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婷 沈翔
[摘 要] 通過對現金流操控與盈余管理、會計策選擇以及財務舞弊的概念比較,發現會計政策選擇和盈余管理行是公司在法律法規允許范圍內選擇能夠有利于美化當期業績的會計方法;會計舞弊是在懲罰成本小于獲得收益時,公司萌生舞弊之念,提供虛假信息蒙蔽誤導投資者;現金流操控行為既有在法律法規允許范圍內的調整手段,又有違法的虛造手法,花樣和手段之多令投資者難辨真假,危害更大。
[關鍵詞] 虛假業績;美化手段;比較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 F275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The concept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cash flow manipulation, accounting policy choice and financial fraud are compared in this study. It is found that accounting policy choic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is the accounting approaches utilized to beautify the performance of current period within the scope allowed by laws and regulations. Financial fraud occurs when punishment cost is lesser than the earnings. In this case, investors are usually misled by false information. Cash flow manipulation is more damaging to investors in various forms of both adjustment means within the permissible limits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illegal fabrications
Key words: false performance, beautification means, comparative study
在常見的公司會計行為中,會計政策選擇、財務舞弊、盈余管理與現金流操控的概念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一定的區別,因此有必要對四個概念進行比較。
一、盈余管理(Eanrings Management)
魏明海(2000)從經濟收益觀和會計信息觀出發給出的定義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者為了誤導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對公司經營業績的理解或者影響那些基于會計數據的契約結果,在編制財務報告和構造交易事項從而改變財務報告時做出判斷和會計選擇的過程[1]。
現金流操控和盈余管理的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現金流操控行為嚴格意義上屬于盈余管理范疇,兩者的共同目標或動機都是管理部門掩蓋真實會計數據、改善公司業績、避免虧損,迎合分析師預測等目的。兩種行為與結果的相似之處在于不僅作用于應計項目,還直接影響企業的實際活動,以改變當期利潤或現金流量。
現金流操控不同于盈余管理,差異之一是操控的對象主要是會影響現金流入流出的相關科目或項目,比如改變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或者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收到和支付的各項稅費、應收、應付賬款等。而盈余管理的手法更多樣、更復雜、更隱蔽。盈余管理的方式包括應計項目盈余管理和實際活動盈余管理。應計項目盈余管理是公司對應計項目進行調節的行為,是調整了盈余在不同會計期間的反映和分布,并不改變盈余總量和現金流量數額;實際活動盈余管理是公司通過構造經濟業務交易事項或者調整業務交易發生時間,調節盈余(Roychowdhury,2006)[2]。實際活動盈余管理不僅改變了各個期間的盈余數額和現金流量,而且改變了盈余總額和現金流量狀況(李彬和張俊瑞,2013)[3]。
二、現金流操控(Cash Flow Manipulation)
現金流操控的出發點同盈余管理類似,也是基于局部利益或部分群體的利益。并且從一個較長的時期來看,現金流操控也并不能增加或減少公司的實際現金流量,只會暫時改變公司現金流量在前后一個或幾個會計期間的反映和分布。因此,會計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會計估計的變動以及交易事項發生的時點控制是盈余管理的手段,也是現金流操控的必然方法。
現金流操控(或者操縱)的概念可以從會計學視角和財務學視角兩個方面來考慮。從會計學視角出發的現金流信息來源于會計報表的現金流量表,此時現金流操控的定義為:公司管理者基于各種動機(資本市場融資動機、契約動機、監管動機等)、通過各種手段(會計判斷、構造交易等)對現金流信息進行各種披露管理。會計學視角下的現金流操控手段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利用現金流量表對現金流量收支的分類性會計判斷改變現金流量的歸屬;另一類是通過營銷政策、規劃交易、財務管理等具體手段,產生期望的現金流量信息。因此,會計學視角的現金流操控主要影響會計信息披露質量。
以下從財務學視角分析現金流操控行為。現代企業財務可以分為企業內部財務、企業經營者財務和企業所有者財務三個不同層面。因此,應從財務學視角的不同層面分析現金流操控。首先分析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即內部的現金流管理,以企業內部現金流的最佳持有量、現金持有價值和資金使用效率為關注重點,類似于存貨優化管理。因此,從內涵和外延來看內部現金流管理不屬于現金流操控的范疇。其次,隨著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產生的簡單代理問題正日益向多元化的利益相關者治理結構轉變,公司治理結構的研究重點已轉向對股東與債權人對管理者的激勵與約束以及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利益協調的雙重委托代理問題。而這些激勵機制和利益協調活動將體現在現金流操控行為中并最終反映在不真實的現金流量數字中(張俊瑞,董南雁和郭慧婷,2007)[4]。因此,基于財務學的現金流操控則可以界定為:企業各利益相關者集團在各種私利驅使下,通過各種手段(紅利分配、投資融資行為、關聯交易、股權轉讓等)操控公司的現金流,以實現利益協調或財富轉移為目的一種調控行為。這對應于企業財務學的后兩個層面,即企業經營者財務和所有者財務。
三、會計政策選擇(Accountign Policy Choice)
我國2006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8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將會計政策定義為企業在會計核算時所遵循的具體原則以及企業所采納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雖然政府的相關部門享有會計準則的制定權,但是公司管理部門具有一定的會計準則選擇權,從而構成了會計政策選擇權(謝德仁,2000)[5]。
現金流操控與會計政策選擇具有一定的異同。相似之處為,首先選擇會計政策是現金流操控的行為之一,即公司管理層可以通過會計處理方法選擇和會計估計變更,影響現金流量。其次,通過會計政策選擇和現金流操控都會對公司的現金流量和盈余產生影響。比如存貨計價方法變更對存貨余額和留存收益、所得稅的影響(邵毅平和鄭曉鷗,2008)[6]。但是兩者也存在巨大差別。一是是兩者動機不同。區分會計政策選擇與現金流操控的標準是判斷管理當局是否有動機掩蓋或粉飾企業真實業績。如果管理部門利用會計政策選擇,操控報告的現金流量數據達到某些目標,則這種會計政策選擇屬于現金流操控行為。但是這一判斷標準有一定的主觀性和模糊性,在實務中較難識別。二是二者的所含范圍不同?,F金流操控方式更廣,不僅包括會計政策選擇,還包括經濟業務安排、債權債務管理、關聯交易等方式。三是二者的作用效果不同。因為會計政策選擇影響企業的應計項目,所以從長期而言,并不影響企業實際現金流量的總額。但是現金流操控在構造經濟業務或進行債券債務管理后,不僅影響應收、應付應計項目,更重要的是影響企業未來實際現金流量,后果更加嚴重。
四、財務舞弊(Financial Fraud)
我國對財務舞弊的最新界定是財政部于2006年發布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141號——財務報表審計中對舞弊的考慮》。新準則將財務舞弊定義為審計單位的管理層、員工以及第三方使用欺騙手段獲取不當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為。
現金流操控與財務舞弊的聯系與區別體現在如下三方面。一是判斷是否超越了法律和會計準則的界限。現金流操控行為主要是在法律和準則允許范圍內進行會計政策選擇和經濟業務安排。但還有一些直接造假的操控行為則超越了法律和準則的界限,例如改變現金流量的性質,將非經營活動收入歸入到經營活動現金流中計算(陳小偉和王嘯,2004)[7]?;蛘哌`規將被收購公司收到的應收賬款和存貨銷售額計入經營活動現金流收入中(王嘯,2004)[8]。因此,如果公司管理當局選擇了超越法律和會計準則許可的項目,例如偽造銷售發票虛增銷售收入,則屬于財務舞弊行為。二是兩者行為性質不同。雖然現金流操控是公司高管的操控行為,干擾了信息使用者對信息真實性的認識,但是美化后的現金流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降低契約成本,尤其是向債權人表明企業充足的現金流從而降低債務契約成本所以理論界和學術界對現金流操控行為定性并不統一。三是處罰方式不同。對于非違規的現金流操控行為,主要是警告、公開批評、公開譴責。而對于違規的操控行為,則面臨法律制裁。
五、結論與啟示
本文通過對現金流操控與盈余管理、會計策選擇以及財務舞弊的概念比較,發現會計政策選擇和盈余管理行是公司在法律法規允許范圍內,選擇能夠有利于美化當期業績的會計方法;而會計舞弊幾乎是行走在犯罪的邊緣,冒著犯法的風險,在懲罰成本小于獲得收益時,公司便萌生舞弊之念,提供虛假信息蒙蔽誤導投資者;而現金流操控行為既有在法律法規允許范圍內的調整手段,又有違法的虛造手法,花樣和手段之多令投資者難辨真假,危害更大。因此,本文將為上市公司抑制這些不良會計行為提供思路,為提高真實會計信息質量水平提出建議,也為投資者辨明虛假信息給予參考。
[參 考 文 獻]
[1]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論及其研究述評[J].會計研究,2000(9):37-42
[2]Roychowdhury S.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6, 42 (3): 335-370
[3]李彬,張俊瑞.過度投資、盈余管理“合謀”與公司價值[J].經濟科學,2013(1):112-125
[4]張俊瑞,董南雁,郭慧婷.應計制與現金制融合背景下的現金流操控——從盈余管理到現金流操控[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11):114-118
[5]謝德仁.中國會計規則制定權合約安排之變遷[J].會計研究,2000,(12)14-25
[6]邵毅平,鄭曉歐.中美會計政策變更準則比較研究[J].國際商務財會,2008(7):45-46
[7]陳小偉,王嘯.現金流量操縱的動機研究[J].證券市場導報,2004(10):70-72
[8]王嘯.現金流量操縱手法案例分析[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4(7):37-38
[責任編輯:王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