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珊珊
[摘 要] 并購是企業擴大規模,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涉農企業的并購動因主要包括實現管理協同效應、追求規模經濟效益、追求市場控制能力、分散風險等方面。在并購過程中,一方面,政府應該加大扶持涉農企業的力度,如制定新的稅收優惠政策,在并購過程中給予融資支持,為涉農企業提供專項補貼等。另一方面,涉農企業應選擇恰當的并購方式,選擇合適的并購規模,并購后要對目標企業進行迅速有效的整合。
[關鍵詞] 涉農企業;并購動因;建議
[中圖分類號] F620 [文獻標識碼] B
一、引言
涉農企業主要是指農業以及與農業相關的企業。截止2013年年底,中國共有303家涉農企業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據初步統計,自1999年至今,每年都會發生過百起并購重組事件,從這些并購重組事件中可以看出,我國的農業正在發生變化,一個以產業整合、資源配置、加強核心競爭力為主要并購特征的并購重組時代正在形成。
Brouthers(1998)認為,并購動因主要包括經濟動因、個人動機和戰略動機三類。韋斯頓等將現有文獻中的并購動機主要劃分為戰略驅動的并購、管理層無效驅動的并購、管理層利益驅動的并購以及股市無效驅動的并購四類。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并結合涉農企業的實際情況,本文將涉農企業并購動因主要歸為四方面:實現管理協同效應、追求規模經濟效益、追求市場控制能力,分散風險。
二、中國涉農上市公司并購動因
(一)實現管理協同效應
賽羅沃認為協同效應是合并后的企業在業績方面應當比原來兩家企業獨立存在時曾經預期要求達到的水平要高。實現管理協同效應比其他方面的協同效益對企業獲取持續的競爭優勢更為重要,對于進入被并購行業的管理者而言,如果管理者發現新領域的問題與自己過去曾遇到的問題相似,那么他就有了對新進入領域企業進行有效強勢管理的主動權。從本質上來講,管理協同效應源于合并后管理能力在企業間的有效轉移,和在此基礎上新的管理資源的衍生以及企業總體管理能力的提高。管理協同效應對企業形成持續競爭力有重要作用,因此它成為并購的重要動機和并購后要實現的首要目標。對于涉農企業而言,管理協同效應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節省管理費用。涉農企業通過并購將許多同類型相關性企業置于同一領導之下,企業的一般管理費用將在在更多數量的產品中分攤,單位產品的管理費用可以大大減少。
第二,提高涉農企業的運營效率。根據差別效率理論,如果主并公司的管理層比目標公司更有效率,在主并公司收購了目標公司之后,目標公司的效率便被提高到主并公司的水平,效率通過并購得到了提高,以致于使整個經濟的效率水平將由于此類并購活動而提高。
第三,充分利用過剩的管理資源。涉農企業的行業歸屬主要是農業和制造業(農產品加工、飼料、化肥、農機等)。根據比例來看,涉農企業大多屬于制造行業,與一般行業不同,農業制造業的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是涉農企業的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為代價形成的,他們在企業內部的價值大于他們的市場價值,人員的流動會造成由雇員體現的企業專屬信息的損失,為此,并購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把這些過剩的管理資源轉移到其他企業中而不至于使它們的總體功能受到損害。
(二)追求規模經濟效益
規模經濟效益是指適度的規模所產生的最佳經濟效益,在微觀經濟學理論中它是指由于生產規模擴大而導致的長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現象。
涉農企業通過并購,可以擴大企業原有的規模,隨著規模的加大,生產成本和經營費用都能夠形成一定程度的降低,從而能夠取得一種成本優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涉農企業通過相關性并購后可以充分利用過剩的管理資源以減少單位產品的成本,從而實現規模經濟。
第二,涉農企業可以利用目標企業的研究成果,以節省研究工作費用。
第三,企業之間可以互相利用彼此的營銷渠道,節省廣告和推銷宣傳費用。
第四,涉農企業并購擴大規模后,可以進行大宗采購,減少零星購置生產要素的采購成本。
第五,小規模涉農企業如果經營不善,容易面臨停牌的危險,這對于農業整個行業來說是一種損失,但企業被并購,不僅擴大了原有企業的規模,增加了經濟實力,還有利于提高產業的集中度。
(三)追求市場控制力
追求市場控制力并不意味著追求壟斷地位。中國涉農企業的工業化水平較低,導致我國農業龍頭企業估值偏低,無論與食品飲料企業相比,還是與國外發達國家涉農企業相比,我國涉農企業凸顯弱質性特征。因此,將中國涉農企業并購行為與壟斷聯系起來是不切實際的。
企業并購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資源的重組過程。從微觀方面看,一方面能夠促進經濟資源向更高效益的領域轉移,實現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另一方面能夠使并購后的企業實現優勢互補,增強企業的資金、技術、管理、市場優勢,提高經濟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獲利能力,從而快速提高涉農企業的實力,使其發展成為大型企業集團,提高在行業產值、市場份額中所占比重。從宏觀方面看,并購能夠提高行業集中度,發揮大型企業在行業中的先導地位,企業一方面可以集中優勢開發新型弄產品,促進產品的升級換代;另一方面促進整個行業凝聚力的提高,使中國傳統行業在面臨外資企業沖擊的環境下,仍具有與之抗衡的競爭力。
(四)分散風險
隨著農業市場進程的推進及行業競爭的加劇,企業為了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通常會選擇混合并購等方式對其他行業進行投資,以獲取高利潤。這不僅能夠有效擴展企業的規模,獲取更廣泛的市場空間,而且通過實施多元化戰略能夠分散因本行業競爭激烈而帶來的風險。
三、相關建議
(一)政府提供支持
農業作為中國的傳統行業,是國民經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支撐。在全球經濟的大背景下,涉農企業的發展預示著農業的興衰。中國涉農企業呈現的弱質性特征表明:企業想要發展,需要政府力量的支持。政府在涉農企業發展以及農業行業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并購過程中,政府應該加大扶持涉農企業的力度,如制定新的稅收優惠政策,在并購過程中給予融資支持,為涉農企業提供專項補貼等。
(二)選擇恰當的并購方式
在并購整個過程中,并購前對目標企業的選擇對并購結果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如果選擇的目標企業不合適,很容易產生負的協同效應。這主要是因為:跨企業、跨行業間資源的轉移存有不同程度的障礙;并購后企業間的整合成本對并購績效具有重要影響。綜合國內外文獻研究情況,并聯系中國涉農企業現狀,可以發現:橫向并購最容易易獲得協同機會,其次是縱向并購,最后是混合并購。因此,涉農企業在選擇目標企業,決定并購方式的過程中,應該謹慎選擇縱向并購和混合并購,以防因高估協同的效益而陷入協同的陷阱。
(三)選擇合適的并購規模
根據規模經濟理論,涉農企業通過并購使其生產要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從而得到不斷下降的LAC曲線。但實際上,LAC曲線下降到最低點以后開始上升,這說明企業規模是不可以無限擴張的,適當生產規模會受到并購后企業資產情況、管理能力、人力分工等因素的限制,因此當生產規模達到最優狀態之后,就會容易出現規模不經濟。同時,如果企業選擇的并購對象規模過大,企業面臨的大額財務支付壓力可能是導致并購失敗的重要原因。企業選擇“小吃大”并購模式,不論是成功的代價還是失敗的結果都不是企業簡單就能承受的,陰帝,企業在選擇并購規模時,要慎重考慮,不要貪多貪大,給企業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四)并購后對目標企業進行迅速有效的整合
不管是相關性并購還是相關性并購后,并購后的整合對企業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并購后的整合主要包括文化整合、技術和管理整合以及人力資源的整合。事實上,企業在并購后,很容易出現經營混亂的局面,尤其是企業進行混合并購后,需要面臨不同行業間的整合,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期間所形成的的財務成本是影響企業成長的最重要的負面因素,因此涉農企業在并購后需要對目標企業進行迅速有效的整合,以節省相關費用。
[參 考 文 獻]
[1]Lance Eliot Brouthers. Can America Compet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ournal of Global Marketing.1998,12(1):105-109
[2]魏良益,楊啟智.并購: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擴大經營規模的重要途徑[J].產業結構研究,2005(5):33-35
[3]高芳.全球農業市場化背景下中國農業的現狀、機遇和挑戰[J].世界農業,2013(9):173-176
[4]金穎.我國農業企業并購重組問題研究[J].調研世界,2008(12):13-15
[5]錢軍.對企業并購動機的經濟學分析[J].理論探索,2005(4):82-83
[6]湯蕙.規模經濟理論對企業購并活動的啟示[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1):43-45.
[7]王新磊,張媛.企業并購中的管理協同效應及其實現[J].商業時代,2007(21):43-44
[責任編輯: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