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英
苧麻是我國南方重要的經濟作物,據測定,畝產100千克苧麻需施純氮30~35千克、五氧化二磷10~15千克、氧化鉀20千克。給苧麻施用氮、磷、鉀肥,以氮肥和鉀肥增產率大,磷肥次之。對苧麻種植而言,正確識別其缺肥癥狀,并掌握科學的施肥技巧非常重要。
1. 缺肥癥狀 缺氮時,麻蔸發育不良,葉片變黃,植株矮小,分株數和有效分株數少,莖細葉稀,根系生長緩慢,出苗少而遲,纖維層薄。缺磷時,葉片呈暗綠或灰綠色且缺乏光澤,嚴重時葉尖、葉緣發生灰色干枯,莖細而脆,麻株成熟緩慢,根系發育不良,纖維品質差。缺鉀時,葉片由黃白色斑點擴大成褐斑,葉片枯死,提早脫落,麻株的同化作用減弱,干物質積累少,氮素利用率低,纖維形成會受到影響,致使麻皮變薄,莖稈軟弱,易遭風害而倒伏。缺鋅時,麻株生長發育不良。
2. 生育特點與施肥技巧 苧麻是多年生宿根性作物,一般每年收獲3次,加上其根系發達,吸肥能力強,莖葉生長量大,因此,需要吸收較多的肥料,才能獲得高產。在施肥上應抓住如下幾個技巧。
①抓住不同季節巧施肥。頭麻苗期氣溫低,麻苗生長慢,封行時間長,雨水多,追肥可分2~3次進行。早春苧麻開始萌芽,應施速效氮肥催芽,促使麻苗早生快發。當苗高15~20厘米時施提苗肥,弱蔸矮株要多施,壯蔸高株可少施。進入生長盛期,苗高40~60厘米時看苗施1次壯稈肥,這次補肥以磷鉀肥為主。二、三麻苗期氣溫高,出苗不久即進入生長旺期,而且生長盛期只有20~30天,追肥宜早,以發揮以肥促壯的作用。如果追肥過遲,麻莖老化就會大大降低施肥效果,因此麻農有“麻收起,肥下地”的說法。每季麻每畝追肥量一般為人畜糞肥2000~3000千克,或硫酸銨15~20千克加磷肥35~40千克、鉀肥10千克,有條件的結合施餅肥30~35千克,化肥和餅肥宜穴施,干旱時結合灌水進行,以促使肥料迅速吸收利用。
②氮、磷、鉀配合施用。磷鉀肥和氮肥配合施用效果才顯著,氮、磷、鉀合理配比為1∶0.26∶1.14,每次追肥時都要配施過磷酸鈣15~20千克,氯化鉀10~15千克或硝酸鉀5~7.5千克。對有機肥施用較多,并實行了麻葉、麻骨(稈)還田的地塊,追肥中可少施或不施磷鉀肥。施肥最好采用穴施或條施,撒施時要用細土拌勻,不要在雨后和露水未干時施用,以防悶死麻苗(葉);更不能集中施在麻蔸上,否則會傷蔸壞根,導致減產。
③增施葉面肥。在苧麻生長中后期,每畝用磷酸二氫鉀0.25~0.3千克加尿素0.5千克,或用硝酸鉀0.5千克加尿素1千克,對水50千克進行葉面噴霧1~2次,對增厚麻皮、提高產量效果顯著。此外,在苧麻生長后期噴赤霉素,可以增大葉面積,增強植株吸肥能力,促進營養生長,有利于纖維發育和干物質積累,提高產量和纖維支數。一般每畝每次用30~40毫克/千克赤霉素溶液50千克,頭麻于中、后期,二、三麻于苗期、中期各噴1次。
(作者聯系地址:湖南省沅江市農業局 郵編:4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