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孟立
[摘 要] 通過對生產性服務業相關文獻的梳理和產業集聚理論的回顧,從集聚形成原因視角深入剖析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機理,探索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的構建模式,提出杭州市構建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相應的對策,即杭州市應優化外部環境,促進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式發展;優化產業布局,彰顯生產性服務業集聚效應;加強產業聯動,提高產業的關聯度和綜合競爭力;強化人才支撐,積極打造智力軟實力平臺。
[關鍵詞] 杭州市;產業集聚;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對策
[中圖分類號] F719 [文獻標識碼] B
生產性服務業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其發展速度已遠遠超過了制造業,同時其增加值比重和就業比重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將逐步取代制造業成為推動大城市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和創新源泉。現代制造業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生產性服務業則是現代制造業提升和高端化的有機補充,隨著部門經濟規模的逐步擴大,現代制造業對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也將迅速增加。
盡管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然而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由于產品線和產業鏈延伸的不足,外商投資企業對本地金融機構的信貸服務依賴性較小。產品的研發設計、關鍵技術以及零部件明顯依賴于進口,對本地的研發設計或技術服務需求較少。這種狀況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上的不足。杭州市“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以建立“3+1”現代產業體系為導向,提升產業層次,優化產業布局,深入實施“服務業優先”戰略,大力推進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化發展,加快形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1]。
一、生產性服務業內涵
關于生產性服務業的內涵,不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界定:比如Machlup(1962)從知識產出視角,Greenfield(1966)從服務對象的視角,Browning等(1975)從其所涵蓋的服務類型視角,以及Howells等(1986)從服務對象和包含的服務類型兩個維度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內涵進行界定。綜合國內外各學者的觀點本文認為:生產性服務業必須以知識為產出,其產出中包涵有大量的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它主要向產業鏈的中間生產者而非最終消費者提供產品或服務,即中間產品的投入而非最終商品的產出。
通過以上內涵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生產性服務業是一種中間需求性質的服務業,在經濟業態中往往表現為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技術密集型服務業和資金密集型服務業。例如研發設計、信息通訊、人力資源管理、管理咨詢、就業服務、法律服務、市場調查、會計服務和金融服務等領域都是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典型領域。當然三種生產性服務業類別的劃分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由于服務產業界限的模糊性導致有些領域本身就存在著交叉的關系,比如信息通訊服務既可以是知識密集型服務業,也可以是技術密集型服務業。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將生產性服務業分為交通運輸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和商務服務業,很顯然這是從生產性服務業服務活動的視角所進行的分類。
二、產業集聚理論回顧
吉亞輝等(2012)指出產業集聚是指一定數量的企業為了追求利潤共同組成產業集群,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主要動力的現象,其實質是由于經濟活動和生產要素在空間上的集聚而導致的規模經濟[2]。根據產業集聚理論的觀點,生產性服務業之間由于空間地理區位上的相近性,服務對象或內容的相似性或互補性,導致了生產性服務企業之間在地理區位上的集聚,旨在通過互相協作達到企業之間互相溝通和信息的搜集,把握行業的整體發展趨勢,給所有參與集聚的企業帶來集聚優勢。
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不僅可以給單個企業減少不確定性所帶來的經營風險,增進不同企業之間的交流協作降低交易成本達到規模效應;還能加強不同生產性服務業企業之間共享服務或專業配套設施,在集聚區內形成明顯的外部經濟效應;此外還能使集聚區內的企業互相之間建立各種信任,開展業務上的聯系。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主要是集聚企業出于追求企業之間的業務交流、合作的便利性和互補性,對外部經濟性的共享,因此產業集聚理論在生產性服務業空間集聚領域能夠提供很好的理論支撐。
三、生產性服務業集聚機理分析
生產性服務業集聚機理問題,產業集聚理論給出的答案是生產性服務企業之間為了追求一種由于集聚而帶來的集聚效應。從集聚的形式上來看,產業的集聚一般有集群式集聚和共生性集聚之分,集群式集聚是指相同或相似企業集聚在一起,而共生性集聚則是指不同的企業集聚在一起。本研究主要從集聚形成原因的角度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機理進行分析。
(一)外部經濟
經濟學家馬歇爾的研究發現產業集聚與外部經濟之間密切相關,他指出正是外部經濟性推動了產業的集聚,最終形成所謂的產業集群。馬歇爾的理論被認為是分析產業集聚形成和發展內在機理的重要理論,該理論同樣適用于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機理分析。然而制造業集聚中比較強調的成本優勢在生產性服務業集聚中顯得不是很明顯,所以不對其分析。
促使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的關鍵因素是集聚企業之間的互補和共生。首先,所謂互補是指制造業所需要的服務,必須是多個不同類型的生產性服務企業聚集在一起才能完成其最終的服務目的。諸如廣告公司必須與信息通訊商、出版商、傳播運營商等不同的生產性服務業在業務上的相互協作才能完成提供廣告宣傳的服務。其次,所謂共生是指性質相同或相似的生產性服務業在趨近的空間聚集在一起,進而使得聚集區內的企業獲得共同的集聚效益。
共生性所帶來的第一個外部經濟是人才的易獲得性。集聚使得生產性服務業,特別是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對高度智力型人才的獲得帶來大大的便利。伴隨著集聚過程的形成,在區域內會形成同一行業相關人才的高度聚集,比如美國的硅谷,這在無形之中形成了一個專業化程度很高的人才市場,使得高新技術人才都集中到這個區域來。而對于制造業企業而言在該區域也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企業的高新技術人才,大大節省了人才招聘中的成本費用支出。
共生性帶來的第二個外部經濟性是知識、信息和技術的可獲得性。生產性服務業不像制造業那樣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原材料、勞動力等成本資源,而是主要依靠信息、技術渠道的暢通,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生產性服務業在區域內的集聚往往出于對信息、技術等資源的共享。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智力人才在區域內的集聚,在集聚區內部會產生一個非正式的知識交換場所,正是通過這樣一個非正式的知識交換場所,達到人員之間相互交流的目的,從而促進知識在不同生產性服務業企業之間的傳播和交流,形成一種自主的、散發的學習過程,最終使得參與集聚過程的企業更容易地獲得相關的技術、知識。
共生性帶來的第三個外部經濟是市場的集聚與輻射效應。對于生產性服務的生產和消費往往是同步的,特別是高新技術的生產性服務強調顧客的高度參與性、互動性,這就要求生產性服務企業在地理空間分布上的集聚性,使其必須在城市中心或經濟繁華地區集聚。同時由于生產性服務企業在一定地理空間上的集聚會產生對周邊地區的一種輻射,使相同或相近的生產性服務企業先后加入到集聚區域,形成更強大的知識、信息或技術的核心區域,產生一種輻射效應。
(二)關聯效應
生產性服務企業往往存在著企業規模不大,所提供的服務功能相對單一,因此服務功能各異的生產性服務企業之間就存在著相互依賴的狀況,其關聯性也就越來越強。從微觀層面上來看,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內不同的企業之間由于存在著滲透與關聯,可以聯合起來給制造業提供服務,從而獲得一種范圍經濟,產生關聯效應。這方面做得比較成功的當屬全球最大的企業管理和協同化商務解決方案供應商SAP(思愛普)公司。SAP公司作為成功企業背后的管理大師在全球超過120多個國家擁有超過11萬家ERP系統客戶,通過提供業務管理解決方案幫助企業更加卓越地運營。SAP公司在為客戶提供ERP服務過程中,會通過與普華永道、德勤等專業的咨詢公司,以及HP、IBM等IT企業組成項目實施小組的形式來開展業務。其成功之處在于集合了自身的ERP軟件、知名咨詢公司以及IT應用商,形成了一個ERP的產業鏈。這些高度相關的生產性服務企業之間通過互相合作,給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從而實現更高的經濟價值,獲得集聚帶來的關聯效應。
(三)創新效應
生產性服務業是服務經濟和知識經濟的結合體,在知識、創新擴散中起著關鍵性的角色。這是因為客戶企業往往難以依靠自身的能力吸收外部的知識,而必須依靠某一領域的專家幫助其實現知識的轉移。依附于制造業集群附近的生產性服務業憑借其在某一領域內的知識優勢,幫助中小規模企業完成知識的擴散。生產性服務企業在集聚區內能夠與相似的同類企業形成產業集群的區域創新網絡體系,集聚企業內不同成員之間的交流協作,可以大大促進集聚企業間的資源、信息、技術的互補或共享,從而提高其技術服務創新能力。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內服務企業之間的現實競爭壓力、潛在競爭壓力和持續的相互比較也成為了推動集聚區企業開展創新活動,提升自身實力巨大的創新驅動力。這些創新驅動力不斷推進集聚企業的良性演進。
四、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模式
通過對生產性服務業集聚機理的分析,同時結合生產性服務業自身的特征,發現不同的生產性服務業有著不同的集聚模式特征。我們借用產業集群領域相關文獻的理論支撐,提出以下幾個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的構建模式。而現實中在一定的區域空間范圍內可能同時存在多種集聚區模式,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現象。
(一)馬歇爾型集聚區
馬歇爾集聚區的主要特征:集聚區內的企業規模較小,眾多小企業原子式地聚集,主要滿足區域內的市場需求,當然這種需求也在逐漸擴大到區域以外。集聚區內企業之間聯系緊密,企業與集聚區之外企業的合作與聯系程度較低。新企業的形成或加入對集聚區內企業的專業化動態發展至關重要。集聚區內的商會或者協會具有較強的影響力,能夠提供管理、培訓、技術、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如圖1所示)[3]。
(二)輻射型集聚區
輻射型集聚區的主要特征:集聚區內存在一個或少數幾個大型企業(這個核心企業往往是制造業企業),以及圍繞大型企業存在的眾多小型企業(這些小型企業往往是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內由一個或者少數幾個核心的大型企業支配,眾多的小型企業環繞核心企業周圍,隨著時間的推移,核心企業周圍會聚集大量的輔助型小型企業。集聚區內的合作主要是基于核心企業之間,以及核心企業與區域外的供應商或核心企業之間展開。集聚區內的小型企業之間的競爭主要是圍繞爭取核心企業的訂單開展(如圖2所示)。
(三)衛星平臺型集聚區
衛星平臺型集聚區的主要特征:總部在集聚外的大型企業起核心地位,集聚區內的企業是大型核心企業的分支機構,其與母公司的生產性集中區之間聯系密切。集聚區內的企業之間缺乏上下游之間的關系,缺乏互相之間的合作。集聚區內的企業主要為各自的核心企業提供資金、專門的技術、金融、物流等服務。這種集聚產生的集聚效應較低,往往是出于政府對集聚區基礎設施的提供、稅金方面的減免而存在(見圖3所示)。
(四)依賴政府型集聚區
依賴政府型集聚區的主要特征:集聚區內的企業主要依賴于政府部門的投資和科研能力支持開展經營活動,主要服務于政府的采購訂貨,相關部門主要應用政府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集聚區內的企業主要是大型國有組織或者是國家機構(諸如軍事基地、大型科研院所、學校)以及一些小型企業,它們之間以分包合同為基礎形成聯系。集聚區內缺乏一些專業化的金融、技術、管理等服務,這些服務會從集聚區外的大學、科研機構等流入進來。這種集聚區模式似乎很像輻射型集聚區模式,但是企業之間的聯系又很少,又似乎很像衛星平臺型集聚區模式,很難用產業集聚理論去分析(見圖4所示)。
五、杭州市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構建對策
(一)優化外部環境,促進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式發展
積極推進發展“3+1”現代產業體系的政策導向,優化產業布局,深入實施服務業優先戰略,大力推進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化發展,加快形成服務業為主的地方產業結構。杭州市政府一方面應優化投資方向,科學地規劃與生產性服務業相關聯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形成配置合理、優勢突出的產業區域空間分布。另一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盡快建立和完善貿易、期貨、土地評估、證券投資、交通運輸等方面的規章制度,營造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寬松的外部政策環境,以此來規范促進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式發展的政策體系。此外還要積極構建信用體系,增進企業間的良性協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供通暢和透明的信息交流平臺。
(二)優化產業布局,彰顯生產性服務業集聚效應
杭州市要充分集聚各區的相對比較優勢,凸顯各區的特色產業,通過規劃產業布局、財政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導,科學合理地引導杭州市生產性服務業的空間集聚區的建設。
生產性服務業產業布局上杭州應立足地方,突出特色,積極打造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金融服務業集聚區、信息與軟件服務業集聚區、現代物流業集聚區、商貿服務業集聚區和科技服務業集聚區,實現集聚區內產業間的優勢互補、共利共贏,彰顯區域經濟發展上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效應。
生產性服務業空間布局上杭州應重點發展杭州國家軟件產業基地、杭州國家動畫產業基地、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服務外包示范園、錢江新城杭州金融城、錢江世紀城中央商務區、濱江電子商務集聚區等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推進杭州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化發展,加快形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三)加強產業聯動,提高產業的關聯度和綜合競爭力
杭州市產業發展過程中應加強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之間的聯動,推進二三產業的融合。作為生產性服務業主要服務對象的制造業借助生產性服務業的專業化、規?;瘍瀯萏嵘陨淼纳a效率和綜合競爭實力。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之間的高度關聯性,在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過程中顯得尤為明顯。因此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和轉型升級,離不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和建設。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化發展中應努力實現自身的外部經濟、關聯效應和創新效應,充分融合二三產業的聯動效應,使自身的發展更好地作用于、服務于地方制造業的發展,以及地方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
(四)強化人才支撐,積極打造智力軟實力平臺
生產性服務業大多數是屬于知識密集型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這就決定了其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諸如研發、金融、信息咨詢等行業。因此杭州市要通過引進和培訓相結合的方法,一方面加快培養專業性和復合性的生產性服務業所需人才,另一方面積極吸引海內外高智力人才來杭州就業、創業,同時為其提供良好的環境,以此更好地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空間集聚式發展,為杭州市的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一定的人才保障。
[參 考 文 獻]
[1]浙江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S].2011-2015
[2]吉亞芬,李巖,蘇曉晨.我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相關性研究[J].軟科學,2012(3):15-19
[3]劉斌著.產業集聚競爭優勢的經濟分析[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潘洪志]
(二)優化產業布局,彰顯生產性服務業集聚效應
杭州市要充分集聚各區的相對比較優勢,凸顯各區的特色產業,通過規劃產業布局、財政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導,科學合理地引導杭州市生產性服務業的空間集聚區的建設。
生產性服務業產業布局上杭州應立足地方,突出特色,積極打造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金融服務業集聚區、信息與軟件服務業集聚區、現代物流業集聚區、商貿服務業集聚區和科技服務業集聚區,實現集聚區內產業間的優勢互補、共利共贏,彰顯區域經濟發展上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效應。
生產性服務業空間布局上杭州應重點發展杭州國家軟件產業基地、杭州國家動畫產業基地、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服務外包示范園、錢江新城杭州金融城、錢江世紀城中央商務區、濱江電子商務集聚區等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推進杭州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化發展,加快形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三)加強產業聯動,提高產業的關聯度和綜合競爭力
杭州市產業發展過程中應加強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之間的聯動,推進二三產業的融合。作為生產性服務業主要服務對象的制造業借助生產性服務業的專業化、規?;瘍瀯萏嵘陨淼纳a效率和綜合競爭實力。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之間的高度關聯性,在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過程中顯得尤為明顯。因此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和轉型升級,離不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和建設。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化發展中應努力實現自身的外部經濟、關聯效應和創新效應,充分融合二三產業的聯動效應,使自身的發展更好地作用于、服務于地方制造業的發展,以及地方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
(四)強化人才支撐,積極打造智力軟實力平臺
生產性服務業大多數是屬于知識密集型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這就決定了其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諸如研發、金融、信息咨詢等行業。因此杭州市要通過引進和培訓相結合的方法,一方面加快培養專業性和復合性的生產性服務業所需人才,另一方面積極吸引海內外高智力人才來杭州就業、創業,同時為其提供良好的環境,以此更好地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空間集聚式發展,為杭州市的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一定的人才保障。
[參 考 文 獻]
[1]浙江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S].2011-2015
[2]吉亞芬,李巖,蘇曉晨.我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相關性研究[J].軟科學,2012(3):15-19
[3]劉斌著.產業集聚競爭優勢的經濟分析[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潘洪志]
(二)優化產業布局,彰顯生產性服務業集聚效應
杭州市要充分集聚各區的相對比較優勢,凸顯各區的特色產業,通過規劃產業布局、財政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導,科學合理地引導杭州市生產性服務業的空間集聚區的建設。
生產性服務業產業布局上杭州應立足地方,突出特色,積極打造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金融服務業集聚區、信息與軟件服務業集聚區、現代物流業集聚區、商貿服務業集聚區和科技服務業集聚區,實現集聚區內產業間的優勢互補、共利共贏,彰顯區域經濟發展上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效應。
生產性服務業空間布局上杭州應重點發展杭州國家軟件產業基地、杭州國家動畫產業基地、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服務外包示范園、錢江新城杭州金融城、錢江世紀城中央商務區、濱江電子商務集聚區等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推進杭州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化發展,加快形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三)加強產業聯動,提高產業的關聯度和綜合競爭力
杭州市產業發展過程中應加強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之間的聯動,推進二三產業的融合。作為生產性服務業主要服務對象的制造業借助生產性服務業的專業化、規?;瘍瀯萏嵘陨淼纳a效率和綜合競爭實力。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之間的高度關聯性,在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過程中顯得尤為明顯。因此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和轉型升級,離不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和建設。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化發展中應努力實現自身的外部經濟、關聯效應和創新效應,充分融合二三產業的聯動效應,使自身的發展更好地作用于、服務于地方制造業的發展,以及地方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
(四)強化人才支撐,積極打造智力軟實力平臺
生產性服務業大多數是屬于知識密集型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這就決定了其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諸如研發、金融、信息咨詢等行業。因此杭州市要通過引進和培訓相結合的方法,一方面加快培養專業性和復合性的生產性服務業所需人才,另一方面積極吸引海內外高智力人才來杭州就業、創業,同時為其提供良好的環境,以此更好地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空間集聚式發展,為杭州市的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一定的人才保障。
[參 考 文 獻]
[1]浙江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S].2011-2015
[2]吉亞芬,李巖,蘇曉晨.我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相關性研究[J].軟科學,2012(3):15-19
[3]劉斌著.產業集聚競爭優勢的經濟分析[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