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丹
(山東大學,山東 濟南 250000)
多維度視野下顏文字“o rz”的應用研究
郭曉丹
(山東大學,山東 濟南 250000)
隨著互聯網普及,網絡語言大量產生,其中顏文字極具代表性。本文首先對“orz”進行定性分析,然后從語言學、符號學、傳播學等角度多維度分析“orz”在網絡媒體中廣泛流傳的原因。
顏文字;orz
(一)定義
網絡定義,顏文字指用文字或各種線條、符號等組成的圖畫。“orz”是外來詞,源于日文,原義是“失意體前屈”。讀音為英文字母ORZ,是象形字母詞。因此,顏文字更準確的定義是用文字或各種線條、符號等組成的象形符號。
“orz”原是象形符號:○| ̄|_。2004年興起后,在日本、中國一直備受關注。后來,網民用三個英文字母表示這個動作,固定為字母詞。通過查詢“百度指數”,可知2006年起,orz的關注度一直攀升,2011年達到2500萬人,此后一直穩定在1300萬左右。
(二)意義
orz本義是帶有惡搞意味的“無奈”或“失意”,后引申為正面的對人“佩服”“欽佩”的意思:
高靈敏是前提……另外戰寵上也要帶高攻的,這樣就能配合符咒打出戰寵高過主人攻擊的可能【ORZ這是要逆天了】。(4399 2012-11-16 00:00:00)
也有反向表達用法,譯為:“拜托!”“被(你)打敗了!”。這種帶輕視、鄙視意味的語義最為流行:
片子說白了就是男主角的妄想,但結果卻全部實現了orz…(17173 2012-08-19 12:14:35)
Orz還有各種變體:sro、OTZ等,迷你形(no、ou);數字形:520、072;擴散式:Xrz(剛被爆頭的orz)、Ora(腳是跪著的orz)等。其中使用最頻繁的是otz。
Orz作為一種社會方言——網絡語言的代表,具有鮮明的社會屬性:使用群體為20—29歲的學生、IT人士,以高中生及高學歷男性為主,多居住在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來源:百度指數)。
(一)用象形符號代替副語言
在口語交流中,有聲語言是人類最基本的交際工具,同時會輔助表情、手勢、體態等副語言,也被統稱為可感知的非語言表達手段。美國心理學家愛伯特·赫拉別恩的研究證明:在表達情感和態度時,語言只占交際行為的7%,而聲調和表情所傳遞的信息卻多達93%。可見,副語言在交際中至關重要。現實中的交際等式:有聲語言+副語言=口語交際。
但是在網絡世界里,由于視聽的局限性,網民聽不到聲音、看不到表情,副語言沒有發揮作用。網民只能用文字完成7%的交際任務,剩下的93%只能用其他交際手段代替。網絡的“目治”特性,激發網民的創造能力。他們使用象形符號彌補這一缺陷,顏文字便應運而生。
顏文字具有可視性,能把文字難以表達的心理狀態意象化,代替面對面交流中的表情、語氣、體態等可感知的非語言表達手段。所以,網絡交際等式:文字序列+象形符號=網絡交際。象形符號代替副語言,成為網絡交際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網絡符號具有多樣性、象形性的特點
語言是一種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傳統語言符號系統呈現單一性、抽象性的特點。能指只包括聲音符號和書寫符號。而網絡符號的能指由圖像、聲音和文字等豐富多樣的能指組成。
以漢語為例,漢語是一套以拼音文字為主的抽象符號。而網絡符號系統除了傳統的漢字系統外,還有英文字母、阿拉伯數字、顏文字及幾種符號混合的系統。其組合關系、聚合關系呈現自由開放的特點。無需遵守傳統語言符號的組合、聚合原則,語音上沒有聲、韻、調的拼合規律,句法上不受嚴格的語法限制。突出表現為網絡表達拼盤效應,即語碼混用現象。如囧rz、囧gg。
網絡符號由英文字母、數學符號、特殊符號等構成,對面部微表情進行刻畫,可視性很強。如:
1)哼,表示不滿:╭(╯^╰)╭
2)哈哈,表示開心:O(∩_∩)O
3)啊!表示驚訝:(⊙o⊙)
(三)5W傳播模式+省力原則
5W傳播模式,由美國傳播學者H·拉斯維爾(1948)在其論文《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提出。具體公式為: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Whom—With What Effect。可簡化為:傳播主體→信息→傳播媒介→受眾→反饋。
網絡媒介具有時效性和商業性的顯著特點。傳播主體主要是各大新媒體、網民等,以鍵盤為輸入工具,以吸引受眾為目的,盡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少的符號傳遞最多的信息量,即遵循“說話人經濟原則”。傳播客體為網民,網民們希望能從海量的信息中盡快獲得有用的信息,要求信息簡單易讀、形象生動,即遵循“聽話人經濟原則”。總之,雙方都要遵循省力原則。
而顏文字是象形符號,兼顧信息量和易讀性,節省傳播時間,迎合了網絡媒介的特點。傳播者和受眾都能遵循省力原則,使網絡傳播獲得良好的反饋。
[1]何洪峰.從符號系統的角度看“網絡語言”.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22(1),74—78.
[2]韓璐.從省力原則的角度探討顏文字“囧”在傳媒中的廣泛使用. OverseasEnglish:語言學研究,(2011),200—203.
[3]余光武,秦云.語言學視角下的網絡表情符號初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1,(1),130—135.
H12
A
1005-5312(2014)05-0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