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俊
糖尿病心肌病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特點分析
殷俊
目的分析糖尿病心肌病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特點。方法糖尿病心肌病性心力衰竭48例患者作為觀察組, 非糖尿病心肌病性心力衰竭患者48例作為對照組, 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觀察組患者較對照組患者, 心率較慢、血壓和中心靜脈壓升高、水腫較重、血漿白蛋白偏低、血肌酐偏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糖尿病心肌病性心力衰竭會加重患者心臟前后的負荷, 削弱患者的腎功能。
糖尿病;心肌病;心力衰竭;臨床特點
糖尿病心肌病( diabetic cardiomyopathy, DCM) 是糖尿病特有的一種特異性心肌病, 是引起死亡的原因之一[1]。DCM的臨床表現主要為左心室功能障礙或充血性心力衰竭[2], 容易發生心源性休克和猝死、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本文將DCM引起的心力衰竭和非DCM引起的心力衰竭相比較, 分析DCM引起的心力衰竭的特點, 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借鑒。現報告如下。
1. 1一般資料 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間本院收治糖尿病心肌病性心力衰竭患者48例作為觀察組, 其中男26例,女22例, 年齡50~70歲, 平均年齡61歲;另選擇非糖尿病心肌病性心力衰竭患者48例作為對照組, 所有患者排除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心瓣膜病變和肺源性心臟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診斷標準 DCM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①有左、右心力衰竭的體征和癥狀, 例如:水腫、呼吸困難、肺部濕啰音等。②有糖尿病病史。③超聲提示心室舒張和收縮功能障礙、心臟增大。
1. 3研究方法 比較兩組患者的心率、血壓、血肌酐、中心靜脈壓和血漿白蛋白。
1. 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心率較慢、血壓和中心靜脈壓升高、血肌酐偏高、血漿白蛋白偏低,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心率、血壓、血肌酐、中心靜脈壓和血漿白蛋白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的心率、血壓、血肌酐、中心靜脈壓和血漿白蛋白比較
注:兩組比較,P<0.05
糖尿病心肌病性心力衰竭最早是由Rubler等學者提出的, 是指發生于糖尿病患者不能用其他心臟病變來解釋的心肌疾病。其發生機制較復雜, 有學者提出心肌間質纖維化會導致糖尿病心肌病的發生[3,4]。但目前并未明確其發生機制。本文探究了DCM的主要臨床特點。
通過兩組患者的對比顯示, 觀察組患者心率為(98±7)次/min,對照組患者心率為(106±8)次/min。心率異常的表現是因為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終末期常伴隨著心臟病心臟自主神經病變。觀察組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為(165±11)mm Hg (1 mm Hg=0.133 kPa)和(94±8)mm Hg, 對照組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為(145±10)mm Hg和(88±6)mm Hg。觀察組患者的血壓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考慮這是糖尿病并發高血壓和腎性高血壓所導致的, 與高胰島素血癥有關, 高胰島素血癥通過增加腎小管對Na+的再吸收、促進交感神經的興奮等導致血壓的升高。因此在治療糖尿病心肌病性心力衰竭時建議擴張血管和降壓時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 能安全有效的降壓并減少尿蛋白, 可以延緩和減少終末期腎病的發生。同時加強利尿, 用以減輕心臟的前負荷。如上述處理后患者心力衰竭并未得到控制, 可以考慮使用血液透析。
目前很多治療DCM的方法正處于研發階段, 如RNA (miRNA)靶向治療等。本文探究了DCM的臨床特點, 以期能為治療DCM提供依據。
[1] 安榮, 孔維, 丁延平.糖心樂對糖尿病心肌病大鼠血糖及心肌酶的影響.新鄉醫學院學報, 2012, 12(9):656-658.
[2] 高嵩, 危春英.糖尿病心肌病發病機制及對心功能影響的研究進展.醫學綜述, 2011, 8(18):2796-2799.
[3] 初杉.益心舒膠囊治療糖尿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的臨床觀察.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3, 11(8):918-920.
[4] 黃姬茵, 王憲, 孔偉.糖尿病心肌病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生理科學進展, 2011, 32(1):31-36.
2014-07-11]
430022 武漢市亞洲心臟病醫院門診部