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雄, 覃啟京, 韋麗蘭
(廣西河池市人民醫院, 廣西 河池 547000)
細菌性肝膿腫又稱化膿性肝膿腫,是細菌通過多種途徑進入到肝臟內,不斷繁殖后引起肝實質發生炎癥壞死,而形成的繼發性化膿性感染[1],病情嚴重,若未及時診斷,積極治療,易出現全身各部位化膿性遷徙性病灶,導致患者死亡或致殘。筆者通過觀察清肝消癰湯聯合抗生素治療細菌性肝膿腫的臨床療效,探討應用清肝消癰湯治療細菌性肝膿腫的價值,旨在提高臨床療效,以期臨床推廣?,F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64例研究資料均選自2008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本院的確診細菌性肝膿腫患者,按隨機數字表單盲法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2例。觀察組男23例,女9例;年齡30~68歲,平均年齡(46.9±21.2)歲;伴隨糖尿病16例,心臟病3例,膽道疾病12例,肝功能受損32例。對照組男20例,女12例;年齡35~69歲,平均年齡(47.8±22.4)歲;伴隨糖尿病20例,高血壓10例,心臟病4例,膽道疾病15例,肝功能受損32例。臨床表現多見寒戰、高熱、右上腹疼痛、食欲不振、乏力、消瘦等癥狀,部分患者伴有皮膚、鞏膜黃染,通過超聲和(或)CT 檢查明確發現肝內膿腫,體征有肝區壓痛和肝大、肝區有叩擊痛;實驗室檢查均見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不同程度的增高,需注意排除膽管癌基礎上繼發感染而引起的肝膿腫,因此常規篩查癌胚抗原等腫瘤標志物很有必要;不能排除膽管癌而附加MRI 或超聲造影做出診斷。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病程等臨床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予頭孢哌酮舒巴坦鈉針(汕頭金石粉針劑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3144,2.25g,加入生理鹽水100mL皮試陰性后靜滴,Bid)聯合甲硝唑氯化鈉注射液(安徽雙鶴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34023605,100ml:0.5g直接靜滴,Bid)靜滴足量足療程抗感染、護肝、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治療,并B超或CT 定位引導下肝穿刺抽膿或置管引流(使成膿后邪有出路),反復沖洗,膿腔內注入適量慶大霉素或甲硝唑,膿液黏稠者注入糜蛋白酶。定期行B超復查,了解膿腔變化情況。 治療14 d后統計療效。
1.2.2 觀察組 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服清肝消癰湯,組方為:銀花30g,連翹20g,蒲公英15g,白芍15g,柴胡10g,茵陳20g,梔子10g,地丁15g,甘草6g。本方為本院曾昭念[2]首創,脫胎于《醫宗金鑒》、《東醫寶鑒》中治肝癰的柴胡清肝湯加減化裁而成,若疼痛劇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2g;惡心嘔吐加竹茹、蘆根各12g;高熱加石膏、大青葉各20g。每日1 劑,水煎2 次,分2 次服用。連用14 d。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標準 觀察指標:對比觀察2組患者疼痛消失時間、血象復常時間、體溫復常時間、膿腫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療效評價參考相關文獻[3]進行。臨床治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肝功能、血常規正常,B超顯示膿腫消失;顯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肝功能、血常規正常,B超顯示膿腫顯著縮小或多發膿腫數顯著減少;好轉: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有所減輕,肝功能、血常規好轉,B超顯示膿腔液平段縮小。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無變化,B超顯示膿腫未縮小。
見表1、表2。

表1 2組各項觀察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2組治療結果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細菌性肝膿腫屬中醫“肝癰”、“脅痛”范疇,其病因或由外來之邪侵襲人體,毒邪乘虛內侵,蘊結于肝臟,致使經絡阻遏,氣血為毒邪壅滯;或因飲食不潔,感受濕熱疫毒之邪,蘊結于里,內傷于肝;或情志抑郁,肝郁化火,熱毒蘊結于肝;最終血敗肉腐,久則化膿成癰。中醫辨證屬熱毒壅盛,多為里熱實證,故醫家多以清熱解毒為首選治療思路。王長洪教授[4]認為,肝癰成膿期,熱毒熾盛之時乃清熱解毒藥發揮作用的最佳時期。
清肝消癰湯重用金銀花為主藥,取其清熱解毒之功,尤善清解血毒,對熱毒癰瘍之證療效顯著;連翹性涼味苦,尤能解毒消癰而散結,有“瘡家圣藥”之稱,多用于肝膿腫的早期和中期。蒲公英、紫花地丁其性寒涼,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擅治一切疔瘡、癰瘍、腫毒;梔子功在清熱、瀉火、涼血,亦善治熱毒瘡瘍;諸藥合用,清熱解毒之力顯著增強。白芍性涼,味苦酸,微寒,具有平抑肝陽、柔肝止痛之功;柴胡和解表里,疏肝,升陽;治胸滿脅痛,白芍、柴胡與清熱藥聯用對治肝經郁火,內傷脅痛。茵陳清熱利濕、護肝利膽、退黃。甘草配白芍以緩急止痛并調和諸藥。此方藥味少、劑量大、效用專,配合西醫抗感染及超聲引導穿刺置管引流,使邪透毒解,邪有出路,誠如元代齊德之《外科精義》認為“膿未成者,使膿早成;膿已潰者,使新肉早生”?,F代藥理學研究認為,方中的金銀花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乙型鏈球菌均有明顯的抑菌作用,尤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更明顯,同時對鏈球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等多種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對革蘭陽性菌尤為顯著[5];蒲公英、紫花地丁、連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等致病菌生長均有抑制作用,甘草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抗炎解毒作用顯著[6]。故此方主要有抗炎、鎮痛、抑菌及解毒等作用,能有效阻止或消除膿腫壁的形成,同時增強白細胞吞噬功能,調動機體內在抗病因素,減輕內毒素引起的機體中毒癥狀,促進炎癥、膿腫的吸收、消散[7]。本研究提示,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清肝消癰湯,中西醫合用,標本同治,能夠顯著改善細菌性肝膿腫患者的癥狀和縮短住院時間,療效確切。
參考文獻:
[1]吳階平.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216-1219.
[2]曾昭念.自擬清肝消癰湯為主治療細菌性肝膿腫12例[J].廣西中醫藥,1995,18(6):7-16.
[3]孫軍剛,何向輝,梁曉宇,等.超聲引導經皮穿刺治療肝膿腫[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0,16(1):14-16.
[4]王長洪.細菌性肝膿腫治療經驗[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5(8):244-246.
[5]何晶.金銀花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J].天津藥學,2008,20(5):74-76.
[6]田凌云.中西醫結合治療細菌性肝膿腫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32):3583-3584.
[7]何汶忠.中西醫結合治療肝膿腫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1,6(20):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