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紀萍 徐悅華 郭慶海
摘 要:該文介紹了齊家溝金礦區域地質情況,從賦礦地層、控礦構造、礦石特征及礦物組合、圍巖蝕變等方面詳細闡述了蓬萊齊家溝金礦的地質特征,總結了齊家溝金礦的找礦標志。
關鍵詞:金礦床 地質特征 找礦標志 齊家溝
中圖分類號:P6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1(b)-0099-02
齊家溝金礦位于蓬萊市東南部45 km處的齊家溝村東一帶,本區及周邊地區自20世紀90年進行金礦勘查以來,先后探明黃金資源儲量數十噸,使本區成為棲霞-蓬萊金成礦帶的典型地區。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金礦資源儲量銳減,增加礦山地質儲量,延長礦山服務年限,成為齊家溝金礦噬待解決的最重要問題。基于此,該文總結了齊家溝金礦床的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以期為礦山生產及科研提供,為依據今后礦山外圍次級構造帶和礦體深部找礦提供借鑒。
1 區域地質背景
齊家溝金礦位于華北地臺魯東地盾之膠北隆起的北部,地處膠北隆起帶的棲霞-蓬萊成礦帶上[1],棲霞復背斜北翼,區內地層較為簡單,巖漿活動頻繁,巖漿巖廣泛發育。
1.1 區域地層
區域地層屬華北地層區,魯東地層分區,膠北地層小區,主要包括由新太古界膠東巖群,古元古界荊山群及粉子山群,新元古界震旦系蓬萊變質巖系,以黑云変粒巖、斜長角閃巖和斜長角閃片麻巖為主;第四系分布于礦區各溝谷中,巖性以沖積、洪積以及殘坡積的粘土、砂質粘土、砂礫和卵石為主[2]。
1.2 區域構造特征
區域歷經多期次構造運動,形成極為復雜的構造格局,褶皺構造不發育,以斷裂構造為主,且早期的構造形跡常常被后期的構造形跡改造并覆蓋,造成本區構造以印支-燕山期的華夏系和新華系構造發育的基本格局。
區內主要有NE-NNE向斷裂和NW向斷裂構造。NE-NNE向斷裂構造系區內最重要的一組斷裂構造,其規模大小不一,一般長幾至十幾公里,寬幾至十幾米,走向北東20~30 °,局部地段北東10 °左右,傾向南東,個別北西,傾角40~85 °,并密集成帶狀分布,近于平行排列,有等間距分布趨勢,有的充填各種脈巖,多數由絹英巖化花崗質碎裂巖、絹英質碎斑巖和碎裂巖組成,既是區內的控巖構造,又是控礦構造。NW向斷裂構造總體發育較弱,延伸較短,一般延伸十余千米到數十千米不等,總體走向北西300°~330°,南西傾斜,傾角一般50°~70°,斷裂帶寬數十米到百米,由各類碎裂巖、碎粒巖、糜棱巖等構成,主斷面附近有斷層泥,晚期煌斑巖脈沿構造帶侵入。該組斷裂呈張扭性斷裂,一般不具備金礦化,但對北東向斷裂或金礦脈及其它脈體起切割破壞作用,出現左形扭動,錯距數十米到三、四百米不等,由南向北錯距逐慚變小。
1.3 巖漿巖
區內巖漿活動頻繁,分布面積較廣,約占70%以上,主要有中生代燕山早期郭家嶺超單元、新元古代震旦期玲瓏超單元、古元古代呂梁期雙頂超單元、新太古代五臺-阜平期棲霞超單元、馬連莊超單元以及由上述侵入巖派生的各類脈巖。研究區內的閃長玢巖、煌斑巖等中基性脈巖與礦體的空間分布密切相關,說明脈巖即是深部巖漿活動及熱源釋放的中心[3]。
2 金礦床地質特征
2.1 礦體特征
齊家溝金礦床的形成與燕山期的大規模巖漿活動、流體運動所引起的成礦元素運移與富集作用有關,并受斷裂構造系統、玲瓏花崗巖和膠東群變質巖的復合制約。
齊家溝金礦區中已發現十余條構造蝕變帶,其中探明的礦體主要分布①號、②號構造蝕變帶中。齊家溝金礦的主構造蝕變帶①號帶規模較大,是一組由雁行排列的多個單體構造組成蝕變群帶,出露較連續,各帶分別控制了Ⅰ,Ⅱ,Ⅺ等三個主礦體。構造蝕變帶內主要充填物為黃鐵絹英巖、絹英巖、黃鐵絹英巖化碎裂花崗巖等,黃鐵絹英巖中穿插石英脈,以尖滅再現形式或斜列形式穿插于黃鐵絹英巖中,金品位較高,與黃鐵絹英巖一并成為金礦體的主體,該帶內或其上下盤,常有煌斑巖脈作不規則、間斷充填。②號帶:位于①號帶上盤,相距25~50 m,南部距較近,向北間距逐漸加大。長1600 m以上。與①號帶特征基本相同。在南部發現Ⅺ號礦體所賦存的構造蝕變帶,是②號脈上盤的另一條構造帶賦礦,二者相距達十幾米。主要礦體特征如下:
Ⅰ號礦體是齊家溝金礦的主礦體,賦存于①號蝕變帶8~52號勘探線間,呈脈狀或透鏡狀,礦體長900 m,賦存標高從+255~-400 m左右,垂深約650 m。目前該礦體在兩側基本封閉,但在深部未封閉,類型也由蝕變巖夾石英脈型變為蝕變巖型,石英脈明顯減少。
2.2 礦石特征
礦石的礦物成分比較簡單,金屬礦物主要有自然金、銀金礦、金銀礦、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及少量黃銅礦、磁黃鐵礦、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長石、絹云母、綠泥石、方解石等。
2.3 礦石結構和構造特征
礦石結構包括晶粒狀結構、壓碎結構,自形~半自形結構,半自形結構~其他形結構,交代殘余結構、包含結構,填隙結構等。礦石構造有致密塊狀構造、網脈狀,細脈浸染狀構造,斑雜狀構造,糜棱狀構造,碎裂構造等。
2.4 圍巖蝕變特征
齊家溝金礦區主要圍巖蝕變有絹云母化、硅化、鉀長石化、黃鐵礦化等,次要的圍巖蝕變有綠泥石化、碳酸鹽化及次生的褐鐵礦化。
(1)絹云母化:蝕變帶主要的蝕變類型,它是中低溫條件下一種鉀質交代作用的產物,熱液作用使長石分解形成絹云母、并析出石英,從而使絹云母成鱗片狀分布,成為巖石的礦物主體。這種蝕變靠近主斷面附近更為強烈,由兩斷面夾持的中間部位黃鐵絹英巖化花崗巖則相對要輕。
(2)硅化:含義為兩種,一種是熱液作用過程中所形成的硅質熱液對圍巖的交代和充填作用,使巖石硬度加強或形成石英脈穿插。第二種含義則是熱液作用使長石類礦物分解,形成絹云母,硅質析出,形成石英。硅化是蝕變帶很重要的蝕變類型,同時也是主要的成礦作用過程。
(3)鉀長石化:這種蝕變主要發生在蝕變帶兩側的巖石中,它是鉀長石交代斜長石、析出石英,形成鉀長石化花崗巖,它的表現特征是:巖石普遍發紅,長石類礦物主要由鉀長石構成,且礦物結晶粗大。
(4)黃鐵絹英巖化:具有多期蝕變過程,有明顯特征的黃鐵礦化主要表現為兩期:早期的黃鐵礦呈浸染狀分布于蝕變巖石中,晶體粗大,形態完整,呈自形或半自形晶體,晶體為立方體,五角十二面體及八面體,顏色為金黃色。晚期黃鐵礦為粉末狀、粒細,以網脈、細脈或細脈浸染狀分布于蝕變巖石中,黃鐵礦顏色呈煙灰色,結晶差,呈它形,兩期黃鐵礦化均具有金礦化,但主要的金礦化出現在晚期。
3 找礦標志
依據該區域成礦地質背景和礦床地質特征分析,將齊家溝金礦找礦地質標志歸納為斷裂裂隙標志、脈巖標志、圍巖蝕變標志與礦化標志等。
(1)在靠近斷層的中心位置,應力集中,構造作用較強,利于引導成礦物質的運移,成礦條件較好。
(2)區內煌斑巖的存在,常常是指示礦體埋深的一種標志,若構造蝕變帶有煌斑巖侵位[4],表明該構造蝕變帶延深較大,很可能有“根”,成礦深度會更大,深部可能有隱伏礦體的存在。
(3)從礦區范圍看,金礦化有利的蝕變主要是黃鐵礦絹英巖化和絹英巖化,當這兩種蝕變強烈時,同時可以見到石英脈的穿插,則表明深部存在盲礦體的可能性是較大,圍巖蝕變越齊全,對金礦化越有利。
(4)金礦體與圍巖的關系及各種構造線的關系,接觸帶對金礦體的定位影響最為明顯,越是靠近礦源層接觸帶,成礦物質匯集越豐富,更能形成富礦體。
參考文獻
[1] 王佳良,孫豐月,王力,等.山東棲霞馬家窯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探討[J].黃金,2013,34(6):14-20.
[2] 許方.山東棲霞臺前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J].地質找礦論叢,2008,23(2):140-143.
[3] 張志旺,穆錫川,徐汝峰,等.蓬萊地區脈巖和構造與金礦脈的時空關系及找礦應用[J].采礦技術,2003,3(4):95-97.
[4] 常俊山.蓬萊東南部棲蓬金礦田成礦背景及礦床特征[J].有色金屬(礦山部分),2010,62(1):42-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