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心、臉”論
從參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就經常會聽到同事們針對“寧給學生好心,不給學生好臉”的觀點展開的熱論,就此本人也想談談自己的拙見。
依同事之意,“心、臉”的性質也就是兩種,即:好心、壞心,好臉、壞臉。用排列組合的原理將各種心、臉搭配,不外乎如下四種組合:第一種:好心、好臉;第二種:好心、壞臉;第三種:壞心、好臉;第四種:壞心、壞臉。很顯然一般人都不會采用第四種搭配,何況有著崇高品質的人民教師乎?第三種搭配,在電視劇、小說中常見,但現實生活中,尤其校園內也很少出現。總之用“壞心”配什么臉,老師們都不會使用,這里暫且不論。現在僅剩下第一、第二種搭配,其中第二種就是老師們所倡導的“寧給學生好心,不給學生好臉”的搭配方式。
大凡工作在一線的教師都有這樣的經歷,越是自己的或與自己關系近的孩子,對他們就要求越高、越嚴厲。孩子偶爾寫錯一個字、算錯一道題,老師首先就從多方面進行一番“耐心指導”,然后再給他們講解錯題,也就是做到了“寧給學生好心,不給學生好臉”。殊不知長期這樣做,學生不但沒有掌握該掌握的知識,反而會嫌老師啰嗦,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就算你的心再好,他也不領情,往往是多次故伎重演,久而久之,大有 “好心變成驢肝肺”的結果。
因此,本人認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尤其是當學生犯錯時,應先找出該生的閃光點,再提示他不應該犯這樣的錯,讓學生先親其師,學生才能信其道,這也就是本人最喜歡的第一種搭配,即:既給學生存好心,又給學生好臉色,這樣的教育效果顯而易見,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由“我的童年被×××同學毀了”
所想到的
背景介紹:“我的童年被×××同學毀了”這句話是我校一名學生在慶祝第二十九個教師節文藝匯演前的感言。其中的“我”是本校2013屆小學畢業生,現為初中某班學生。“×××同學”是同事的女兒,也是“我”的發小。她天資聰慧,興趣、愛好廣泛,加之父母從小重視引導、栽培,可以說該女是見一行、愛一行,學一行、精一行。無論跳舞、唱歌,還是書法、二胡,她都是行家里手,曾被某電視臺聘為節目主持人,主持了好幾期兒童節目;她小小年紀就熱衷于公益事業,還在省博物館當上了義務講解員。真是一朵人見人愛、多才多藝的“黑牡丹”(皮膚黑,老師們私下對她的愛稱)。每逢重大節日或慶典活動,她都能以不同形式參與,而且每一次精彩的表演都總是獨占鰲頭。由于她的出類拔萃,相比之下其他同學就顯得遜色多了,在“每班只出一個精品節目”的條件下,水平一般的同學當然就沒有展示的機會了,“我”就屬于此類。
當“我的童年被×××同學毀了”這句話被一位同事當笑話講給我聽時,我的心為之一振,在感嘆同學“我”獨到的見解與非凡口才的同時,本人也反思了許多問題。
反思一:老師應給每位學生創設展示自我的機會。作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的老師,首先他(她)自身應多才多藝,善于在這方面多發現或培養學生的特長,如果自身確實缺乏這方面的能力,也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組織開展一些主題活動,以鍛煉和發展學生的才藝(王禮老師在這方面做得很到位,值得借鑒推廣)。其次,充分利用晨會、班隊課多舉行一些活動,給每位學生創設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或把工作做得更細一些,在適當的時候,照顧一下平時沉默寡言不敢表現的學生,給他們走個“后門”,他們就不至于留下這樣的遺憾。
反思二:學校更應把“素質教育”的理念放在首位、落到實處。作為教育主陣地的學校,更應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把“素質教育”的理念放在首位、落到實處。充分發揮音、體、美課程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多舉辦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對每臺節目中的缺憾,客觀看待,允許學生出差錯,學校的目的就是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
反思三:家長應拋棄功利的思想,從小重視培養孩子的興趣特長。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家長,應拋棄功利思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從小重視孩子特長的培養,象“黑牡丹”的家長一樣,把八小時之外的時間和精力,大部分用于教育、培養孩子上。多鼓勵孩子參加各種有益活動,這既彌補了學校教育的不足,又培養了孩子的興趣特長,也不至于造成孩子的終生遺憾。
反思四:社會應為孩子提供必要的活動場所,為孩子提供一方成長的凈土。作為政府部門,應把公益事業的天平多向青少年傾斜,在每個社區甚至每個小區都設立多種青少年活動室(閱覽室、棋藝室、書畫室、手工室、歌舞室及各類球類活動場地),并配以專業輔導員,組織孩子們在學習之余開展各種有益活動,也就是在培養發展孩子的特長的同時,既可為困難家庭提供幫助也能使上班家長安心工作,還可以減少青少年犯罪的機率,真是一舉幾得的好事,更是每一個教育者的期盼。
反思五:學生應有敢于質疑、自我表現的個性。在小學階段,老師往往是學生心目中最重要、最權威的角色,一般情況下,學生對老師存在畏懼心理,對老師的決定往往是“敢怒而不敢言”。如果我們的教育能重視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個性品質的培養,使他們從小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敢于向老師提出自己的愿望,甚至能據理力爭,我想:這樣的遺憾就不會再有了,那么結滿“素質教育”碩果的秋天就不遠了。
反思六:滲透德育教育,健全學生人格。學生在學校這個特定的學習環境中,對基本的道德規范,“知而不行”、“行而不知”的現象比較普遍,這就顯露出學生道德愿望較為低下,德育意識較為談薄。從學生個體而言,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與否,除外在環境的制約之外,主要取決于學生自覺的道德愿望和道德意識,而不是取決于從外部施加的強制力。增強和提高學生的道德愿望和道德意識,主要靠老師給學生營造合適的環境和進行正確的引導。語文是“百科之母”,內容包羅萬象,綜合性很強,語文課本中蘊藏著豐富的德育內容。要知道,德育意識的滲透,僅僅依靠枯燥的說教是不可有良好的效果的,教師最好用語文教材中的德育事例,結合實際,在語文教學中,為學生營造輿論正確、是非分明、積極向上的德育小環境,從而增強學生的德育意識。兼顧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把語文知識教學和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機地融為一體。可惜的是,有的老師在語文教學中,重“文”不重道,只傳授知識,不重視育人,或者人為地把文和道割裂開來,將語文課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課”,或者在課文課上加一個長長的思想教育的尾巴,搞穿靴戴帽式的對號入座,這些做法都有悖于“文道統一”這一教學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