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楊
[摘 要] 近些年來,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網絡已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新生力量,很多社會輿論的源頭來自于網絡,但突發公共事件在我國頻繁發生,其相關網絡輿情的管控也變得至關重要。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監測原則是適量適時進行引導,并有針對性的對不同問題采取不同的方式與手段。有關部門在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論監測過程中,應建設好政府官方網站,掌握輿論主動權,建立和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倡導網絡倫理道德,提高媒體素養,以有效對其進行監管,促進社會的穩定和團結。
[關鍵詞] 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論;輿論監測
[中圖分類號] F264.9 [文獻標識碼] B
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迅猛發展對傳統媒體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中國社科院的數據指出,中國已超過2.06億網民用互聯網來獲取最新資訊。網絡提供了一個人人都有話語權的平臺,人們可以在這里自由的發表自己的意見與看法,這導致很多社會輿論的源頭來自于網絡。我國經濟雖然高速發展,然而社會已經步入風險高發期,在此階段,突發公共事件在我國頻發。社會輿論的形成往往體現的是公眾的民意,因此輿論的監管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與團結,突發事件相關網絡輿情的管控也變得至關重要。
一、關于網絡輿論的界定
李普曼最早在《公眾輿論》中對輿論進行界定,“他人腦海中的圖像——關于自身、別人、他們的需求、意圖和人際關系的圖像,就是他們的輿論?!?/p>
而隨著網絡媒體的發展,網絡輿論與傳統輿論的界定上產生了新的變化,在網絡時代輿論的表達更多體現出自由性、互動性、多樣性特征,其形成的推動群體也更為復雜,包含網民、社會民眾、傳統媒體以及網絡媒體以及相關機構等多方面力量。綜合分析,網絡輿論可界定為:“在網絡領域中,公眾對于社會問題現象進行公開或者匿名表達其意見、情緒和態度等,并在相互交流過程中不斷對外在的現實社會產生影響,直至出現相對穩定的意見分布格局”。
輿論表達的自由化、互動的思想交流以及由于信息自由共享等特征所帶來的網絡公眾意見表達的自由化、廣域化和多樣化,以及在輿論的形成的過程之中網民、網絡媒體以及傳統媒體、社會公眾和社會機構等方面各種合力的互動博弈。綜合分析,筆者將網絡輿論定義為:“在網絡領域中,公眾對于社會問題現象進行公開或者匿名表達其意見、情緒和態度等,并在相互交流過程中不斷對外在的現實社會產生影響,直至出現相對穩定的意見分布格局”。
二、網絡輿論主體的特征
1.普遍性
網絡輿論的產生來自于互聯網的傳播,互聯網傳播的特點是受眾面廣,因此造成參與網絡輿論的主體也具有普遍性。網絡媒體各式各樣,微博、論壇、貼吧等各種媒體都有大量的參與者與受眾,他們不受年齡、職業、性別等各種條件的限制。
2.匿名性
由于網民的數量之多,加上網絡參與的自由,在大多數主流網絡媒體上,網名并不需要提供自己真實的身份信息,他們的身份具有匿名性。因此,基于這種特性,網名在網上進行任何活動時,都不需要擔心一些所謂的道德的約束或者是來自群體的壓力。
3.自由性
網絡是一種可以擁有無數主體的媒體,在網絡平臺上,人人都有幾乎相等的表達權使來自各地的人聽到自己的聲音,每個人都可以不受條件限制和約束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一點就突出了網絡輿論主體的自由性。
4.隨意性
先前提到了網絡輿論的匿名性,這就直接造成了主體表達的隨意性,他們無需考慮言論所帶來的后果與責任,所以可以隨心所欲的發表觀點,甚至是故意發表一些可以引起關注和爭論的話題,他們不需要理智的思考或公正的態度,因為沒有人會知道他是誰,網絡輿論主體的隨意性就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三、突發公共事件的網絡輿論監測問題
1.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論監測的重要性
突發公共事件因其具有突發性、破壞性、持續性等特點,人們難以判斷其發展趨勢,對其進行控制。因突發公共事件在社會影響范圍逐年擴大,有關部門如果不能及時進行危機處理,后果不堪設想,所以有效進行輿情分析、對輿情進行有效引導、全面掌控各種相關信息,對有關部門作出正確決策提供依據。同時,從世界格局來看,一些國家如果對騷亂、游行甚至暴動事件處理不好將會造成嚴重后果,而我國目前的社會發展尤其在互聯網快速的發展的媒體環境下,突發事件所引發的網絡輿論的監管變得至關重要。由于網絡輿論的各種特性,以及具有雙重效應的特點,可以知道突發公共事件的網絡輿論的形成,如果向良性發展,會起到一個非常好的引導作用,對事情的解決將會有很大的幫助。但如果網絡輿論形成錯誤的態勢,或被一些居心叵測的人利用則會產生很大的不良影響,對社會穩定對國家建設帶來危害。因此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網絡輿論的監測與管理自然成為了必須解決與完善的一個問題。
2.對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論監測的原則
網絡輿論雖存在不可回避的問題,但輿論大部分代表的還是公眾的意愿,所以政府對輿論的監測需要講究方法與藝術。首先應以引導為基礎,而引導必須要適時,太早的介入,會影響互聯網的開放性,而太晚,則會使一些認識不正確的輿論快速擴散,影響加大。另外,監測需要針對性,對于不同的問題需要不同的方式與手段,不能采取“一棒子打死”政策,我們應當要在相信公眾的理性程度上進行監測。簡而言之,監測需要進行,但必須適量適時,在做好監測的同時,不影響公眾的基本的話語權和開放的語言環境。
四、對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論監測的策略
1.建設政府官方網站,掌握輿論主動權
江澤民曾指出:“對信息網絡化問題,我們的基本方針是:積極發展、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網絡化的發展中占據主動地位”。在網媒成為人們接收信息的主要來源的今天,政府想要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迅速及時的發布相關信息,了解民眾思想,引導輿論,掌握輿論主動權,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被民眾關注、信任的網站,建立了官方網站,公眾才能更好的選擇消息的源頭,避免被一些其它的消息源誤導。而同時,只有信息及時透明的公開傳播,大眾才能更清楚的了解事情真相,作出更為理性的判斷。通過調查可以得知,民眾也更愿意相信主流媒體所公布的信息。所以建立政府官方網站,及時讓信息透明公開,才能掌握輿論主動權,從根本上做好輿論監測。
2.建立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有效引導輿論良性運行
輿論的監測或是引導雖然重要,但仍是單方面的努力,而最有效的還是雙方的溝通交流,新聞發言人則能達到這個效果。如2009年7月,云南省宣傳部比較早地建立了網絡發言人制度;2012年,浙江寧波市政府宣布定期每月召開一次正式的新聞發布會;國新辦今年10月召開的會議部署進一步改進新聞發布工作。但是這里的新聞發言人絕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現場的交流,更是利用網絡與網民的一種交流與互動。通過更為完善的新聞發言人制度,政府與公眾的關系會更加密切,信息的流通度會更高,輿論的形成也會更良性。
3.倡導網絡倫理道德,提高媒體素養
倡導網絡倫理道德,是從根本上解決網絡不理智行為的方法之一,它能讓網民意識到在網絡上和在現實生活中的責任是同等重要的,讓網民在享受自己在網絡上自由發言的同時,變得更為理智。只有這樣,整個網絡才能遠離低俗,變得更文明,更能代表公眾意愿,發揮更好的效應。
而媒體作為輿論的引導者和信息的發布者,也是公眾獲取信息和參考意見的一個重要來源,所以必須要提高媒體素養,培養媒體責任感,杜絕媒體自身散布虛假新聞,防止媒體丟失職業道德,來治理有害信息的源頭。
[參 考 文 獻]
[1]李普曼.公眾輿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胡晶晶.淺析我國突發事件中的網絡輿論[J].新聞世界,2011(1)
[3]江澤民.江澤民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劉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