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功
摘 要:建筑需求的增大導致現代建筑修建的速率和規模也在持續上漲,這同時也意味著資源、能源消耗的增長,對于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而言,這無疑是一種生態負擔。而生態建筑概念的提出和發展是解決建筑污染嚴重、建筑耗能問題的最佳途徑。
關鍵詞:生態建筑 節能環保 節能材料 保溫技術
中圖分類號:TU20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1(b)-0052-01
就我國的經濟發展速率來看,城市規模的擴建需求越來越大,現代房屋建筑的建造正處于高需求、高效率的建造期。為了滿足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建筑物的構建材料一般都是以鋼筋混凝土等傳統建材為主,采取磚混結構,水暖電等各項能耗設備供應齊全,雖然這樣的居住環境對于使用者而言十分舒適,但是從建筑的建造到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對于生態環境來說都是嚴重的負荷。據有效數字統計,我國420億m3的城鄉建筑群落中,高耗能建筑的占比達到了98.9%以上,能源消耗中建筑耗能占到了26%,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單位建筑面積的能源消耗值超過了2倍之多。從上述數據對比中不難看出,生態建筑的推行已經迫在眉睫。
1 生態建筑的優勢
對于傳統建筑而言,先進性理念指導的缺乏是建筑使用功能難以達到預期要求的關鍵所在,雖然傳統建筑已經能夠滿足最基本的生產、辦公、居住等建筑要求,但是建筑期限較長的傳統建筑在結構設計方面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陷,比較典型的內外部結構功能系數不全導致建筑物整體價值無法得到完整體現,這對于建筑使用而言是十分遺憾的。生態建筑的推行給現代建筑行業帶來了生機,而此類建筑設計又具備以下應用優勢。
1.1 能源消耗低
生態建筑設計最明顯的優勢在于較低的能源消耗,該建筑體系的電氣系統能夠在滿足建筑使用基本需求的前提下,以最低能耗狀態維持運行。眾所周知,建筑工程中電氣系統是不可缺少的一個構建環節,生態建筑的電氣系統規劃設計秉持電能消耗最低的建筑設計原則,結合建筑用戶群體的家電設備使用需求對電氣系統進行了優化設計,保證建筑物內的電能傳輸路徑的最優化,對建筑內的線路消耗起到了顯著的控制作用,從側面降低了建筑使用期間內的成本開支費用。
1.2 高效的建筑利用
建筑利用的高效性是生態建筑與傳統建筑之間的最大區別,建筑體的空間資源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原生態系統是生態建筑的支撐構架,在此基礎上,空間面積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減少了空間浪費造成的建筑空間利用低效的建筑影響。建筑用戶還可以向建筑規劃設計人員提出自己的空間規劃構想,讓設計人員結合用戶的基本需求來完成空間設計,達到建筑空間利用高效的設計目標。
1.3 建設過程無污染
通常而言,建筑體優化常用的方法就是裝修,生態建筑使用環境按照設計單位所提供的規劃圖紙進行處理后,能夠與用戶的建筑環境構想更為接近,建筑群落不管是歸屬于民用建筑還是商用建筑,建筑整體的系統裝修都能夠滿足“無污染”的生態建筑要求。因為本建筑群落的建材采購所選用的都是環保優質材料,建筑主體的屋頂、墻體、地面都會進行綠化裝修,從而達到節約能源、降低能耗的建筑目的。
2 建筑供暖系統節能改造
2.1 流量控制技術的應用
在流量控制技術的應用過程中,管網流量的合理分配是通過計算機、專用智能儀表及平衡閥的科學利用實現的。夏季天氣炎熱時,室內溫度要采取制冷方法實現溫度調節;冬季天氣嚴寒時,室內溫度要采取制熱方法實現溫度調節;氣候潮濕的抽濕處理;氣候干燥的加濕處理等一系列室內舒適環境的條件在傳統建筑中都是需要產生一定的能耗才能維持的,而生態建筑體則只需要借助計算機平臺的流量自動控制即可達成舒適環境維持的效果。
2.2 溫度控制技術的應用
溫度調節閥和熱量分配表將安裝于用戶的散熱器上,用戶可以依據自身需求來對建筑能量消耗和熱能控制進行調節,這樣一來,既能夠保證室內環境的舒適程度滿足用戶需求,又使得建筑的節能功效得以體現。從能源節約的角度上來說,制冷(熱)系統效率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因為這一建筑功能的實現牽涉到管網傳送效率、建筑設備運作效率、室內環境控制裝置運行效率以及用戶端計量設備工作效率等等,多方面的指標要求是溫度控制技術應用設備安裝的基本依據,從而保證有效的室內溫度控制。
2.3 熱損控制技術的應用
建筑設計規劃、設備材料采購、設備安裝、運行質量檢測、節能系統作用調節已經經營管理模式應用等環節都是涉及到了高新技術的應用。像生態建筑的送暖管道的外部都是有新型保溫材料包裹的,這樣一來能夠將管道的熱損失降到最低。而施工作業人員在安裝管道的過程中,安裝程序要以設計圖紙為依據,以此保證建筑供暖過程中能夠對熱消耗進行有效控制,從而實現現有熱能資源的充分利用。
3 建筑結構的節能改造
3.1 方向
南北朝向是建筑群落的朝向的最佳布置選擇,也是生態建筑必須遵循的施工建造原則,更是節能改造實施的重要體現。結合以前的建筑節能實驗案例來看,若建筑體本身布局就不大合理,那么必須對建筑圍護結構的保熱性能進行強化處理,對于建筑成本來說無疑是很大的一筆費用開支。設計環節是控制建筑方向的關鍵時期,工程圖紙的設計要與節能要求相符。
3.2 隔熱
為了生態建筑能夠達到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外墻和屋頂的建材應該滿足隔熱保溫的要求,特別要注意保溫層內部結露、滲水、發霉等狀況的發生,切記不能選用空心砌磚材料和單一輕質材料,輕質材料和厚實材料的復合構造是最佳的應用方式。
3.3 采光
采光要求是設置窗戶大小的基本依據,而窗口位置可以以建筑使用要求為布置根據,建筑門窗的玻璃可選用普通玻璃,著色玻璃和可見光透光率低的玻璃不適合居住或辦公建筑環境選用。
3.4 通風
為了保證夏季的自然通風,建筑室內和建筑群體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高層建筑可布置在群落最北邊,中間可以設置多層建筑,地層建筑則可以布置于建筑群落的南邊。自然通風能夠讓室內用通風用電能耗有所降低。
4 結語
市場經濟中建筑行業的地位十分重要,作為民眾生活、工作的重要場所,生態建筑的發展對建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是建筑工程單位應該對建筑內外結構的綠色改造問題提高重視,先進節能技術的應用是控制實施的一種有效方法,通過不斷的探索努力,生態建筑的未來發展一定會更加輝煌。
參考文獻
[1] 孫文敏.論建筑設計中的綠色生態建筑觀[J].廣東科技,2011(16).
[2] 王錫琴.生態建筑中的節能環保措施研究[J].制冷與空調,2011(4).
[3] 田娜,李亞光,田穎.淺談國內外生態建筑的發展狀況[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endprint
摘 要:建筑需求的增大導致現代建筑修建的速率和規模也在持續上漲,這同時也意味著資源、能源消耗的增長,對于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而言,這無疑是一種生態負擔。而生態建筑概念的提出和發展是解決建筑污染嚴重、建筑耗能問題的最佳途徑。
關鍵詞:生態建筑 節能環保 節能材料 保溫技術
中圖分類號:TU20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1(b)-0052-01
就我國的經濟發展速率來看,城市規模的擴建需求越來越大,現代房屋建筑的建造正處于高需求、高效率的建造期。為了滿足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建筑物的構建材料一般都是以鋼筋混凝土等傳統建材為主,采取磚混結構,水暖電等各項能耗設備供應齊全,雖然這樣的居住環境對于使用者而言十分舒適,但是從建筑的建造到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對于生態環境來說都是嚴重的負荷。據有效數字統計,我國420億m3的城鄉建筑群落中,高耗能建筑的占比達到了98.9%以上,能源消耗中建筑耗能占到了26%,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單位建筑面積的能源消耗值超過了2倍之多。從上述數據對比中不難看出,生態建筑的推行已經迫在眉睫。
1 生態建筑的優勢
對于傳統建筑而言,先進性理念指導的缺乏是建筑使用功能難以達到預期要求的關鍵所在,雖然傳統建筑已經能夠滿足最基本的生產、辦公、居住等建筑要求,但是建筑期限較長的傳統建筑在結構設計方面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陷,比較典型的內外部結構功能系數不全導致建筑物整體價值無法得到完整體現,這對于建筑使用而言是十分遺憾的。生態建筑的推行給現代建筑行業帶來了生機,而此類建筑設計又具備以下應用優勢。
1.1 能源消耗低
生態建筑設計最明顯的優勢在于較低的能源消耗,該建筑體系的電氣系統能夠在滿足建筑使用基本需求的前提下,以最低能耗狀態維持運行。眾所周知,建筑工程中電氣系統是不可缺少的一個構建環節,生態建筑的電氣系統規劃設計秉持電能消耗最低的建筑設計原則,結合建筑用戶群體的家電設備使用需求對電氣系統進行了優化設計,保證建筑物內的電能傳輸路徑的最優化,對建筑內的線路消耗起到了顯著的控制作用,從側面降低了建筑使用期間內的成本開支費用。
1.2 高效的建筑利用
建筑利用的高效性是生態建筑與傳統建筑之間的最大區別,建筑體的空間資源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原生態系統是生態建筑的支撐構架,在此基礎上,空間面積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減少了空間浪費造成的建筑空間利用低效的建筑影響。建筑用戶還可以向建筑規劃設計人員提出自己的空間規劃構想,讓設計人員結合用戶的基本需求來完成空間設計,達到建筑空間利用高效的設計目標。
1.3 建設過程無污染
通常而言,建筑體優化常用的方法就是裝修,生態建筑使用環境按照設計單位所提供的規劃圖紙進行處理后,能夠與用戶的建筑環境構想更為接近,建筑群落不管是歸屬于民用建筑還是商用建筑,建筑整體的系統裝修都能夠滿足“無污染”的生態建筑要求。因為本建筑群落的建材采購所選用的都是環保優質材料,建筑主體的屋頂、墻體、地面都會進行綠化裝修,從而達到節約能源、降低能耗的建筑目的。
2 建筑供暖系統節能改造
2.1 流量控制技術的應用
在流量控制技術的應用過程中,管網流量的合理分配是通過計算機、專用智能儀表及平衡閥的科學利用實現的。夏季天氣炎熱時,室內溫度要采取制冷方法實現溫度調節;冬季天氣嚴寒時,室內溫度要采取制熱方法實現溫度調節;氣候潮濕的抽濕處理;氣候干燥的加濕處理等一系列室內舒適環境的條件在傳統建筑中都是需要產生一定的能耗才能維持的,而生態建筑體則只需要借助計算機平臺的流量自動控制即可達成舒適環境維持的效果。
2.2 溫度控制技術的應用
溫度調節閥和熱量分配表將安裝于用戶的散熱器上,用戶可以依據自身需求來對建筑能量消耗和熱能控制進行調節,這樣一來,既能夠保證室內環境的舒適程度滿足用戶需求,又使得建筑的節能功效得以體現。從能源節約的角度上來說,制冷(熱)系統效率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因為這一建筑功能的實現牽涉到管網傳送效率、建筑設備運作效率、室內環境控制裝置運行效率以及用戶端計量設備工作效率等等,多方面的指標要求是溫度控制技術應用設備安裝的基本依據,從而保證有效的室內溫度控制。
2.3 熱損控制技術的應用
建筑設計規劃、設備材料采購、設備安裝、運行質量檢測、節能系統作用調節已經經營管理模式應用等環節都是涉及到了高新技術的應用。像生態建筑的送暖管道的外部都是有新型保溫材料包裹的,這樣一來能夠將管道的熱損失降到最低。而施工作業人員在安裝管道的過程中,安裝程序要以設計圖紙為依據,以此保證建筑供暖過程中能夠對熱消耗進行有效控制,從而實現現有熱能資源的充分利用。
3 建筑結構的節能改造
3.1 方向
南北朝向是建筑群落的朝向的最佳布置選擇,也是生態建筑必須遵循的施工建造原則,更是節能改造實施的重要體現。結合以前的建筑節能實驗案例來看,若建筑體本身布局就不大合理,那么必須對建筑圍護結構的保熱性能進行強化處理,對于建筑成本來說無疑是很大的一筆費用開支。設計環節是控制建筑方向的關鍵時期,工程圖紙的設計要與節能要求相符。
3.2 隔熱
為了生態建筑能夠達到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外墻和屋頂的建材應該滿足隔熱保溫的要求,特別要注意保溫層內部結露、滲水、發霉等狀況的發生,切記不能選用空心砌磚材料和單一輕質材料,輕質材料和厚實材料的復合構造是最佳的應用方式。
3.3 采光
采光要求是設置窗戶大小的基本依據,而窗口位置可以以建筑使用要求為布置根據,建筑門窗的玻璃可選用普通玻璃,著色玻璃和可見光透光率低的玻璃不適合居住或辦公建筑環境選用。
3.4 通風
為了保證夏季的自然通風,建筑室內和建筑群體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高層建筑可布置在群落最北邊,中間可以設置多層建筑,地層建筑則可以布置于建筑群落的南邊。自然通風能夠讓室內用通風用電能耗有所降低。
4 結語
市場經濟中建筑行業的地位十分重要,作為民眾生活、工作的重要場所,生態建筑的發展對建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是建筑工程單位應該對建筑內外結構的綠色改造問題提高重視,先進節能技術的應用是控制實施的一種有效方法,通過不斷的探索努力,生態建筑的未來發展一定會更加輝煌。
參考文獻
[1] 孫文敏.論建筑設計中的綠色生態建筑觀[J].廣東科技,2011(16).
[2] 王錫琴.生態建筑中的節能環保措施研究[J].制冷與空調,2011(4).
[3] 田娜,李亞光,田穎.淺談國內外生態建筑的發展狀況[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endprint
摘 要:建筑需求的增大導致現代建筑修建的速率和規模也在持續上漲,這同時也意味著資源、能源消耗的增長,對于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而言,這無疑是一種生態負擔。而生態建筑概念的提出和發展是解決建筑污染嚴重、建筑耗能問題的最佳途徑。
關鍵詞:生態建筑 節能環保 節能材料 保溫技術
中圖分類號:TU20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1(b)-0052-01
就我國的經濟發展速率來看,城市規模的擴建需求越來越大,現代房屋建筑的建造正處于高需求、高效率的建造期。為了滿足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建筑物的構建材料一般都是以鋼筋混凝土等傳統建材為主,采取磚混結構,水暖電等各項能耗設備供應齊全,雖然這樣的居住環境對于使用者而言十分舒適,但是從建筑的建造到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對于生態環境來說都是嚴重的負荷。據有效數字統計,我國420億m3的城鄉建筑群落中,高耗能建筑的占比達到了98.9%以上,能源消耗中建筑耗能占到了26%,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單位建筑面積的能源消耗值超過了2倍之多。從上述數據對比中不難看出,生態建筑的推行已經迫在眉睫。
1 生態建筑的優勢
對于傳統建筑而言,先進性理念指導的缺乏是建筑使用功能難以達到預期要求的關鍵所在,雖然傳統建筑已經能夠滿足最基本的生產、辦公、居住等建筑要求,但是建筑期限較長的傳統建筑在結構設計方面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陷,比較典型的內外部結構功能系數不全導致建筑物整體價值無法得到完整體現,這對于建筑使用而言是十分遺憾的。生態建筑的推行給現代建筑行業帶來了生機,而此類建筑設計又具備以下應用優勢。
1.1 能源消耗低
生態建筑設計最明顯的優勢在于較低的能源消耗,該建筑體系的電氣系統能夠在滿足建筑使用基本需求的前提下,以最低能耗狀態維持運行。眾所周知,建筑工程中電氣系統是不可缺少的一個構建環節,生態建筑的電氣系統規劃設計秉持電能消耗最低的建筑設計原則,結合建筑用戶群體的家電設備使用需求對電氣系統進行了優化設計,保證建筑物內的電能傳輸路徑的最優化,對建筑內的線路消耗起到了顯著的控制作用,從側面降低了建筑使用期間內的成本開支費用。
1.2 高效的建筑利用
建筑利用的高效性是生態建筑與傳統建筑之間的最大區別,建筑體的空間資源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原生態系統是生態建筑的支撐構架,在此基礎上,空間面積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減少了空間浪費造成的建筑空間利用低效的建筑影響。建筑用戶還可以向建筑規劃設計人員提出自己的空間規劃構想,讓設計人員結合用戶的基本需求來完成空間設計,達到建筑空間利用高效的設計目標。
1.3 建設過程無污染
通常而言,建筑體優化常用的方法就是裝修,生態建筑使用環境按照設計單位所提供的規劃圖紙進行處理后,能夠與用戶的建筑環境構想更為接近,建筑群落不管是歸屬于民用建筑還是商用建筑,建筑整體的系統裝修都能夠滿足“無污染”的生態建筑要求。因為本建筑群落的建材采購所選用的都是環保優質材料,建筑主體的屋頂、墻體、地面都會進行綠化裝修,從而達到節約能源、降低能耗的建筑目的。
2 建筑供暖系統節能改造
2.1 流量控制技術的應用
在流量控制技術的應用過程中,管網流量的合理分配是通過計算機、專用智能儀表及平衡閥的科學利用實現的。夏季天氣炎熱時,室內溫度要采取制冷方法實現溫度調節;冬季天氣嚴寒時,室內溫度要采取制熱方法實現溫度調節;氣候潮濕的抽濕處理;氣候干燥的加濕處理等一系列室內舒適環境的條件在傳統建筑中都是需要產生一定的能耗才能維持的,而生態建筑體則只需要借助計算機平臺的流量自動控制即可達成舒適環境維持的效果。
2.2 溫度控制技術的應用
溫度調節閥和熱量分配表將安裝于用戶的散熱器上,用戶可以依據自身需求來對建筑能量消耗和熱能控制進行調節,這樣一來,既能夠保證室內環境的舒適程度滿足用戶需求,又使得建筑的節能功效得以體現。從能源節約的角度上來說,制冷(熱)系統效率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因為這一建筑功能的實現牽涉到管網傳送效率、建筑設備運作效率、室內環境控制裝置運行效率以及用戶端計量設備工作效率等等,多方面的指標要求是溫度控制技術應用設備安裝的基本依據,從而保證有效的室內溫度控制。
2.3 熱損控制技術的應用
建筑設計規劃、設備材料采購、設備安裝、運行質量檢測、節能系統作用調節已經經營管理模式應用等環節都是涉及到了高新技術的應用。像生態建筑的送暖管道的外部都是有新型保溫材料包裹的,這樣一來能夠將管道的熱損失降到最低。而施工作業人員在安裝管道的過程中,安裝程序要以設計圖紙為依據,以此保證建筑供暖過程中能夠對熱消耗進行有效控制,從而實現現有熱能資源的充分利用。
3 建筑結構的節能改造
3.1 方向
南北朝向是建筑群落的朝向的最佳布置選擇,也是生態建筑必須遵循的施工建造原則,更是節能改造實施的重要體現。結合以前的建筑節能實驗案例來看,若建筑體本身布局就不大合理,那么必須對建筑圍護結構的保熱性能進行強化處理,對于建筑成本來說無疑是很大的一筆費用開支。設計環節是控制建筑方向的關鍵時期,工程圖紙的設計要與節能要求相符。
3.2 隔熱
為了生態建筑能夠達到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外墻和屋頂的建材應該滿足隔熱保溫的要求,特別要注意保溫層內部結露、滲水、發霉等狀況的發生,切記不能選用空心砌磚材料和單一輕質材料,輕質材料和厚實材料的復合構造是最佳的應用方式。
3.3 采光
采光要求是設置窗戶大小的基本依據,而窗口位置可以以建筑使用要求為布置根據,建筑門窗的玻璃可選用普通玻璃,著色玻璃和可見光透光率低的玻璃不適合居住或辦公建筑環境選用。
3.4 通風
為了保證夏季的自然通風,建筑室內和建筑群體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高層建筑可布置在群落最北邊,中間可以設置多層建筑,地層建筑則可以布置于建筑群落的南邊。自然通風能夠讓室內用通風用電能耗有所降低。
4 結語
市場經濟中建筑行業的地位十分重要,作為民眾生活、工作的重要場所,生態建筑的發展對建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是建筑工程單位應該對建筑內外結構的綠色改造問題提高重視,先進節能技術的應用是控制實施的一種有效方法,通過不斷的探索努力,生態建筑的未來發展一定會更加輝煌。
參考文獻
[1] 孫文敏.論建筑設計中的綠色生態建筑觀[J].廣東科技,2011(16).
[2] 王錫琴.生態建筑中的節能環保措施研究[J].制冷與空調,2011(4).
[3] 田娜,李亞光,田穎.淺談國內外生態建筑的發展狀況[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