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默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日趨深入,對高等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就目前高職院校發展現狀看,由于受傳統教育理念束縛,其教育模式與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發展要求還不相適應。因此,有必要通過積極的改革措施,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切實提高高職院校辦學質量,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要求。
關鍵詞:高職院校 教育改革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2(a)-0233-01
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大了高等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高職院校處在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如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對高職教育要求,是高職院校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就當前高職院校發展現狀看,由于受到傳統教育理念束縛,其教育教學模式與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發展要求還不相適應。因此,有必要通過積極的改革措施,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切實提高高職院校辦學質量,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要求。
1 高職院校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不同,其教學管理目標、內容、形式、要求等各方面應加以區別。但就目前現狀看,高職院校在教育教學方面,存在著教學內容設置不合理、實踐性教學開展不經常、培訓層次過低等問題,使高職生與普通高校生、中職生相比較不僅沒有發揮其優勢,反而缺少競爭力,甚至處于劣勢。一方面,與普通高校學生相比,高職生知識面不寬、專業理論層次低,其專業技能和知識不足以支撐其在行業內的深入發展;另一方面,與中職生相比,高職生專業技能不精,難以適應第一任職需要,許多行業更愿意選擇能夠直接上崗的中職生。根本原因,在于部分高職院校發展定位不準,教育教學模式仍沿用傳統方式。
2 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
高等職業教育關系國計民生,關系國家和民族利益,關聯產業、行業和企業的發展,特別是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辦學只有與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相適應,才能真正承擔起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因此,高職院校要實現自身發展,必須把關注點放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一線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上,重點關注三個層次的要求。一是適應國家宏觀調控要求。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只有源源不斷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才能真正體現其存在價值。國家宏觀調控體現的是一個較長時期內,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高職院校的建設發展只有與國家宏觀調控要求相適應,才能確保為國家培養好高技能人才。為此,要加強對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學習理解,準確定位高職院校發展方向,確保人才培養目標與國家整體要求相一致,當好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基地。二是適應本地區經濟發展要求。高職院校往往具有比較鮮明的地域性特點,與本地區企業之間的合作密切,為本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優質人才是高職院校的重要職能之一。同時,高職院校學生大多有較明確的就業需求,期望在本地區實現就業和發展。因此,高職院校的自身發展要與本地區經濟發展需求相一致,要把本地區企業作為服務對象,在確立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實踐等方面向本地區經濟發展傾斜,為企業招聘與學生就業搭建好服務平臺。三是適應行業系統發展要求。培養高技能人才是高職院校的根本職能,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既能滿足專業技能崗位的第一任職需要,又能在本行業內實現更大發展。因此,高職院校要樹立服務行業系統發展的理念,通過對行業系統的科學分析,準確把握行業發展趨勢,尋求行業崗位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點,使學生通過專業學習,既能在行業中實現就業,又具備向行業內更高層次崗位發展潛在素質。
3 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對策措施
要按照先就業、后發展的要求,對教育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改革,增強高職院校與外部社會環境自適應的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實用性專業人才。一是大力發展特色職業教育。高職院校的生存發展與其培養人才質量息息相關,只有培養出經濟社會發展所必需的人才,才能實現自身發展與學生就業同步推進。由于每所高職院校的發展基礎、專業定位等各不相同,這就需要找準自身的優勢和特色,與社會分工對人才的需求同步,走開特色職業教育的路子,提高自適應能力。要具備適度調整、改變專業以適應行業發展新要求的能力,要具備適應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體現優勢教學的能力,要具備與企業、部門、單位等多方面協作的能力。二是調整教學內容分配比重。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技能人才能力素質需求,一方面體現其扎實的專業技能,這是高職生實現就業的第一需要;另一方面體現具備在行業系統內深入發展的專業知識基礎,這是高職生在行業內發展的優勢所在。因此,必須適度調整高職院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比重,以提高高職生在行業系統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要加大實踐性教學力度,通過頂崗實習、技能比武、職業資格鑒定等,全面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水平,以滿足就業崗位第一需要;要強調專業知識的整體和綜合運用,改變以往把知識分割過細、獨立教學的模式,更加注重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在行業系統內繼續發展奠定能力素質基礎。三是堅持走開“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路子。高職教育面向就業,但其人才培養效果不僅體現在就業率上,而是體現在學生的持續發展能力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否一致上。無論從人才成長規律,還是從社會對高技能人才需求看,高職生只有把在學校學習的知識技能與具體工作實踐結合起來,才具備向更高崗位發展的可能。而院校的作用則是盡可能打牢學生持續發展的能力基礎,縮短學習與實踐磨合的時間。因此,走開“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辦學模式,是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的最佳途徑。要加強與本地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流,建立人才培養基地,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性學習;要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共同研究制訂人才培養目標,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實用性和自適應性;要通過頂崗鍛煉,提高學生崗位實踐能力,為企業從中選擇人才提供平臺,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要定期向企業了解畢業學生的工作情況,搞好信息反饋,為修訂人才培養目標提供基本借鑒。
參考文獻
[1] 程方平主編.中國教育問題報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 梁綠琦主編.高等職業教育研究資料選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
[3] 戴士弘著.職教院校整體教改[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