評價的重要性,但實踐中卻對評價作簡單化處理——評語加分數就罷了,更多老師空有一套理論卻不付諸實踐,這是一個“悲哀”的教育現象。時間精力有限是一方面的原因,學校對老師工作量的評價只落實在紙張上:作文的字數越多越好,次數越多越好,所以寫評語就成為作文評價的主要方式,雖然大部分老師并不贊同這種方式。一直以來,高中作文教學中作文評價收效甚微,盡管很多老師在評價方面盡責地付出,卻沒能收到預期的效果。筆者認為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教師評價體系匱乏
高中語文老師無論是在師范院校就讀時還是工作后的培訓中,基本都沒有進行作文評價方面的訓練,很多老師是靠自己摸索或是沿襲讀書時老師對自己作文評價的方法。作文評價體系、培訓規范的匱乏,直接導致評價標準定位模糊。每個老師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不科學、不準確的評價,學生無法領會理解。評價中常用“中心明確,結構合理,語言優美”等這些連自己也感覺“空泛無物”的概念用語,試問學生如何在這樣的評價中得到啟發、觸動和促進,進而提高作文能力呢?另外一個明顯的問題,就是很多作文評語過于“全面”,老師的一片苦心在學生看來,反而是“如果處處是重點,反而無一處是重點”了。以上評價方式對學生的作文心理產生了深重的負面影響,相當多的學生認為自己寫作水平極低,沒有甚至喪失了寫作的積極性。
二、 學生反饋態度消極
相當多的高中語文老師發現,自己認真作出的評價很多學生完全沒有注意,錯別字詞句沒有修改,指出的種種不足下次作文照犯。長期的勞而無功必然使老師們產生倦怠,積極性沒有了,效果自然也沒有了。學生對作文評價態度消極,其根源是寫作目的只為高考而不是真想寫作,只寄希望于背一些作文模板或名言名句考試就萬事大吉。這種動機的異化必然導致其根本不關注老師的評價,因為連作文都不重視,又怎么會重視作文評價呢?
三、教育制度制約發展
實際教學中,并沒有一個合理的評價體系對作文評價作出一個科學的考核和判斷,學校、家長對老師的要求都在量上,而非質上,作文批閱數量的多少勝過評價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高考的選拔功能也制約了作文評價的發展,老師和學生都以高考作文為標準,殊不知作文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如果一開始就以高考作文為標準來要求,學生很難做到。如此,老師的評價就沒有了實際指導意義,無視學生健康成長的做法也阻礙了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
那么,作文評價如何展開才更可行,如何實現其有效性,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課題。針對以上原因,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突破困境。
一、標準統一和差異化并存
統一的評價標準既可以讓學生知道好作文的標準是怎樣的,也可以避免因教師個人的偏好導致給出不合實際的評價,影響學生對作文的判斷。統一的標準使不同的人面對同一篇文章時能得出近似的評價,不同的文章中相同的人評價的標準也要一致。但這個評價標準必須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或是本班學生的能力水準,盡量使其量化、具體化,教師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可以進行一些調整,避免在初始階段就趨同于高考作文的評價標準。
作文評價標準的統一并不意味著抹殺學生的差異化,因為學生是有個體差異的,故老師的評價不可千篇一律。對待個別學生,教師要善于進行縱向對比,總結進步的點滴,激發更多學生的寫作興趣。對相似水平的學生要進行分層評價,對出現病句、錯字比較多的學生,要重點關注,即注意其文是否文通句順。不要因為標準的統一就在作文評價時面面俱到,而要做到突出重點,有的放矢,這樣才能實現作文評價的有效性。
二、評文與評人兼顧
老師自身的寫作理論水平應在作文中體現出來,對學生作文的內容、主題、立意、體裁等加以關注,從中發現問題,簡潔地指出,并提出相應的調整策略。通過作文評價循序漸進地將作文知識傳授給學生,能使學生在了解寫作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寫作能力。在評價中還要體現對學生整個寫作過程的掌控:觀察、體驗、想像、審題、立意、選材等,使學生能通過老師的評價來驗證自己的寫作過程,進而自省、調整。
劣文各有各的劣勢,美文卻有相類似的優點——文章蘊含真情實感。同樣,學生對待作文的態度與老師的評價息息相關,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不要只顧學生作的文,卻忘了作文的學生。”評價時關注學生的知識閱歷、人生態度、思想境界等,會更加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作文和做人一聯系,就易引起共鳴,學生會感覺到寫文章就是在寫生活、寫自我,會少了假大空的內容,多了真善美的閃光。這種引導會讓學生更關注社會,關注生活,熱愛生活。老師作這樣的評價時既要科學客觀、準確到位,又要充滿真情實感,發自內心地去感染學生。
三、精細化同多元化結合
作文評價中的精細化評價非常重要,雖然老師不可能每次每篇文章都做到精細化,但一個學期每個學生至少要有一篇文章能夠被“精評”。此時的“精評”不是面面俱到的評價,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老師初次對作文進行評價之后需要學生作出反饋,以深入了解學生的寫作動機及寫作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然后再次進行評價。針對第二次評價,學生開始對作文進行修改,再評價再修改,直至完善。這樣的一次精細化評價,足以使學生受益頗豐,迅速成長。
但受時間、精力的局限,精細化評價的常態化是不太現實的,但可以結合其他方式展開評價。例如,多篇文章一起評,進行總結、比較,抓住共性特點,及時解決主要矛盾。也可以進行口頭評價,在面對面的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生和老師可以交流互動。方式多元化之外還有主體多元化:師評為主,也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作文評價”,讓學生之間互相評或自評,還可以讓家長參與進來,甚至不妨嘗試網絡評價。方式和主體的多元化,使得學生對寫作之后的過程充滿期待,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作文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一種創造。
(作者單位:廣東中山市楊仙逸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